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蘇花高建不建 代價…天知道

蘇花高(或蘇花替)再度引起爭議。以往這樣的公共議題,通常是以「經濟vs.環境」的二元價值格式,進行正反意見交鋒。

過去台灣「經濟至上」的發展思維,經濟往往優於環境。時至今日,「環境優先」因為站上了「道德高度」,在輿論上常比「經濟優先」更加強勢。

蘇花高議題在強大的地方利益催動下,卻難突破環境衛護者的防線而陷入僵局,其實也反映社會在價值優先性出現結構性改變的趨勢。

但若單純以「經濟、環境二元論戰」看待蘇花高,顯然低估了蘇花高議題的價值爭議與價值選擇的難度。因為擺在眼前最殘酷的事實是:若蘇花高不建,以目前蘇花公路的崎嶇險峻,可預見的,年年都得上演「活人祭」。就如同聯合報報導提到宜蘭的尤姓一家人,在蘇花公路被巨石擊中,奪走三命,只留下一幼女倖存,這樣的悲劇,將不斷上演。

尤家親人一句怨訴:「環保比人命更重要嗎?」直指蘇花高真正的價值爭議核心。蘇花高爭議已從「經濟、環境二元論戰」,上升為更複雜難解的「人權、環境二元論戰」。

即便是反對興建蘇花高的環保人士,也很難硬起心腸答出「是,環保就是比人命重要」。但為何環保人士仍堅決反對蘇花高呢?因為,反對背後所堅持的價值,是與「個體悲劇」不同層面的「總體福祉」。這總體福祉可以是人權的,因為讓花東自然永續保存不受破壞,這樣的利益仍會歸屬於人,故就總體角度,環境並未與人權牴觸;這總體福祉甚至可以是「超越人的角度」,因為保護客體是自然,人只是其中一個衡量子項。

但總體價值再清楚,也無解於個體悲劇所呈現的冷酷事實,就像反對蘇花高者,也沒有辦法走到被蘇花公路奪走親人的倖存家屬前,告訴他們:「親人之死乃是必要之惡。」或論,蘇花居民仍可選擇不走蘇花公路,但這不也默認,蘇花公路根本就危險到不適合通行?

這選擇背後並沒有贏家,不管是支持與不支持蘇花高,各方對自己所持的意見都應該更謙卑,也應該試著站在不同立場者的角度去思考。甚至,近來行政院在蘇花高的立場遭批不清、反覆、想兩面討好,但換個角度,猶豫背後,不也顯示出至少這是個謙卑而非蠻幹的政府,表示他試圖同時為不同立場者思考,尋求那「極其困難的折衷」?

蘇花高蓋與不蓋,各有代價,那個代價可稱之為「值得」?或許只有上帝知道。

【2008/07/09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