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山城週刊30年 吳國城東勢傳奇

  • 2009-05-09 中國時報 【何榮幸、黃哲斌、高有智╱專訪】

     一個在台北擔任大學助教的農家子弟,只因為課堂上老師一句話,毅然返回老家創辦社區報紙,獨力負責所有編採寫工作。他的同學早已當上立委、新聞局廣電處長,他卻三十年如一日,辦報從未中斷,至今無怨無悔。

     吳國城和《山城週刊》的故事,不但是台中東勢這個小鎮的一頁傳奇,更在台灣社區媒體史上留下難以抹滅的身影。

      走進東勢客家文物館斜對面的不起眼樓房,二樓一張年代久遠的長形木桌,就是山城週刊的編輯檯。五十六歲的總編輯吳國城,想起了自己二十六歲時的往事:

     老師一句鼓勵 返家鄉辦報紙

      「歐陽醇老師(時任中國時報副社長,並於文化學院新聞系任教)說,學新聞的人一定要有愛鄉土的感情,鼓勵我們與其進大報,不如辦社區報紙服務家鄉」。

      於是,吳國城和小學、大學都是同班同學的吳鎮坤,兩人放棄繼續擔任文化新聞系助教的待遇,返鄉創辦以服務東勢、新社、石岡、和平、卓蘭等五鄉鎮為職志的山城週刊。

     編採寫一手包 只求沒有負債

      一九七九年七月山城週刊正式發行時(八開大小、一張四版),只有一百多位訂戶,一年收取兩百元郵資費。社長吳鎮坤、總編輯吳國城每月只拿三千元車馬費,透過「自己吸收人事費」的土法煉鋼方式度過草創初期。

      三十年一眨眼過去,山城週刊仍然黑白簡樸,目前發行三千份,付費訂戶約有兩千位(成長二十倍),年費三百元(增加一百元)。雖有小額廣告收入,但扣除郵資、印刷、打字、水電、電話費之後,「只能做到沒有負債而已」,吳國城不禁苦笑。

     九二一受災戶 仍然堅持出刊

     山城週刊的報導原則是:不登日報登過的新聞、不登黃色與黑色新聞、不登選舉新聞,以社區良善故事與活動訊息為主。由於吳國城、吳鎮坤都是從小務農長大,該刊的最大特色是堅持「農業資訊版」。一般農業雜誌多由學者專家撰文,該刊則清一色訪問傑出農友,實用資訊對農家幫助甚大。

      經過該刊報導、立委據此質詢而影響的農業政策,則包括促使政府廢止溫帶梨穗進口關稅,讓相關農友每年節省數千萬元關稅支出;促使政府補貼廠商收購二級椪柑,協助解決椪柑滯銷問題等。

     發現重大災情 政府及時搶救

      不僅如此,該刊在九二一震災時的敬業表現更令人敬佩。「當時我家半倒、沒水沒電,連喝水都要到一百公尺外的水井打水」,在這麼艱困的環境下,吳國城仍然堅持正常發報。

      「地震造成沙連河口的河床抬高十公尺,嚴重影響民宅安全,我騎著摩托車穿小路走觀音橋到達現場,發現情況危急,馬上拍照刊出報導,各大報、電視台跟著擴大報導後,縣政府連忙開挖排水道、興建臨時堤防,才未造成重大災害……」公部門搶救的那一刻,吳國城的辛苦都已值得。

     兩度瀕臨停刊 靠補助才存活

     至今出版超過一千期的山城週刊,曾經兩度陷入重大困境。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三年吳鎮坤出國進修及養病時,「當時差點撐不下去,最後被迫改為雙週刊」。幸運的是,吳國城夫婦同心,太太負責打字兼拉廣告,兩人一起貼名條、郵寄,省下所有人事費用,才勉強度過難關。

     吳國城回憶,第二次情況更為險惡,「九二一震災後,訂戶繳費、廣告收入急速銳減,還好新聞局伸手補助製版印刷費、郵資費,山城週刊才活了下來」。

     得獎加重責任 甘於淡泊名利

     「大難不死」的山城週刊,終於得到「必有後福」的鼓勵。二○○五年,該刊榮獲卓越新聞獎社會公器獎,以肯定該刊的長期貢獻。吳國城的回應則是:「得獎只是責任更重而已,就像立了貞潔牌坊,必須更加潔身自愛。」

     而吳鎮坤時隔多年返台後,不但重新接下該刊社長,更與地方人士共同創立「大甲溪生態維護協會」,讓該刊進一步參與地方公共事務。

     回首人生最精華的三十年,當昔日同窗翁重鈞、張崇仁紛紛成為立委或官員,吳國城在大二時從禪宗思維領悟的「人的一生從變的眼光看,它瞬息萬變,從不變的眼光來看,它都不變」,則讓他甘於淡泊名利、只求喜悅快樂。

     重要文史資產 期待地方接手

     然而,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山城週刊早已成為東勢重要文史資產,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這個城鎮的人,都不可能跳過這座豐富的寶山。

      「只要能夠收支平衡,我就會繼續辦下去」,吳國城不忘再補上一句,「即使不夠,我也會兼差去賺」。事實上,他早已長期兼差做房地產仲介、農藥資材以維持家計。在網路興起、紙本退潮年代,他對學會計的兒子是否接棒順其自然:「我會明確告訴兒子這條路很辛苦、不會賺錢,他若真有興趣,我也不會反對,但我更希望地方人士能夠接手這項公共資產。」

      不論山城週刊能夠走多遠,吳國城的耳邊始終飄盪著高中國文老師教授《論語》時的一句話:「朝聞道,夕死可矣」。他的一生,就是在追求這句話的哲學解答。

增設發電風車? 恆春拒絕再玩

自由時報20081122 
風力發電常故障,發電效率低,台電竟想再蓋三座,恆春居民反對。 (記者蔡宗憲攝)
台電已完工運轉的82部風機中,最高曾有51部無法運轉發電,以恆春鎮為例,3座風力機組滿載發電的情況下,1小時大約只能產生4500度電力,有民代開玩笑說,12000戶的鎮民如果要同時按下電鍋煮飯,大概有一半以上鎮民沒飯吃。核三廠南展館長吳祖華提到,風力機組94年1月13日啟用,高約67.4公尺,每部造價約7千萬台幣,由於該型風力機組在國外多設置在沙漠地帶,國內海岸地帶潮濕多鹽害,因此機件容易損壞,加上天候不定,風車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質效益。 (圖文:記者蔡宗憲)

〔記者蔡宗憲╱恆春報導〕這幾年到墾丁旅遊的遊客,會發現核三廠內多了3隻大風車,由於風力發電效率不彰,加上影響自然地貌景觀,飽受當地民眾批評,沒想到又傳出台電將再增設3隻,民代及居民獲知後相當反對,甚至連核電廠內的工作人員都表示不贊同。

恆春鎮民代表陳吉昌表示,與風車比鄰的恆春大光里,只要落山風季節一到,葉片與機組搖晃摩擦發出的「悉悉嗦嗦」巨大噪音,影響附近居民作息時間,加上沒有任何福利回饋,發電時間又少得可憐,居民堅決反對再增設風力發電機組。

核三廠南展館長吳祖華表示,配合政府提倡綠色能源政策,台電在全台設置80幾座風力發電機組,3年多前原本要在恆春西岸的大坪頂設置,因為擔心影響五里亭機場飛機起降,才設置在核三廠區內。

他也提到,若以容量因素(每年發電時間比率)檢視,遭遇7級以上的風力不能發電、沒有風也得停擺的風力發電機組,一年平均只有30%的時間能發電,跟一年有98%的核能發電相比,風力發電機組實在是妨礙景觀又沒效益。

多位恆春居民也表示,核電廠加上3座風車,已經讓恆春的天空醜陋不已,如果再塞進3部風車,整個南灣及後壁湖區域,抬頭就是一堆「白色巨塔」,簡直玷汙了墾丁最美麗的海灘及海洋保護區,如果台電執意興建,一定會群起到核三廠門口抗議。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我見我思-我們正在偷竊子孫

  • 2009-05-21 中國時報 【莊佩璋】

     幾年前到汶萊玩,飛機降落時看到一片「別墅」群,大家讚嘆不已。地陪則嗤之以鼻說:「那是國宅,蘇丹蓋給沒錢人住的,每個月只要繳台幣兩千元左右的房貸。但,不繳,蘇丹也不會向你要。」

     不只如此,地陪說,汶萊人教育免費,到國外留學,蘇丹照樣埋單;看病免費,當地醫治不了,送新加坡手術,醫療費用、機票,蘇丹全負責。甚至,連比迪士尼樂園還豪華的水晶樂園也可免費遊玩。

     這樣的福利,靠的是「油元」。西方石油公司從汶萊把石油抽走,把美元倒進汶萊蘇丹的口袋,蘇丹分一些給國民,全國上下就衣食無虞了。

     挪威,則是另類的產油國,這個以負責、平等、勤儉、樸實為立國精神的國家,把「油元」搞個主權基金,目前已有三千億美元規模;他們不但不揮霍,還積極投資,以錢滾錢。

     挪威人的觀念是「採油賣錢花,就是偷竊自己的子孫」。

     看看挪威人有油元而不花,我們這一代的台灣人應該覺得羞愧!

     蔣經國時代,台灣還有「不偷竊自己子孫」的責任感。俞國華當行政院長時,政府仍有鉅額預算盈餘。老立委把「債留子孫」當戒律,政府舉債不得用做經常門支出、增加預算必先籌措財源……等原則都像預算審查的聖經,不折不扣地遵循。

     反諷的是,民進黨口中的「外來政權」沒有債留台灣,本土政權倒掏空了國庫,債留給子孫。

     我們這代台灣人享受克魯曼口中「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全球少見的超高所得替代率之軍公教退休金、壓歲錢似的老人年金……,稅收卻又東減西減。結果當然是鉅額的財政赤字。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競爭力排名,台灣暴跌十名;標準普爾發布的國家壓力測試報告,台灣主權評等,未來可能連降五級。這些評比都顯示,我們這代已把「台灣經濟奇蹟」消費光了。

     三、四十年前,南太平洋島國諾魯靠著磷肥出口,國民生活得像汶萊人般舒適。但磷肥挖光,現在的諾魯人過的是難民般的生活

     無法永續的社會福利,就是偷竊子孫。我們這一代享受時,難道都沒一點罪惡感?

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

廢磚窯廠煙囪功成身不退 成地標

自由時報20081119
二林鎮基督教長老教會原斗教會的禮拜堂,在約60年前重建時,信徒為了磚塊建材,自設一座磚廠。(記者王百鍊攝)

〔記者王百鍊╱二林報導〕二林鎮原斗里一處紅龍果園中,矗立一座20餘公尺高的廢棄磚窯廠煙囪,許多人都當作鎮內地標之一,但很少人知道這座磚窯廠是約60年前基督教長老教會原斗教會信徒為重建禮拜堂所需磚塊而設立的,如今土地雖已數度易主,但因矗立的煙囪拆除工程浩大,且具紀念性,留存至今,成為當年信徒的虔誠見證。

原斗教會長老廖永松指出,原斗教會已有126年歷史,約60年前重建禮拜堂時,因購買磚塊不太容易,信徒決定自建一座磚窯廠,自行生產磚塊;當時信徒踴躍捐款,並由私人提供目前位於斗苑路北側這塊4、5分大的田地,興建一座磚窯廠,其中又以這座約8層樓高的煙囪最醒目。

他指出,除雇請技術人員以外,許多信徒也都自動加入協助生產磚塊、搬運磚塊的行列,當時他雖然才10多歲,但也常隨著祖父、父親前來幫忙,印象非常深刻。

他表示,經過信徒近2年的努力後,終於如願完成禮拜堂重建,不過,磚窯廠並未功成身退,由部分長老、執事接手經營,讓附近民眾可就近購得磚塊,再過10餘年後,因經營者陸續移民國外,磚窯廠才停止生產。

拆除費工 地主就留著

他指出,其後這些土地多已數度易主,原本的廠房也早就拆掉,恢復農田耕作,但這座高大的煙囪,因拆除工程浩大,且地主認為是具有意義,就一直矗立迄今,成為農田中難得一見的奇景;民眾若從埤頭鄉斗苑路進入二林鎮,往北一瞧就可看到這個醒目的地標。

手繪吉安地圖 日人懷鄉一甲子

自由時報20081119
透過花蓮農林學校(花蓮高農)同窗邱文山(右)的日語翻譯,堀上吉治說,慶修院的百度石只要繞行百次、心中向不動明王默唸心願,就可以完成願望!(記者花孟璟攝)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1931年出生在花蓮港吉野村清水181番地(今吉安鄉福興村)的日本人堀上吉治,日本戰敗那年才13歲,卻得被迫遣返,回日本後憑著記憶,畫出吉野移民村內的聚落宮前(今慶豐村)、草分(今稻香村)、清水,甚至灌溉水道等平面圖,每當堀上懷念生他長他的故鄉,就拿出來看看,一解鄉愁,這次堀上先生也遠從日本回到台灣,參加慶修院92年慶祝活動。

堀上吉治13歲返日

堀上說,他的祖父母都葬在台灣,只是墳地尚未找到,對於台灣政府將慶修院重修得美輪美奐,他表達深深謝意,還高興地說︰「祖父母的靈魂終於有寄託的地方了。」

已經78歲的堀上吉治,是出生在台灣的「灣生」日人,堀上吉治說,他的外祖父母等5戶人家,1912年1月6日結伴由日本四國的高松港,搭了1星期的船抵達花蓮港,分配到吉野村清水181番地開墾,在這裡住了30幾年,戰敗時他正在花蓮港農林學校(花蓮高農)讀二年級。

繪成平面圖時時懷念

敗戰後堀上吉治回到日本,因為在花蓮港農林學校受的訓練,成為一名測量技術人員。他說,為解思鄉之情,他和姊姊將記憶中的吉野村,包括宮前、草分、清水、中園(今吉安村)等聚落,以及童年就讀的「吉野小學校」(今吉安國小),繪製成平面圖,甚至連每家每戶的姓氏,都和姊姊重新拼湊起來,每當想起故鄉就取出看看。

直到6年前因為花蓮高農舉辦60年校慶,他才重新踏上暌違55年半的故鄉花蓮,雖曾嘗試尋找祖父母的清水墓地,卻已無跡可循,十分惋惜。

這次堀上受邀重回花蓮,除了參與慶修院92年慶祝活動,也將協助重繪吉野村由日本人創建的水利設施圖,昨天也拜訪花蓮農田水利會,堀上吉治說,這次或許是他最後一次回到故鄉了,只要是花蓮需要任何文獻史料,他都將鉅細靡遺地提供協助。

外獅潭社區 休閒農業拓生機

自由時報20081119 
熱心的村民提供三合院,作為社區發展協會的辦公室與舉辦活動的場所。 (記者陳界良攝)
頭屋鄉外獅潭社區利用當地的水圳,興建多座水車,營造水車村的意象。 (記者陳界良攝)

記者陳界良╱專題報導

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社區原是沒落的客家農村,近年來居民提供土地、三合院,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營造出「山麓、田園、水車村」新風貌,並籌辦蘿蔔節,吸引外地遊客造訪,成功發展休閒農業,成為農村再生的典範。

沒落客家村 轉型博商機

外獅潭社區是典型的客家村,純樸的居民以務農為主,村落後方倚山,前臨後龍溪,流經村內的大小水圳,是外獅潭的農業命脈。與其他農村一樣,外獅潭也曾面臨人口外流、社區老化的處境,但近年來出現了轉機。

沿126線進入外獅潭社區,四處可見居民自製的大小水車,成為外獅潭的意象之一,清澈的水圳內,還可以摸到蜆仔,這是早期農村才能享有的野趣,居民親手打造的稻草涼亭、焢窯區就座落在田間,構築出靜謐的田園景致。

營造山麓、田園、水車村

呈現新風貌的外獅潭社區,假日都有不少外地遊客造訪,為社區帶來新契機,轉變關鍵在於居民的參與,熱心居民提供三合院作為社區協會辦公室、提供農地蓋涼亭、參與製作水車等,舉辦活動時更幾乎全村總動員。

居民的高度向心力,也可從「千歲歌舞團」窺見,這個團員年紀加總達1000多歲的歌舞團,年齡最小才6歲,最大已90多歲,橫跨老中青幼4代,舞團的服飾、道具都是居民提供與製作,日前獲得全國社區老人才藝比賽第2名。

舉辦蘿蔔節 分享農村樂

社區協會理事長張華文說,外獅潭居民近年來集思廣益,決以「蘿蔔」作為產業特色,選在每年秋冬休耕時舉辦「蘿蔔節」,除相關活動外,還邀外地民眾一起來種蘿蔔,明年2月時再回來拔蘿蔔,深入體驗外獅潭的農村生活。

善用冷泉 曾家兄弟培植水生植物

自由時報20081118
曾竑銘及曾玟皓兄弟利用名間鄉新街冷泉培植的美國紅螯蝦,顏色鮮艷,深受民眾喜愛。(記者謝介裕攝)
曾竑銘及曾玟皓兄弟利用名間鄉新街冷泉培植日本水晶蝦,小而美,是民眾喜愛的寵物蝦。(記者謝介裕攝)
曾玟皓(左)利用名間鄉冷泉培植水草及寵物蝦有成,新街村長謝明潭(右)稱其為農業轉型做了最好的示範。(記者謝介裕攝)

10年有成 已有300多種

〔記者謝介裕╱名間報導〕誰說名間鄉新街冷泉只適合種植水蕹菜﹖曾竑銘及曾玟皓兄弟利用冷泉培植水生植物,歷經近10年努力有成,目前種類達300多種,最近更將觸角延伸至水族箱觀賞類的寵物蝦,兄弟倆不但在水生養殖創出一片天,也為冷泉運用開闢新方向。

名間鄉新街水蕹菜培植區長年湧出地下冷泉,迄今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多半被用於水蕹菜培植,目前全鄉種植面約10餘公頃,全年均可採收。

對於冷泉用途,曾竑銘及曾玟皓兄弟曾多次思考這個問題,決定利用約1公頃面積的田園嘗試培植,並將田園取名為「央茁園」。

曾竑銘及曾玟皓表示,因苔類與蕨類水生植物適應力與生命力較強,遂以這2類植物進行試種,起初可能是水溫太低,生長情況不佳,但適應冷泉環境後,存活率也提高,目前園區栽培種類達300多種。

近年轉向 培育寵物蝦

在培植水草過程中,兄弟倆對水溫溫度控制技巧也愈加純熟,最近幾年將重點擺在寵物蝦培育,有身長僅2公分日本水晶蝦,也有體型較大的美國螯蝦,種類達10多種。

新街村長謝明潭說,曾家兄弟在傳統農業轉型過程中,善用冷泉水澬源,為自已也為聚落創造新的活力,值得大家學習。

沙雕是什麼?二崙國小校園見

 
【聯合報╱記者李鋅銅╱二崙報導】

雲林縣二崙國小成立沙雕隊,每天在上課前雕作品。 照片╱廖信彥提供
雲林縣二崙國小操場10天前突然出現沙雕作品,但被人踩得破損變形;這幾天來,沙雕上再也沒看到腳印。12名沙雕隊的小朋友「耶」了起來。「以後我們會雕得更漂亮!」

「沙雕是什麼?過去我也沒有概念。但是看了二崙步道的沙雕後,就有了靈感。」廖信彥老師後來和校長陳鑫湟提起此事,陳鑫湟一口答應。「可是沒有沙怎麼辦?」廖信彥主動跑到砂石場要沙,前後要了65立方公尺的沙,運到操場旁空地,就成了全縣各校裡的首座沙雕場。

沙雕有基礎和高級,對小朋友來說,現在用的只是最基本的堆土,頂多是往斜上方堆,還沒有做到高難度的立體堆高。「12名5、6 年級同學,每天利用上課前1小時,拿起桶子開始堆沙、雕沙,每天都有不一樣的作品。」廖信彥說,這是全縣首隻雕沙隊,他們全都是志願參加。

對小朋友來說,沙雕的確是很新鮮的玩意兒,尤其是在學校玩,而且老師很支持。沙雕作品的進步是一大樂事,但最讓小朋友高興的,卻是剛開始都被外人破壞,作品嚴重變形甚至全毀,後來發現破壞愈來愈少,顯見受到認同,小朋友當然開心。

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三塊厝 錯在哪裡

自由時報20090509◎ 顏利真

日前台中市南屯區新設了國中、小各一所,今年三月,在地方人士票選校名時,「三厝」國中得到十四票是第一名,而「三厝」國小獲得十五票,也是第一名,但是最後市政府公布的結果,竟然是由皆只有四票、未進前三名的「大墩」出線,實在是令人錯愕。據市長胡志強說:「真的是有地方人士一再表示不想叫『三厝』,會一錯、再錯、三錯」,他才勾選這個名稱。

殊不知「三厝」一名之所以會拔得頭籌,乃在於「三厝」一辭具有豐富的歷史意涵。它早期的名字是「三塊厝」,傳說是清期入墾的移民,在此地建有三棟房屋,因而得名,所以,票選第一是「有所本」的。而「大墩」一名乃是台中市的舊地名,其位在市中心的稱為「東大墩」,而位在西屯的稱為「西大墩」,今天我們說的「大墩」,指的是「東大墩」的「大墩」,大約在「台中公園」附近,而非南屯。

如今只因市長一人的無知,就擅自推翻民調的結果,實在是「文化城」最大的諷刺!(作者為高中教師)

打造幸福經濟 為南庄、平溪喝采

前陣子有幸回到故鄉苗栗南庄,拜訪把他鄉變故鄉的陳智夫老師,回到台北又造訪平溪國小的桐花音樂節,內心波濤洶湧梗著一股想要說什麼、做什麼的感動與衝動!趁周末的連休假日沉澱,終於找到那份感動與衝動的意義。

劉內閣此刻全面總動員備戰,拚經濟、救失業猶在捉襟見肘,新流感警報的恐慌難免左支右絀?儘管有眾多的急就章利多方案,然則有如敗家子般的掏空未來與子孫的財產,真能搶救危在旦夕的台灣?如果內閣團隊有治本大計,又何須小菜冷盤一碟換過一樣?事實很清楚,馬政府沒有能力引領台灣航向藍海!

得天獨厚的福爾摩莎,我們沒有理由看壞,更無權利蹧蹋,筆者建議台灣未來的出路,能像平溪鄉與南庄鄉那樣「快樂儉僕•自然幸福」,向奢華風尚Say No。相信進入廿一世紀,因周休二日及田園休閒風盛行而炙手可熱,能使平溪與南庄成為都會族最夯的樂土聖地。

金融海嘯還在餘波盪漾,新流感已經風聲鶴唳,形勢險峻國人皆知,也都明白一味鼓勵消費、追名逐利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就算還未徹底破產也是風中殘燭搖搖欲墜!當全球都繃緊神經嚴陣以待,我們的執政團隊是否有豐沛的創意與足夠的執行力來扭轉乾坤?如同平溪鄉農會與南庄休閒業者等民間團體的努力,在這塊土地的山巔海邊,平民百姓正在創造快樂產業、打拚幸福經濟,我們為他們祝福喝采。

【2009/05/03 聯合報】

寶島大劇場-改造夜市 要有從俗的同理心

  • 2009-04-22 中國時報 【■邱坤良】

     台灣傳統市場的形成與興衰,多與聚落發展與變遷有關,也與地方歷史、空間、人物產生聯結,堪稱大眾文化的縮影。每個地方都有形形色色的傳統市場,有的座落於廟口,有的聚集車站前,也有的在車道中的圓環、三角公園或馬路兩側。遊逛市場是庶民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進入屬於傳統的空間,依循動線,一攤一攤的「逛」,品嚐飲食,購買物件,主客之間有親切的互動。

     然而,攤販雲集的小吃市場也常因髒亂、阻礙交通受到詬病,尤其製作美食的手抓菜、拿刀鏟,順手兼數鈔票、找零錢,一旁等待洗濯的食具、食物隨意堆放,看在「高級」的人眼裡,很不衛生,自然望之卻步。

     前一陣子台北新圓環夜市因設計失誤、功能不彰,飽受輿論抨擊。「圓環已死!」作家黃春明發出這樣的哀嘆,也說出許多人的心聲。畢竟,圓環夜市是台北人生活中的重要場景,也是外地人到台北工作、讀書、旅遊的「台北經驗」之一部分。更具體說,圓環夜市的形成與發展,是日治時期的老台北人、在台日本人,以及戰後以來,包括台灣外縣市、外省人在內的新台北人、國內外遊客共同營造的結果。

     我初上台北的年代,圓環夜市仍然鼎盛,有近百家攤商進駐,且擴張到寧夏路、重慶北路一帶,形成一個龐大的傳統商圈。大多數人「專程」來圓環吃喝一頓,有的是到附近的商家買特殊布料、機器零件,或到江山樓一帶尋花問柳,順便光顧夜市。

     我後來才知道,我只是趕上圓環繁華史尾巴。七○年代後圓環每下愈況,基本原因在於重慶北路拓寬,露天攤販被迫拆除,繁榮夜市的光彩漸黯淡,加上鄰近戲院、歌廳因電視普及、觀眾減少,相繼關門,加速圓環的沒落。

     九○年代後期,台北市政府請名建築師重新打造圓環夜市,在工程進行中,太平洋戰爭期間地下蓄水池意外出土,還被列為二級古蹟。最後,一個具「創意」的黑色圓形建築物聳立在南京西路、寧夏路、重慶北路川流不息的車陣之中。與原來的圓環夜市相較,地點不變,人事卻全非。搬入新圓環營業的老字號不多,顧客也沒有意願穿越車道,進入新圓環消費,日治二○年代以來就遠近馳名的圓環夜市,終於走上絕路。

     我人生所見第一個傳統市場「死亡」的例子來自故鄉印象,以前漁港沿岸兩邊,各有數十個違建的飲食攤位,有賣麵、賣米粉、黑白切,也有豆漿、饅頭店與冰果店,提供漁民與外地人吃喝的方便,然而也造成髒亂,並且妨礙漁船停靠。後來地方機關整治攤販,興建鋼筋結構的三層樓商場,保留給原有攤位「合法」營業。雜亂的攤販清除,港區煥然一新,新商場卻乏人問津。事隔三、四十年,當年的新商場早已老舊不堪,仍然只有一樓幾個攤位在營業,是個如假包換的「蚊子館」。

     我至今還會懷念那段在港邊望海吃「點心」的歲月,而後出外的日子,就學、就業、遊玩,各地的市場仍是我喜歡蹓躂的地方。許多市場因整頓髒亂、改善交通或都市更新的理由被迫遷移,而最常見的政府「德政」,就是蓋鋼筋水泥大樓收容攤販,但「蓋」出來的大樓往往形式冰冷、動線不良,民眾「逛」市場的興味索然。

     多年來台灣一些具特色的傳統市場常因遷移、翻修,一去不復回,而後再怎麼「重新開幕」,也像連根帶土供養的野生花草,就算插在豪華客廳最美麗的花瓶中,也失去原來的風華了。面對圓環夜市這樣的歷史空間與生活傳統,主管機關如能跳脫本位思考,多一點人文反省,也許一個保留大眾飲食文化與改善交通的雙贏計畫可能出現。

     台灣人不見得非品嘗街頭小吃不可,不瞭解夜市也沒有社會責任可言。關鍵在於,如果對傳統市場文化不瞭解、甚至懷有刻板印象,卻又以主觀的生活經驗要為它進行改造,缺乏從「俗」的同理心,就太超過了。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邱坤良:現代寺廟經營之神

邱坤良
台灣果真全面世代交替了,因為不僅參政者年齡層降低,企業家新世代接棒,連寺廟「頭人」也由往昔鄉紳、耆老,轉由青壯派當家。如果哪個寺廟仍由「老公仔標」坐鎮,不是地處偏遠、香火不盛,便是寺廟已企業化、分工清楚。年長者負責清潔雜工,為信徒解答籤詩,實際擘劃廟務者,還是青壯「頭人」。早前的道士、廟祝常為表示老成持重、道行深高,蓄留長鬚,甚至把年齡「虛」長幾歲。現代價值觀不同,嫻熟寺廟歷史、地方掌故與祭祀禮儀的長者,已不及善於行銷寺廟的青壯「經營之神」了。

人神與寺廟 培養出革命情感

台灣每座寺廟本來就是獨立的信仰體,它與祭祀圈的關係超越主祀神發祥地、香火祖廟。以媽祖來說,同樣信仰湄洲林默娘,北港媽、大甲媽、新港媽、關渡媽便有所不同。早前醫藥衛生與農耕技術並不發達,神祇是撫慰民眾的心靈導師,兼扮演警長、醫師與農耕隊長的角色,引領移民開墾,巡莊治病,驅逐瘟疫、蟲災。

每個地方都有講不完的神明巡莊往事。例如台北縣金山鄉民因農作迭遭蝗蟲破壞,每年農曆四月中例由慈護宮媽祖會同萬里媽祖、石門老梅媽祖一起「迎媽祖」遶境三天,驅除蟲害。三重各界亦曾藉「迎五穀王」(神農大帝),撲殺為害農作的鐵甲龜蟲。前述神祇出巡時各地子弟陣頭伴隨神駕,演戲、擺場、宴客,熱鬧不已。在政府尚未重視文化資產的年代,寺廟也成為民俗工藝、戲曲與宗教禮儀的傳習與展演中心,人神與寺廟因而培養「革命」情感。

寺廟、神明的宗教與社會功能隨著時空環境而不盡相同,其間曾受政治力介入,如日治皇民化時期燒毀寺廟神像、戰後國民政府推動「統一拜拜」,皆影響民間信仰生態,但晚近寺廟的角色更異,多屬經營型態調整與社會變遷的結果。

傳統寺廟之間重輩分、尚倫常,香火淵源亦極清楚,現代寺廟則努力尋求新奇蹟,全力「拚觀光」、「搞創意」。任何能為寺廟爭取「第一」的機會,當仁不讓。各大寺廟多已財團法人化,青壯「頭人」善於人際交陪,注重新聞傳播與經營管理。愈能結合現代媒體傳播(尤其是電子媒體)的寺廟,曝光率愈高,也代表神威最顯赫。寺廟歷史一百年或三百年,僅供參考。

老牌新觀念 廟會活動商品化

為吸引新聞媒體注意,各大寺廟的廟會活動推陳出新,多半傾向簡單易懂、符合時宜的熱鬧活動,傳統廟會文化角色逐漸流失。在原來的寺廟品牌下,金身、玉身打造神明,強調大祭典規模的誇富宴(Potlatch)蔚為風潮,廟會活動也愈來愈商品化。

報載大甲鎮瀾宮正準備斥資兩百億元在中國天津興建媽祖廟,兼有禪苑、住商大樓、飯店與文化會展中心的空間功能。事後鎮瀾宮出面澄清,只擔任投資者顧問。不管實情如何,鎮瀾宮的經營氣魄與創意頭腦,已超過台灣「媽祖界」、「寺廟界」的「經營之神」們。只是當前經濟不景氣,台灣失業者眾,此時此刻到中國蓋廟做生意,恐非慈悲為懷的大甲媽樂見。

其實,像鎮瀾宮這樣的名廟,能為台灣社會與信徒貢獻之處甚多,例如運用媽祖遶境進香的神氣與民氣,使這個具歷史傳統的宗教盛事成為質量兼具的民俗藝術展演平台,不但保存文化資產,也可增強鎮瀾宮的觀光內涵,成為真正的台灣「第一」。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04/18 聯合報】

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公民RSS-度假兼保育 全球正夯

  • 2009-05-02 中國時報 【何榮幸、黃哲斌、高有智╱專題報導】

     國際環保團體近年興起「環保志工假期」風潮,除了鼓勵人們參與生態志工,更將學習環境與度假樂趣結合,成為頗具吸引力的環保實踐方式:

     ●美國「地球觀察」組織志工假期

     一九七二年成立的美國「地球觀察」組織(Earth Watch Institute),每年支持或引介一百多項生態志工研究計劃,亦稱為「志工假期」(Volunteer Vacations)。例如研究北極圈氣候變化、哥斯大黎加雨林毛毛蟲研究、修復蒙大拿野生區小徑、探索科羅拉多小徑間岩石群、探索深海珊瑚礁、協助納密比亞印度豹保育區工作、參與有機農場全球契機(WWOOOF)計劃等,每項收取不同費用。至今已有超過六萬五千人次參加,貢獻了一千萬個工作小時。

     ●澳洲環保志工計劃(CVA)

     該計劃是由一九八二年成立的澳洲最大環保團體Conservation Volunteers Australia主辦,每年提供全球熱愛自然、喜好野外活動的人士,到澳洲各地參與各項環保計畫。每年吸引上千國際生態志工參加,志工在實踐環境保育工作、交流各國環保經驗的同時,更藉此開拓國際視野、結交各國朋友,在澳洲自然風光中度過有意義的假期。

     ●英國保育志工基金會(BTCV)

     以推動國民信託、保育志工著稱的BTCV,每年在全球各地提供生態志工假期活動,多數集中在英國和部分歐洲國家,例如維護英格蘭古老森林、維護德國濕地、在保加利亞黑海建立鳥巢等。這些志工假期與典型的歐洲度假活動截然不同,但被認為是令人難以忘懷的環保體驗。

     ●太空船地球號(ETS)

     曾赴西非獅子山及阿富汗等地進行緊急醫療援助的日本醫生山本敏晴,在二○○四年創立「太空船地球號」(Earth the Spaceship),堅持「真正有意義的國際援助」,以達到「永續發展的地球」理想。該組織邀請全球四十七國的小朋友,畫出「對自己最重要的事」,其中呼籲世人重視全球暖化危機的《日漸沈沒的樂園─吐瓦魯》一書備受矚目,台灣已出版該書中譯本。

山佳老站弧形月台 去年險被敲掉

  • 2009-04-29 中國時報 【許俊偉╱台北報導】

 ▲北縣山佳站為縣定古蹟,珍貴的半弧形月台曲線全台罕見,去年卻差點遭敲掉。(許俊偉攝)

     已拆的不算,全台目前至少還有卅三處大小古蹟車站,儘管高雄舊站搬遷保留曾引領國內保存先例,未來也有多座車站將被原址保留,但台北縣縣定古蹟山佳站著名的弧形月台,去年卻差點遭台鐵敲掉。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除因國防安全或重大建設,經提計畫送主管機關審議,古蹟不得拆除。但台鐵台北工務段進行捷運化工程,去年不僅未依法提送北縣文化局審議,差點敲掉古蹟,遭即時制止後又以上述條文執意要敲。經地方和鐵道文史人極力反對,台鐵最後不敵民意決另編三億元進行整修,除將另設新站,還要將舊站規畫成古蹟園區,近期施工。

飛天遁地護古蹟 台鐵費心思

  • 2009-04-29 中國時報 【許俊偉╱台北報導】

     老車站,你我共同的回憶,但七年前,高雄舊火車站因鐵路地下化工程被迫「讓位」,從原址遭抬升遷離八十多公尺;七年後,台中、台南、嘉義和新竹等鐵路立體化工程接續上演,但這回台鐵新站小心翼翼飛天遁地避古蹟,寫下國內保存文資產的新頁。

     老車站,不僅是回憶,也承載都市發展歷程,但過去交通工程凌駕一切,老車站唯一命運是拆除。交通部鐵路改建工程局說,未來上述一等站以上的古蹟車站,不僅將原地不動保留,還將成為新站區一部分,都市化與文資產雙贏。

     立體化工程 都市化與文資產雙贏

     民國九十一年,重達兩千五百公噸的高雄舊站,透過「總掘工法」和「油壓千斤頂推動」,以每小時六十公分的速度,從原址向東南邊位移八十二六公尺,站體幸運獲留雖轟動全台,卻也被迫讓位。

     鐵工局副局長周永暉說,台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工程,下月豐原段臨時工程就要進場施作,未來外觀極似台灣總督府的國定古蹟台中火車站將原地保留,高架新站則會東移一旁另建。

     交通部台鐵局發言人張應輝說,台中鐵路高架化工程一○三年完工後,舊站仍將是站區一部分,除透過動線設計讓旅客仍可進出舊站,也會活化古蹟做低密度商業使用。

     施工左閃右躲 台中台南站原地保留

     台南站也是國定古蹟,同樣也面臨因鐵路地下化工程的存廢問題。周永暉說,台南站確定會被原址保留,且原本鐵工局還計畫在原址地底以「管幕」工法開挖地下新站,但為免地基受創影響古蹟結構,最後決定往東四十公尺避開老站,另以明挖覆蓋方式挖設地下新站。鐵工局中南小組副組長蕭貞銘說,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預計下半年報行政院核定,新、舊車站之間也會配置動線連結,保證老車站不會淪成蚊子古蹟館。

     台鐵新站飛天遁地避開古蹟的嶄新案例不只這兩樁,還包括市定古蹟嘉義站和國定古蹟新竹站。即將報院核定的嘉義鐵路高架化工程選擇保住老車站,至於仍在進行可行性研究的新竹鐵路高架化工程,鐵工局也強調不會再走回頭路。

公民RSS-綺色佳小時券 1小時值10美元

  • 2009-04-25 中國時報 【高有智╱專題報導】

     「時間貨幣」概念興起於一九八○年代的美國,至今全球有超過一千個以上的相關組織,藉此推動社區和社會的互助。

     ●美國「時間銀行」:

     一九八○年美國人艾德加(Edgar S. Cahn)在華盛頓創立「時間銀行」,確立以時間作為貨幣來流通的概念。美國部分時間銀行甚至發展到醫療照顧方案,如邁阿密South Shore Hospital的出院準備計畫。

     美國紐約州「綺色佳小時券」(Ithaca Hours),獲得鎮上大多數商店和居民使用,成為相當知名的地區性貨幣,綺色佳小時券和美元之間還存在交換的比率,一個綺色佳小時等於十美元。

     ●日本「照護券」系統:

     為了因應人口老化問題,日本積極推展時間貨幣。一九九四年一群律師和民間志工共同推動「照護券」(tickets for caring relationship)系統,超過一千二百萬人加入照顧銀髮族的義務工作。

     日本各地都有推動時間銀行的社區或協會,包括Sawayaka基金會和活力生活俱樂部(NALC),單單後者就有逾六十個分會、兩萬七千名會員。

     ●香港「時分券」:

     由聖雅各福群會主辦、樂施會協辦的「社區經濟互助計畫」(COME),二○○一年開始實施,在灣仔協助弱勢社區,屯門也有「民間智慧團」推動類似方案。COME主要透過「時分券」,促進社區居民服務及貨品的交換,迄今會員人數維持約四百五十名。老商舖、中醫店和眼鏡行等社區商店也陸續加入,擴大貨物和服務的供應。

     ●智利「服務支票」:

     智利的非營利組織推動「服務支票」方案,讓經濟弱勢的居民可以用自己的專長換取需要的服務,為了鼓勵大家善用「時間銀行」,每張支票的使用期限只有一個月。由於在首都聖地哥實施效果不錯,工作人員計畫推廣到全國各地。

北投訓練中心要拆 台鐵人不捨

位於北投的台鐵員工訓練中心,歷史悠久,環境清幽,凡是台鐵員工都要來此訓練,如今面臨遷移,讓台鐵人非常憂心。
記者錢震宇╱攝影
「台鐵人的記憶恐將走入歷史」。位於台北市北投公館路的台鐵員工訓練中心,被台北市政府變更為國小用地,2年後將被迫遷移。面對成立40年的訓練中心將拆除,裡頭的鐵道、溫泉都將消失,台鐵人非常不捨,希望市府保留訓練中心。

市府表示,此案有轉圜空間,市府願釋出善意,與台鐵協商。教育局長吳清山說,短、中期來看,因人口減少目前沒有設校需求,但長期仍需評估。他強調,將持續台鐵協調,希望達成雙贏局面。

台鐵員訓中心主任陳瑞良說,中心原本在76年要興建綜合大樓,送件後才知道,早在72年市府規畫捷運淡水線時,中心即被都市計畫變更為光明國小用地,結果不但無法修繕,民國100年前必須遷移。

今年3月,中心接到教育局的公文,要求儘速尋覓新址,以便騰出國小用地。陳瑞良質疑,少子化各校都在減班,為何市府還要蓋小學?未來蓋好小學後招的到學生嗎?

「所有台鐵人,都是從訓練中心出去的」。陳瑞良感嘆,這裡有太多台鐵人的回憶,歷任局長也時常回來這裡泡湯、聚會,如果真要拆除,實在很遺憾。

長期關注北投文史的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理事羅文德說,訓練中心一天平均有200位學員上課,包括交通、三餐、消夜等消費,每年至少替北投帶來近千萬元收入,對地方商家助益良多。羅文德認為,北投是淡水線火車起點,與鐵路關係深厚,市府應予保留。

湯屋知名  鐵路教室完善

讓台鐵人難忘的青磺溫泉,是台鐵學員疲勞時的最佳去處,歷任局長都常會回來泡湯。
記者錢震宇╱攝影
台鐵員工訓練中心位於北投公館路83號,占地1.12公頃,背後就是丹鳳山,環境清幽,是台鐵唯一一處訓練中心。

中心主任陳瑞良指出,所有台鐵員工,包括站務員、司機員、機電工等,全要來這裡訓練,對中心感情非常深厚。

當初因90%的老師都在台北鐵路總局,加上北投有火車,交通方便,才會把中心設在北投。內部包括教室、餐廳、學員宿舍、籃球場。

特別的是,因為北投是溫泉鄉,中心有接溫泉管線,設有男、女湯,泡湯池還是用稀有的唭哩岸石砌成。不少學員在課餘之時,都愛到湯屋去泡湯,退休的台鐵員工也常到此回味過去「同窗情誼」。

陳瑞良說,中心有實習教室,一些靜態的電氣設備、平交道、軌道一應俱全,還有最老的蒸汽火車頭CK124,後來被拉去當福爾摩沙號火車頭。

陳瑞良表示,未來中心考慮對外開放泡湯,並開設北投人文生態或鐵路文化課程讓中心活用,但前提是員訓中心要原地保留,否則遷移與否「懸而未決」,只會加速中心凋零。

【2009/05/04 聯合報】

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根留原鄉 深耕部落文化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政大民族系博士生瓦旦在新竹尖石鄉後山推廣自然農法,強調生態保育及永續農業的觀念。 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新竹尖石鄉泰雅族部落的人口嚴重外移,近年卻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留在當地深耕,除保存原住民文化,還利用所學與現代接軌。例如泰雅族青年尤瑪就著手製作部落地圖,讓部落文化得以傳承。

「1910年夏天,日軍為全面控制山區而鎮壓泰雅族人,在桃園縣復興鄉及新竹縣尖石鄉交界上的李棟山上修築碉堡、部署大砲。」尤瑪表示,李棟山雖然已不具備戰略優勢,但山上卻留有當時泰雅抗日勇士以寡擊眾的輝煌戰史。

政大民族系博士生瓦旦則在部落推廣自然農法,他利用實務經驗及所學協助尖石鄉部落進行社區總體營造,並以自然農法取代化學農業,強調生態保育與永續農業。

21歲原住民青年尤瑪發現部落1910年泰雅抗日勇士以寡擊眾的輝煌戰史,著手製作部落地圖。 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瓦旦說,他以當地牧草及漢方藥材做成酵素供雞食用,「自然農法形同無毒農業,噴灑酵素時就算不慎噴到嘴裡,都能當作飲料食用,避免化學農業產生的後遺症。」

「泰崗部落有約100戶人家,只有不到5戶人家有電腦。」泰崗部落原住民青年阿偉在3年前開始推動部落數位科技,1年前承接教育部的部落電腦教室開辦計畫,除縮短數位落差,也盼能數位典藏部落文化。

至善基金會表示,沉重的生活壓力導致部落青年人口外移,長期缺乏在地人才。至善為留住原鄉人才,舉辦「原夢青年計畫」,盼能募集1000位愛心民眾,以每月600元支持部落青年根留原鄉,彌補部落斷層。

原夢青年計畫遭受失業潮衝擊,至善表示,募款活動展開1周,全台僅不到10人響應。至善基金會公關周坤達表示,原鄉發展計畫雪上加霜,還有民眾致電抗議,本身都已在放無薪假,「為何要支持部落青年?」

至善呼籲,培養原鄉人才不易,卻能保存台灣原民文化,幫助部落扎根,盼民眾支持。關懷專線:02-23560118。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國土六大空間規畫 平衡城鄉發展

經建會今天召開「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會議,有鑑於城鄉發展落差持續擴大,南部有邊緣化現象,未來將以國土六大空間治理架構,來平衡城鄉發展。國土六大空間治理架構與目前熱烈討論的北、中、南三大都會區合併的大方向差不多,但增加了東部、中央山脈、離島特區三個空間規畫。

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表示,國土空間規劃可促進國土空間秩序有效安排,促進國土整體競爭力,經建會這次提出的是到2030年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作為政府未來推動重大施政計畫、愛台12建設的空間依據。

經建會報告中提出,南北發展存有差距,北部極化發展日益顯著,南部恐有邊緣化現象,人口向都會集中,鄉村無續發展,造成城鄉落差擴大。區域發展不均衡,造成區域就業機會差異,東部受環境限制,產業發展長期較不受重視。

尤其是在營利事業銷售額、每年可支配所得、每戶平均儲蓄額以及15歲以上高等教育比率,都因為區域發展不均衡,造成顯著差異。例如每戶平均儲蓄額,北部區域是21萬7000元,中部和南部都只有15萬元;營利事業銷售額北部每人229 萬4800元,東部地區則僅33萬7000元。

為了平衡區域發展,未來確立國土六大空間治理分區架構,將國土劃分為「北台都會區域」、「中台都會區域」、「南台都會區域」、「東部特區」、「中央山脈特區」以及「離島特區」六大發展區分。國土三大都會區域內皆有國際海、空港,以及機能健全的國際門戶地區,例如經貿特區、自由貿易區等。

【2009/03/25 聯合晚報】

西港刈香 國家重要民俗

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西港刈香」被文建會指定為重要民俗,圖為燒王船的熱鬧景象。
圖╱本報資料照片

西港刈香繼雞籠中元祭,獲文建會指定為第二個國家重要民俗。擔任文建會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民俗學者林茂賢說,指定西港刈香為國家重要民俗,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活動是否有爭議是評審考慮的因素。

同梯次角逐者,有的因環保因素(如鹽水蜂炮)、有的因人權理由(如台東炸寒單爺)引發評審議論。東港燒王船因為三年才舉行一次,之前未訪視。

西港刈香起源於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八份姑媽宮甲辰科的香科遶境,為台灣廟會庄頭性陣頭最多的廟會,香境涵蓋九十六村鄉,號稱是「台灣第一香」,在刈香史上別具意義。它的藝陣也最具特色,且與曾文溪開發及聚落發展有密切關係;是保有台灣最傳統請會儀式的廟會。這是文建會登錄西港刈香最主要的理由。

西港迄今仍保存相當傳統的科儀,如「開館」(陣頭開始練習前,先到廟裡做宗教儀式)。還有請媽祖、迎王爺、送王爺等祭儀,全都沿襲古制。

【記者黃宣翰╱台南縣報導】台南縣「西港刈香」被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西港鄉玉勒慶安宮總幹事張秋東高興地說,「西港刈香」最大特色是民俗藝陣都是信徒子弟參與演練,充分展現鄉親的參與感,以及信徒對民間信仰的虔誠熱情。

西港鄉長余維祥表示,「西港刈香」有「台灣第一香路」,燒王船規模全台也是屬一屬二,有「南東港、北西港」之稱。

他說,「西港刈香」還有個傳統,就是不准電子琴花車及職業陣頭參與,藝陣全是慶安宮信徒子弟組成,最多曾有一百多個,近年也有七、八十個陣頭,且種類很多,如宋江陣、金獅陣、高蹺陣、牛犁歌、大花鼓、鬥牛陣。刈香期間,慶安宮轄境九十六村鄉全體總動員。

今年西港鄉刈香,廟方已製作王船供奉,五月七日前往南市鹿耳門天后宮恭請開基媽祖陪轎,八日至十日王爺轎遶境三天,十一日送王爺燒王船。

【2009/03/04 聯合報】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我見我思-說不出的地名

  • 2009-04-09 中��� 【晏山�】

     移民社�有�特色:各�地名的�呼、改易,��留下�治者心�、原住者意向、��者角度�自然生�的����,台�更因�力更迭�仍,所以地名的起源和�化,�能由小而大涵�整�台�史;惜乎�後一甲子以�,由於�治者以���中�、��意�形�、封建�理�加於斯土斯民,反倒�地名本有的延展力消失,�不但造成文化想像的�裂,��音的�承也一�流失,近日�於高捷巨蛋站的台��音,�知者衍生的荒�曲解,已作了�明的示�。

     不少台北市民(尤其是非艋�、大稻埕的市民)�於住家三�街以外的世界是一�三不知,�中原因就是少了文化�承和社���之故;然而,若�老一�的台北人,或者�身�社�聆�耆老�的言�,他��於地名的想像�迥�於官方�言。�句��,他�在�及住居地��不��是中山北路X段,而是道以X�通;他�不��大同�、中山�,而是具�叫名��、中�等���。而���的延�正是庶民文化「想像共同�」的表徵。

     �台�史稍有概念者,皆知日人安倍明�於一九三七年出版的《台�地名研究》一�,�台��土�俗、地名典故作了��的解�,�管安倍之��非��,留待��者也不少,但其用心�架�迄今�人出其右。�要�真研�,就知�文地名背後可能有�人原��味、可能是平埔族音�、或�政治表彰之�,最後是日人地名的移植(�山、美�、田中、竹田、松山、田尾、�山、吉野、��等)、�字日��音者(高雄、民雄、玉井、�西、花�等),�大多�地名都有�可考,�便不得。

     但�後的�治文化�不如是。��得十七、八年前,某一�民�籍台北市��在一�座��上,�到城中�何以改�中正�的��情�,�人��到「�以�知�傲」的清楚面貌。�知之�也�致��山�文特�比��金庸武�小�中的「�山��」,殊不知此�山是由日治�代�山町改易而�,�山町是��念首任台��督�山��,�西��山何涉!至於全台各地�是信�、和平、���名的原住民住居地,暗喻以�人的道德�示�加於原住民身上,所以,正名���能休止。

     要破除�地名的�知之境,就得�真探索地名之源,尊重���其�音,知�之後才可能�行批判�承。譬如,台南玉井(�噍吧�的日�近音)改易�美,�也掩�了一九一五年噍吧�武�反日行�的本�,理�改回原有的噍吧�之名。探索地名、自信��,有志者盍�乎�!

農村再生 打造無米樂博物館


記者吳政修╱攝影

行政院農委會昨天在台南縣白河鎮老人文康中心舉辦台南縣農村再生座談會,吸引不少關心農村發展的民眾擠爆會場;農委會農村建設局組長陳榮俊表示,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將成立農村規劃發展署,專責執行農村建設工作。

昨天除會場內約50人沒座位可坐,場外也有30多人站著;東山鄉民代表段敬祿說,「不是座談會,是站談會,站著的人如何發言」,南縣社區營造協會常務理事吳長庚頻致歉。

陳榮俊說,農委會將以4000個既有農漁村為範圍,進行活化再生,推動農村再生的好處是,改善現有農村社區生活品質,引導農村有秩序興建農舍,確保農地品質,保存農村文化、資源;農村再生推動的原則,依農村社區居民的需要,擬定社區發展計畫。

台南縣後壁鄉後村於民國96年試辦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後村長黃正雄說明推動的經驗,去年將私人荒廢的土地,整理成「幸福花園」,提供村民聚會場所,每天晚上11時31分30秒,高鐵北上、南下列車在附近八掌溪橋上交會,村民看完會車就散會。

「未來農村再生計畫,後村希望打造無米樂動態農村博物館,並成立工藝坊製作手工黑糖,吃黑糖不必到日本沖繩島」,黃正雄勾勒村民共同的願景。

【2009/04/18 聯合報】

公聽會下鄉 農村再生向前走…

在馬總統表示應該讓社會對「農村再生條例」多作討論之後,農委會將舉辦十一場「公聽說明會」,筆者受邀參加十七日於台南縣白河鎮舉辦的第一場說明會,現場觀察若干心得與各界分享。

基本上,農委會願意多舉辦說明會,讓更多民眾了解法條的狀況,其用心值得鼓勵,但仍有若干技術上的問題可以努力,為台灣社會的民主討論模式再盡一分力。以下提出幾點建議:

一、由現場農民擠爆的狀況,顯示有許多農民關心此議題,政府應在立法前再多辦幾場。以台南縣為例,僅在偏北的白河鎮舉辦根本不夠;建議能每一鄉鎮舉辦最好,或至少在傳統劃分的六大區各辦一場,舉辦時也應注意借用規模夠大的場地。

二、不論名為公聽會、說明會或「公聽說明會」,應該釐清其屬性,尤其應注意的是,這是立法過程中的公聽活動,而不是已完成立法後的政策宣導會,目的應是蒐集更多可以讓法案更周全的批評與建議,據此細緻地設計會議進行程序。

三、正因為這是為周延立法而設,因此,農委會在說明法案時應該完整呈現法案重點,在當天的經驗中,最有爭議有關「土地活化」的第三章,不論在法案解說或案例說明中都幾乎完全沒有提及。台上民眾發言時指出第三章的嚴重性後,台下一片驚愕!

四、民眾發言既為重點,為了蒐集更多批評意見,應設計讓民眾的發言正反並陳。建議可以在發言登記時略分「加油」「提醒」「反對」等三類,各提供一定名額,同類的發言額滿即止,如此才能保證獲得提醒類、反對類的意見,否則容易被質疑事先動員支持者佔走發言機會,淪為一言堂!

農村再生條例牽涉到的,不應只是工程,莊嚴地看可說是一種「社會文化工程」,這社會工程正是台灣這一個「大社區」進行社區營造的一部分。今農委會要花費向後代借來的二千億元,自應慎重其事,何妨抱持這樣的觀點:這社區營造的工程不是等法令過關了才開始,而是現在就起步了,讓大家好好討論……

※延伸閱讀》
•農村再生 打造無米樂博物館

【2009/04/19 聯合報】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邱坤良》年節與連結 喜慶的過程

邱坤良

日前的年假,全台灣依照往例,「出外人」紛紛返鄉過年,探親、訪友、回娘家,等到結束假期,又是一陣騷動。來來往往之間,一波一波的人口大移動,交通動脈難免阻塞,甚至寸步難行。春節之後,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接踵而至,時序一到,仍然到處人擠人、鬧彩彩,顯現進入全球化與高科技社會的台灣,傳統習俗與節慶觀念並未消失,尤其資本主義商業體制針對節慶的促銷手法推陳出新,西洋情人節、聖誕節如此,傳統年節亦然,任何可以刺激消費的節令習俗,絕不放過。

傳統年節與現代假期之差別在於它的節慶感,民眾透過儀式行為,從日常生活中規畫出神聖空間,連結家庭、社群,以及外界環境,在年節進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例如準備年節視覺裝置與表演內容,製作祭品與食物,並與所屬社群共同營造節慶空間,縱使整個過程辛苦勞累,卻又充滿喜悅與期待。現代的年節雖屬年中行事,而且成為大眾媒體報導的重點,但進一步觀察,民眾生活中的年節早已形式重於內容。只注重「過」年「過」節的休閒,卻忽略了自己參與年節的過程。

元宵「動」極化

今日台灣社會的年節儀式與活動,普遍呈現簡單化與兩極化的現象。官方主導大型節慶活動,不斷以壯觀、花俏的內容,博取媒體青睞,營造知名度,但愈標榜全國性的活動,與當地民眾生活的連結愈少。以元宵節為例,它代表舊的一年真正結束,也象徵新一年的開始,其特色不只在最後的儀式性與藝術性呈現,民眾參與的過程更為迷人,也是最具文化意義的部分。台灣傳統鬧元宵五彩繽紛,活動主體就是當地民眾。然而,近廿年來,觀光局與各大都會,跳過地方傳統,競相舉行大型燈節、燈會,令人目不暇給,傳統的平溪放天燈、台東炸寒單、鹽水蜂炮也愈辦愈大。相形之下,許多深具地方傳統、規模較小的區域型花燈活動黯然失色,乏人問津。

現代燈節、燈會走向觀光化與高科技化,由專業人士策畫、執行,一般民眾無緣參與,只能在元宵當夜,讓自己單純成為觀光客,在旁遠觀,湊湊熱鬧。此時元宵佳節的節慶意義已大打折扣,與一般假期無大差異了。其實,節慶作為觀光產業,與保存地方傳統特色,開放民眾參與,不但不衝突,反而更具魅力。

記憶中在鄉下念國小的年代,不但喜歡過年過節,連日曆上印著國旗圖案的雙十節都期盼不已,製作燈籠、火把,以便參加夜晚的國慶提燈遊行,而家長也夾雜在隊伍之中,或在道路兩旁為子弟歡呼,「國定假日」也如同大拜拜。不像現在的國慶,只是放一天假的節日,很難感受節慶氣氛。

沒有「程」節慶

沒有「過程」的節慶,很像今年春節元宵假期,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消費券」。這幾張「券」對現實生活困頓的人,猶如一陣及時雨,有助於解決燃眉之急。不過,就算真能刺激大眾消費,而且不會債留子孫,缺乏「獲得」過程的「好康」,便不容易產生享受成果的滿足感。

傳統年節是民間生活經驗的累積,反映自然與文化環境的集體記憶。現代人若認為年節仍有現實文化意義,就應儘量分享年節的儀式,參與節慶空間製作、展演的過程。而各地年節活動的主事者亦應建構本地民眾與外來觀光客參與、討論的平台,把節慶過程,視為創作、展示的一部分。(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02/10 聯合報】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救眷村淪口號 竹籬笆如廢墟

  • 2009-04-03 中國時報 【高有智、郭石城╱專題報導】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屋頂瓦塌木柱頹毀,地板、窗格都被挖空,庭園雜草叢生,插著一面殘破的國旗,猶如風中殘燭。(高有智攝)

 ▲民生社區協會總幹事王佩雯曾住過「將軍府」,看到老建築日漸破敗,連屋頂都破了大洞,心中相當不捨。(高有智攝)

     編按:《光陰的故事》和《寶島一村》等戲劇爆紅,引起國內關注即將消失的眷村文化,然而,許多眷村文化資產卻因為維護管理不善逐漸凋零,甚至遭到人為破壞。政府即將要設立「眷村文化園區」,各縣市爭相競逐大餅,但相關評審辦法和作業流程卻遲遲未啟動,搶救眷村文化亮起紅燈!本報調查採訪室記者走訪基隆、桃園與花蓮等地深入報導,一窺眷村的美麗與哀愁,希望社會各界重視。

     基隆港口旁的眷村早就拆遷重建,獨留中正路上兩棟日式建築見證過去光景,然而,庭園內雜草叢生,地上還插著一面殘破的國旗,不僅屋頂磚瓦崩塌,木柱頹毀,就連地板、窗格都被挖空,猶如風中殘燭,真能見證的就只是眷村文化資產的凋零。

     這裡曾經是基隆要塞司令部的校官眷舍,諷刺的是,這兩棟房舍還是基隆市政府指定的古蹟建物,除了屋前解說牌是全新的,整棟建築物殘破不堪,滿目瘡痍,一新一舊形成強烈的對比,文史工作者不禁痛心疾呼:「難道這就是我們的古蹟?」

     除了解說牌 古蹟眷舍滿目瘡痍

     巡迴全台搶救眷村文化的外省台灣人協會執行長黃洛斐目睹現狀感慨說,眷村文化搶救聲浪四起,各地政府雖然積極指定或登錄文化資產,然而,這些文化資產如果沒有妥善管理維護,保存文化變成口號,「該偷的都被偷光了,難道以後還要花錢去補回來?有些地方破壞到根本看不出原貌,又要無法補救?」

     基隆市文化局對此現象則相當無奈,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這些建物的管理責任在於國防部,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李小梅說,這些建築物確實因為具有保存價值才指定為古蹟,文化局過去還曾動用罰則,發函要求國防部改善,除非國防部願意無償撥用土地和建物給文化局管理,不然,他們也無法插手,只能監督要求。

     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北台灣的基隆,就連桃園、花蓮和台南等地也有同樣困擾。目前全台約有二十幾處的眷村文化資產,黃洛斐也發現,很多地方都是因為維護和保全不善,文化資產只能任其凋零,經常只用圍籬隔絕,根本難以防範文物流失與建物損壞,甚至導致遊民與竊盜佔據空置眷舍,形成治安與公安問題。

     老樹都被砍 鐵皮圍籬難防宵小

     台南水交社宿舍區保留部分建築列入市定古蹟,周遭眷村都已經拆遷,水交社文化工作室執行長姚蓬麟也說,水交社眷舍用鐵皮圍籬阻隔根本就不管用,到現在都還是有小偷出沒,之前就連老樹都會被砍走。

     桃園縣是眷村大本營,境內眷村最多曾達八十六個,如今保留憲光二村為暫定古蹟,馬祖新村及太武新村則列為歷史建築,除了馬祖新村由軍方委託文化局代管外,其他兩處都曾出現管理與維護的困擾。

     拍攝電視劇「光陰的故事」爆紅的憲光二村,鎂光燈外的真實世界卻面對嚴苛的保存考驗,許多眷戶窗條、門戶早已被小偷拆掉變賣,現場處處可見殘破景象,只有在劇組借景拍片會重新整理。

     由於電視劇引起參觀人潮,協助維護的桃籽園文化協會一度酌收參觀民眾每人八十元費用,作為清潔維護費,不料遭檢舉私相收費,引來國防部關注,最後才決定委託文化局代管,有了代管權,文化局也將編列預算維修。至於太武新村為避免外界破壞,文化局目前只能暫時封起來。

     維護費傷神 搭鋼架庇護將軍府

     至於東台灣的花蓮,美崙溪畔日式建築原為日本高級軍官宿舍,共有八棟房舍,全區列入古蹟保存區,聚落中心最大的建築「將軍府」,曾經是日軍花東軍事指揮官中村大佐的寓所,已列為縣定古蹟,其餘七棟建築物則是歷史建築。

     國防部一度有意要拆建當地建築,在文史工作者與社區居民搶救下才擋下堆土機,目前由當地的民生社區發展協會志工代管巡守,不過,因為年久失修,建築物出現毀損,去年還有一棟建築物因為薔蜜颱風吹襲下,整個屋頂被吹垮,最後只能用帆布緊急處置。

     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明崇說,當初眷舍住戶搬遷後,也是有不少盜賊橫行,其中兩棟房舍的檜木板也被偷走,如果沒有志工隊,想必破壞會更嚴重。不過,社區的力量畢竟有限,他們自己出錢出力,前後花了二、三十萬元只能簡單修繕,維護主體建築需要一大筆錢,地方政府就算有心也拿不出來。

     社區協會總幹事王佩雯曾住過「將軍府」,直到二○○四年才搬走,「將軍府」之後歷經海棠、龍王等颱風肆虐逐漸破損,如今申請文建會的經費搭鋼架緊急維護,她心痛地說,政府如果再不處理,「這些建築物不出五年就全毀了,到時候,還要保存什麼?」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雖然修法通過,將在各地設置「眷村文化園區」,不過,相關評審辦法和作業流程遲遲未啟動,引發文化界不滿,外省台灣人協會等十餘個文化團體為此發起連署搶救,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召委周守訓將在近期召開專案報告,希望能加速協調解決搶救眷村文化資產問題。

     評審未啟動 文化團體發起連署

     面對外界批評聲浪,國防部眷服處處長林景福則說,國防部必須有法源才能編列保存文化的預算,未來將加強協調,委託地方政府先行代管,或者加速解決土地和建物撥用問題。

     他強調,目前已經協商相關單位擬定相關評審辦法,預計四月就可以完成公告,半年內將可完成評審機制,年底前就能公布評選結果,協助各地成立眷村文化園區。

代言移民文化 拒成為蚊子館

  • 2009-04-03 中國時報 【高有智╱專題報導】

     面對即將設立的眷村文化園區,中央大學法政所副教授、眷村文化保存計畫主持人李廣鈞建議,眷村文化園區絕非只是保存眷村外省人的族群文化,眷村和台灣移民歷史息息相關,必須擴大結合移民文化,多元豐富文化園區意涵,不然勢必淪為蚊子館。

     李廣鈞分析說,眷村不只是外省人的聚落,眷村文化也不是外省人文化,事實上,外省人只有十五%住過眷村,眷村居民也有其他族群,眷村文化園區必須吸引多元族群,強調眷村的公共價值,包括本省和外省族群同樣都有的生命經驗故事。他也說,眷村除了呈現過去的政治性移民經驗,其實也可以貫穿整個移民文化,包括清朝時代的經濟性移民,甚至近年來的新移民,這也是全球化浪潮下的經驗,可以呈現各國解決移民衝突的作法。

     長期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的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副教授陳朝興也說,眷村文化園區不是保存「眷村」,是保存「眷村文化」,不能只是保有器物,這是「木乃伊的保存方式」,重要是如何透過文化生產的方式,呈現人的生活脈絡與歷史經驗,經營與活化眷村空間的意涵,推動眷村文化創意產業。

     至於眷村文化園區畢竟選址有限,難免出現遺珠之憾,外台會執行長黃洛斐建議,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不應只是硬體或單點保存,除了加強眷村文化軟體資料,如相關研究、文物徵集、口述與紀錄片等工作,園區也必須成為當地眷村文化保存的平台或基地,串連在地的文化團體,建立整體性的保存策略,許多不被重視的弱勢眷村文史同樣值得被保存。

活化園區 永續光陰的故事

  • 2009-04-03 中國時報 【高有智╱特稿】

     面對搶救眷村文化的聲浪,立法院朝野合作前年底就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條例修法,如今一年多了,眼看各地文化資產逐漸凋零,無論是天災或人禍因素,老建築的殘破卻是不爭事實,缺乏管理與維護更是當務之急,搶救文化資產刻不容緩,任何行政單位的延宕推託都只是破壞文化資產的幫凶。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造成的大批政治移民潮湧向台灣,今年適逢六十週年,這段特殊的移民經驗也形成台灣獨有的眷村聚落,這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並非只是外省族群的生命經驗,更何況,眷村通婚情形明顯,眷村文化是跨族群的生命故事。

     走過一甲子,曾經高達八百多個眷村數量,如今剩下一百多個,眷村改建有其時代需求,然而,在無情推土機粉碎眷村景觀同時,應該設法搶救與保存眷村文化。

     各地政府雖然逐漸重視保存眷村文化,然而,空有古蹟或歷史建築的法定地位,絲毫搶救不了破敗凋零的眷村文化,國防部儘管要負起管理文化資產的責任,各地文化局也不能只有把皮球丟給國防部,也要負起監督責任,總不能「孩子生了,卻沒有人要養,」任由文化資產殘破,這是對號稱重視文化建設的執政者最大的諷刺。

     除了搶救與保全,政府未來將要設立眷村文化園區,這只是文化保存的起點,絕非終點,尤其各地「蚊子館」殷鑑不遠,如何活化與經營園區,卻是眼前規畫最重要的課題。

     面對各縣市政府競逐眷村文化園區大餅,未來選址不能只是政治考量,應該著眼整體的文化保存策略,讓眷村文化園區帶動在地的文化保存工作,結合國防部、文化局和民間文化團體等力量,才能發揮文化保存的最大效益。

新聞辭典-歸農運動

  • 2009-04-04 中國時報 【(高有智╱整理)】

     「歸農運動」是新興詞彙,農村原本就有吸納都市人口返鄉務農的功能,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下,傳統小農面臨生存困境,關心環境與文化人士,積極參與支持在地農業,扶持有機耕作,重新認同農業價值。此外,歸農運動也是對高度都市文明發展的反思行動,人們開始尋求田園生活的滿足。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主任顏建賢分析,過去印象是都市經商失敗或失業者才返鄉務農,現在卻有不少年輕人、退休軍公教人員基於喜歡農村或農業價值而歸農。

     「歸農運動」風潮多展現在休閒農業與有機農業,許多國家積極擬定政策鼓勵。以日本為例,為鼓勵老年族群到鄉村長住,由縣市政府提出計畫,中央給予補助,提供空屋、耕地、貸款與農耕技術等協助,這些計畫在北海道、沖繩等地成果卓越。

知識青年打先鋒 注入新活力

  • 2009-04-04 中國時報 【郭石城、高有智╱專題報導】

     台灣近年歸農運動風潮中,知識青年扮演開路先鋒角色,他們投入有機農業或精緻農業、休閒農業,這股新興力量已讓破舊農村出現希望。

     已闖出名號的宜蘭「穀東俱樂部」,成功找到都市願意支持農業的力量。留學日本的年輕碩士賴青松,碰上四十歲才棄商從農的何金富,兩位現代佃農四處招攬「穀東」,支持當地推動有機農耕,他們是田間管理者,也是農田守護者,他們促銷的不只是有機米,還有一份更深的農業認同。

     這樣的情懷同樣出現在南部美濃農村,返鄉青年組成「美濃有機耕作隊」,在地農夫曾啟尚、六十三年次的古文錦是兩大核心人物。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古文錦曾在貿易公司任職,有感於故鄉人與土地的價值流失,投入有機耕作隊工作,並結合旗美社區大學的力量,讓土地情感、耕作經驗與現代知識結合。

     美濃有機耕作隊成員中,有六位相當年輕的女生,部分是在社大工作,還曾利用午休時間,穿著窄裙、高跟鞋去巡田。她們認領的農田被當地客家人稱為「細妹的田」,儘管稱不上專業農夫,年輕人的熱情卻已為傳統農村注入新活力,閃耀在美濃湛藍的天空下。

     五十四年次的李寶蓮也是這股歸農運動的代表人物,她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系,人稱「阿寶」,從一九九四年起自由旅行、寫生,曾以騎單車、徒步、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一年半,也曾單車環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七個月,結束雲遊後選擇蟄居花蓮竹村,不定期在梨山打工,一九九九年後正式成為梨山果農,並寫下《女農討山誌》。

     有的知識份子歸農故事則令人莞爾,原本經商,住在台北縣林口的林元郁、邱語玲夫妻,只因太太孝順公公想幫忙分擔農務,沒想到公公逕把五公頃農地全部交給兩人,他們在手忙腳亂情急之下,最後變通開闢「漂鳥假日農園」,提供都市人體驗農村樂。

     目前農園月租六百元,由於離市區近,提供完整資訊與管理,獲大台北地區不少家庭青睞,假日常見一家大小來體驗農村生活。亦有年輕人前來學習種田,強調學得務農本事後,將會考慮返回南部老家務農。

歸農運動 告別白領高薪 田園返璞歸真

  • 2009-04-04 中國時報 【郭石城╱專訪】

    金融海嘯來襲,許多人還在為前景徬徨之際,愈來愈多高收入者離開職場、投入農業。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田園生活,外商經理李晨均、電腦工程師謝浩誠毅然辭去工作,憑著殷切求知與學習熱忱,逐漸摸索找到人生與農業新方向。自願走向農村的他們,已成為「歸農運動」新興潮流的最佳見證!

     六十年次的李晨均曾是外商主管、職場女強人,領高薪卻不快樂,因她一直夢想讓小孩多接觸自然,培養完整人格。為了實現田園夢,一家人到法國、荷蘭、德國等國家農村散心,一趟歐洲農村休閒旅遊,改變她的人生觀:原來,親近土地是如此甜美!

     李晨均 為了小孩回歸田園

     休假回國後,李晨均離開外人羨慕的外商經理工作,投入歸農潮流。天真的她,在歐洲農場看到可愛綿羊為之心動,誤以為務農就是要養幾隻羊,於是就跑到台東,參觀農場怎樣養羊?參觀完才發現,農業不是她想像那麼單純,不但分工很細密,且跟工業一樣有上中下游,養幾隻羊就可以過快樂農夫生活,是天方夜譚。

     李晨均沒放棄田園夢,繼續參觀養殖魚業、綠竹筍農作、休閒農業、花卉,最後選擇門檻較低的溫室設施蔬菜。她先到農改場實習半年,再到蔬菜產銷班受訓,把在商場的企業管理制度,全部帶到設在桃園縣八德市、面積一點二公頃的「晨均溫室」菜圃,設定五年回收成本。

     錯中學 企業制度管理菜圃

     李晨均歸農步驟明確,由於以前從事金融業,懂得如何承擔貸款利息風險,評估一年多後,前年底開始貸款搭設溫室設施,僱工大量種植生產蔬菜,當起菜園快樂管理者,未來目標是自產自銷,與餐廳契作。

     李晨均企業化經營菜園,有更多時間陪小孩,一起觸摸土地,實現與子女共同親近土地夢想。以前她在職場常忙碌得心神不寧,如今種植蔬菜時,片刻寧靜的感覺格外溫馨甜美。

     至於種植之初面臨的失敗,則有老公貼心陪伴,共同嘗試錯誤,真正體驗農業是實踐程序科學,每一程序都有繁瑣程度,即使蕃茄、香瓜都有。李晨均說,農業其實相當專業,不夠精準產銷就會出狀況,也是夫妻倆必須努力克服的難題。

     謝浩誠 紅草莓的藍海策略

     謝浩誠年僅廿六歲,原本是電腦工程師,無意中看到農委會的漂鳥營文宣,在鄉下長大的他,燃起農村快樂生活憧憬,深思考量後,放下電腦、種起草莓,把「藍海策略」運用在農業上,用肉桂驅蟲害,種出跟傳統農業不一樣的草莓。

     從完全外行到成為草莓專家,謝浩誠花費無數心力。一開始他先至農改場實習三個月,摸索、思考各類農產品的特色後,才決定選擇草莓突圍。

     謝浩誠與舅舅合作,在大溪鎮租地開墾「卉亭果園」,全面溫室高架種植草莓。他說,以前跟同事踏青採草莓,常見小朋友誤「踩」草莓,看了十分心疼,於是仿蘭花設施,規畫溫室高架草莓。

     草莓屬高經濟作物,但病蟲害很多。最嚴重、難防的是紅蜘蛛,傳統農業防治方式就是噴灑農藥,快速有效又經濟。

     謝浩誠堅持不用農藥,一開始四處請益,發現台灣農民真的很有創意,不少草莓農民為了不用農藥,有人灌牛奶、養樂多,也有人用辣椒水,想盡辦法撐死或逼走紅蜘蛛。

     用中藥 有機栽種防蟲妙招

     這些前輩用過的方法,謝浩誠都逐一試過,甚至農民還沒想到的,包括醋、醬油他都派上場,就差高梁酒沒試過,只是效果都不彰,無法克服紅蜘蛛病蟲害。期間,曾有整片草莓園都是紅蜘蛛,為免蟲害擴大,忍痛全部剷除。

     謝浩誠靈機一動,想起老祖宗智慧──中藥,心想中藥可以治病、也可以食用,應該可以運用克制紅蜘蛛,先至各家中藥行虛心請教,且試用卅多種中藥。

     歷經數月、無數次失敗,謝浩誠最後發現香味四溢的肉桂最有效,於是自行研發以肉桂為主的中藥配方。這妙招成本雖高,但效果奇佳,他願公開提供給所有農民參考。

     謝浩誠成功的運用中藥防制病蟲害,種出口感極佳、不用農藥的草莓,很快在市場打出知名度,至卉亭果園採草莓的遊客大都是口耳相傳慕名而來。

     夏天快到了,謝浩誠忙著試種玉米,比照草莓不施農藥、離地種在高架上,遊客同樣「踩」不到玉米,增添遊客興致,這也是他堅持的「藍海農業」願景。

     對於李晨均、謝浩誠這樣的高收入者來說,回歸農村讓他們重新思索生命價值,更看見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公民RSS-鼓勵年輕人返鄉 日立法補助

  • 2009-04-04 中國時報 【高有智╱專題報導】

  國外五彩南瓜 ▲農業與創意市集的連結,漸漸成為全球性的風潮。圖為德國柏林南方一處南瓜田。(美聯社資料照片)

     台灣近年浮現的歸農風潮,已與「農村文藝復興運動」的世界趨勢接軌:

     ●台灣農學市集:

     二○○六年十月,一群關切環境、農業及社區互助的學者與社運工作者聚集台中成立「合樸農學市集」,定期舉辦講座和農民市集,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提倡食用當季本地食物的慢食觀念,並推動有機栽培,共同實踐「合作、簡樸」的生活。該市集也與穀東俱樂部、溪底遙學習農園、台北二四八農學市集等團隊彼此串連。

     ●日本「半農半X」運動:

     日本鄉村近來推動「半農半X運動」,發起人鹽見直紀受到作家星川淳的「半農半著(寫作)」生活方式啟發,一九九九年毅然辭去工作返鄉,開始實踐「半農半X」生活,鼓勵人們一邊從事農耕,一邊發揮專長,回歸永續型簡單生活。

     ●日本「UIJ回歸計畫」:

     日本為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村,曾推出「UIJ回歸計畫」(U-turn是農村子弟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民農村,J-turn是農村子弟到都市發展,而後遷居其他農村),特別立法進行補助、貸款、農地提供、住宅安頓等配套措施。

     ●德國的市民農園:

     許多先進國家積極推展市民農園或屋頂農業,其中以德國最為成功,讓都市人體驗耕作,無形中也認同農業價值。此項風潮源於德國精神科醫師史威伯(Dr. Schreber)發現,透過農作和接觸自然,可以讓都市居民的憂鬱症達到療癒功效,德國遂於一九一九年制定「市民農園法」,市民農園多達八十萬戶,面積超過三萬公頃。

     ●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

     美國農村推動的「社區支持農業」計畫(CSA),已盛行於德國、瑞士和日本等國。重點工作在於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網路,都市消費者可以透過「認股」,購買當地農場的每一季收成,不僅每周都能得到新鮮有機的農產品,也能保障農人在天災或歉收時的收入來源,目前北美地區估計約有一千個社區支持的農場。

艋舺=滿滑? 台鐵播音凸槌 台語報站名 巨蛋念法考倒人

  • 2009-04-06 中國時報 【許俊偉╱台北報導】

 念成「大粒ㄟ卵」?▲高雄捷運及鐵路等大眾運輸系統站名台語發音問題引發網友爭論。圖為高捷巨蛋站。(謝明祚攝)

     「擱位旅客,『滿滑』站刀囉」!台北市萬華的台語發音是「ㄇㄤ尬」(艋舺),但台鐵列車人工廣播最近卻將「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樣的大地名,用中式台語直翻廣播,不僅旅客「聽攏嘸」,還引發網友熱烈探究全台特殊地名。

     有網友直呼「滿滑站刀囉」的台語廣播「這款發音好囧」。原本只是單純網路抱怨文,卻意外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網友推文加回文,熱烈考究艋舺的發展史。還有人開玩笑說:「『滿滑』是高級外省人的中式台語啦」。

     不只萬華站,台鐵車站中的基隆、台中縣沙鹿和高雄市楠梓等地發音也要遵古法而非以現代讀音硬譯。像沙鹿應念「刷ㄌㄚ」而非「刷LO」,基隆是「ㄍㄨㄟ郎」(雞籠),高雄在地人則念楠梓是「楠ㄚ坑」。最特別的是花蓮縣瑞穗站,「瑞穗」變「水尾」。台鐵瑞穗站人員表示,瑞穗舊名水尾,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因見此地稻穗纍纍才改名「瑞穗」,但當地人至今仍習用舊名,台鐵站的台語廣播也沿用「水尾」舊名。

     有網友認為,車站名稱來自當地地名,應尊重地方歷史,以舊音發音。也有人認為,外地人根本不清楚在地舊名念法,而列車廣播都搭配國語版,中式台語也無傷大雅,只要不錯過站就好。

     交通部台鐵局說,台鐵各站都以當地習慣的台語念法發音,萬華站都念「ㄇㄤ尬」,可能有班車人工播音員一時疏失,才會出現「滿滑」凸槌譯音。

     不只台鐵站,高雄捷運紅線的「巨蛋」站也曾鬧笑話。高捷公司準備將該站台語念成「巨卵」,或直譯「大粒ㄟ卵」,引發議論。由於怎麼翻都不對,索性將這個外來語直接以國語「巨蛋」發音。

     不少北部人遊賞高雄時還發現,巨蛋站隔壁的「凹子底」站,台語播音稱「ㄌㄚㄚ底」,也因沿用舊音,讓外地人有聽沒有懂。

     台北捷運淡水線的「唭哩岸」站也引發討論,但最後跟關渡站一樣,北捷公司考證後,分別以「Kiligan」和「Kantau」的昔日凱達格蘭族念法稱之,板南線的「江子翠」站也採當地傳統念法「江ㄚ嘴」。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生態高速路的五大考驗

  • 2009-03-30 中國時報 【楊永年】

     號稱台灣首條生態高速公路的國道六號終於通車,這次工程師們試圖利用剩餘空間建構生物廊道闢建生態池,以強調工程與環境的親和性。等於將生態保護思維能融入高速公路工程,進行跨領域整合,是台灣工程史上難得的成就。甚至可能讓很多人思考,是否可以成為興建蘇花高生態公路的典範?然而,我認為這條「生態高速公路」仍需面對五大問題。

     第一,是否禁得起天災考驗?在南投,曾發生過許多嚴重天然災害,以去年辛樂克颱風為例,造成埔里鄰近的廬山溫泉區地波滑動山河變色,琦麗館店與公主小妹兩家旅館倒塌。十年前九二一大地震,國姓、埔里、仁愛等鄉鎮是重災區(甚至九分山發生走山),生命財產損失慘重。由於國道六號斥資百億興建,卻經過這些重災區,我願相信工程師已把颱風多、雨災多、土石流多,以及地震的因素考慮進去。只是除了天災考驗外,下個人禍恐怕是另一個重要考驗。

     第二,是否禁得起人為的破壞(而斷裂或倒塌)?中部(特別是南投與台中縣)兩條主要的溪流是大甲溪與濁水溪,背後是由多條山區支流所匯集。問題在於,砂石盜採重來不曾間斷,過去第三河川局有幾位局長也都曾因砂石問題去職,顯示砂石盜採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去年辛樂克颱風后豐大橋斷橋事件原因之一,可能與砂石盜採有關。特別是,國道六號延著溪谷與山區挑高建造,不禁讓人懷疑前述人為(盜採砂石)因素對周邊環境生態的破壞,會否影響國道工程的安全。或者,即便國道不曾發生類似問題,卻可能因為國道的建造,導致生態的破壞。

     第三,是否對路旁的生態造成影響?假設前述天災人禍都已考慮進去,仍難保高速公路不會對附近環境生態造成破壞,而這與高公局蓋了很多生態區是兩回事。因為道路工程本來就不是大自然的產物,它的出現對生態就會有所影響(即便環評是沒有問題的)。先不論道路工程,就單單高速公路通車後,汽車造成的車聲與車震,經過原本寧靜的山區,不可能對道路旁的生態(生物)沒有影響。

     第四,是否對非高速公路周邊環境造成傷害?國道六號開通後,帶來大量的觀光旅客。例如就有媒體報導,通車後的第一個假日,就為埔里、日月潭帶來比平日多兩倍的旅客,擠爆鄰近的風景區(因此有旅客抱怨風景區餐廳一飯難求),難保不對環境造成浩劫(含大量垃圾與對山林動植物的干擾或傷害)。換言之,高速公路不能光有經濟(觀光)的思考,因為藏有寶貴森林資產的南投山區,在高速公路通車後,可能加速山林的開發,也會造成山老鼠盜採林木成本降低。更重要的是,南投山區目前擁有的稀有動植物可能在觀光旅客暴增,以及缺乏保護(保育)的情形下,受到傷害。

     第五,是否對當地居民安全與疾病造成影響?由於高速公路帶來交通便利,可能因為犯罪人口流動(如毒品運輸)快速導致更多犯罪,造成當地治安隱憂。也可能因交通便利,帶更多更快的「都市」傳染病,例如有日本學者(專長為東南亞生態環境研究)指出,泰國邊境因跨境快速公路連結,竟然造成愛滋病激增的群聚效應。換言之,關於工程(高速公路)開發,不宜只作環境影響評估,還應針對工程對人影響進行評估。

     綜言之,國道六號高速公路固然為南投偏遠的山區與風景區帶來觀光人潮與錢潮,也為當地人帶來交通便利的生活。只是,原本大自然形成天然的阻隔,卻因高速公路通車後,導致屏障的消失,讓大量的汽車、人們前往破壞環境,甚至造成對當地居民的負面影響,而這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三一九藝術工程的經濟效益

  • 2009-03-07 中國時報 【郭紀舟】

     太陽劇團以精緻等同昂貴的價值,演出了五十六場,票價從兩千元到六千元,營收了五億元的票房。能夠有機會買到高票價的人,走出帳棚的人都覺得值回票價。真的嗎?

     這整個精緻的計算在於:空中飛人必須秒數準確的抓住翻滾四圈的飛人,每一動都計算零失誤,特技的表現俐落而優美,軟骨功彎曲到極致的律動,而丑角侵入觀眾席的娛樂效果,觀眾被作弄得心甘情願,完全想像不到的舞蹈與動作訓練,自創音樂與燈光創造的視覺幻想,加上座位的安排無視角缺憾,舞台獨創的設計,讓這一場高昂票價的演出,感到讚嘆!

     精緻的藝術到底能不能簡單的獲得?其實是個政治問題!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打破精緻藝術僅只於高貴殿堂的想像,直接將國家劇院等價的舞台與表演搬移到鄉間、山區與離島。戶外星空下的舞台,有種野外的精緻威力!背後的募款規則是摒除任何政府的補助。去政治化的募款方式,是尋求中產階級、公務員、社區、社團、企業的精緻認同,給小孩一個幻想的空間,成了這一文化運動的精緻作為。

     精緻是一種可以學習,只要足夠的創意與敬業,讓演出每一動作節拍,抓到準確節奏,分秒不差的銜接,就做到驚奇完美的表演。如全台灣的人都能學習到欣賞精緻藝術,學習到創造精緻的創意,是否不再對藝術只是讚嘆,更有造就精緻的啟蒙訓練。

     企業包場太陽劇團演出不就是為了讓員工瞭解國際的創意,演藝圈買票進場不也為了學習更多的技術,一生一定要看一次的口號,也是召喚渴望欣賞精緻的行銷呈現,所以觀賞太陽劇團與欣賞國內劇團演出的觀眾,都在同一水平目的下參與精緻的演出。紙風車以負債的形式,過去兩年來,募得了九千多萬元,進行了一百五十多個鄉鎮,估計有三十五萬人已觀賞,這個培育的經濟成本老實講與太陽劇團比起來成本便宜太多了。

     如我們看到國內企業能夠包場,中產階級願意消費高昂而精緻的演出,太陽劇團票房營收五億元的思考價值,搬到培養創意的經濟層面思考,讓全台灣鄉鎮的小孩與大人看一場精緻演出,學習到創意美學現場,只要五分之二的太陽劇團票房,就完成這一場文化運動夢想,這有一點貴,但也不太昂貴吧!

     到全台灣的鄉鎮搬演精緻表演藝術是有可能的,只要九千萬元就讓全台一半鄉鎮的小孩,感受與學習精緻藝術的美好。再一次的九千萬就會給另一半鄉鎮的小孩,獲得精緻的啟蒙與萌芽。只是不斷的有種聲音,景氣不好,吃飯都來不及哪有錢捐款給藝術的聲音,讓文化運動緩慢了下來!但是連雲林的國小學生都願意將午餐的一百元捐出來,欣賞與學習舞台表演的精緻,到底應該如何計算精緻與經濟價值間的成本效益呢!所以,到底應該買哪一場的戲票呢?

     (作者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經理)

2009年2月13日 星期五

炸寒單 兼顧文化觀光經濟效益

炸寒單是台東民俗信仰的重要活動,近年來政府與民間積極投入,欲將此一具文化傳承的活動,轉變為文化觀光的經濟獲益,也可說是炮炸寒單招財的信仰再現。

然而此一民俗活動是盛大而又熱鬧、抑或一年不如一年?各方見解不一,筆者連續三年參與觀看此一具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後,提出一些淺見。

為了推廣觀光效益,旅遊業與政府單位合作積極推動相關套裝優惠,但因缺乏相關內容資訊,往往有熱鬧有餘,精彩不足的遺憾,筆者以為多少是受到遊客無法理解各宮廟與陣頭內容所致。

為了吸引遊客,政府單位應積極建置各宮廟祭祀主神的淵源、執掌、陣頭特色等說明,透過各種形式的媒介平台,提供遊客及大眾理解。

另外,藉由寒單爺的周邊活動進行規劃,諸如寒單爺相關繪畫、徵文、標語、猜燈謎、文物展覽等富有教育、文化的活動舉行之外,加諸在相關精緻商品販售,都是大幅提升核心活動的價值與延續附加價值的重要思維。

目前對遊客食衣住行育樂的整合資訊平台內容顯有不足,台東縣市政府應大力整合的方向。進一步還可規劃炮炸寒單爺的活動贊助商的商業活動,以多贏帶動活動經費、氣氛、商家贊助動機與經濟獲利。

在交通管制規劃的執行方面,應設控場人員,讓各陣頭能緊湊且流暢的進行遶境,更可試著強制非宮廟與陣頭相關的汽、機車行進市區街道來達到效果,而非讓各宮廟與陣頭停滯中斷,造成冷場、降低精彩度和交通壅塞的情形一再上演。相信,恭逢年度的盛事,大眾應該都可以體諒。

炸寒單活動不僅是世俗化的信仰,更是具有凝聚社區意識、社會教育意義、傳承文化價值,與擴大經濟效益等的實質體現。如何讓此項具意義與價值的活動獲得更多的維護與發揚,著實是我們所樂見的。

【2009/02/13 聯合報】

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重畫台灣地圖 敲定3都15縣

馬英九總統昨天上午召集行政院長劉兆玄與相關部會,敲定我國將走向「三都十五縣」,並確認台中縣市後年合併的時程。馬總統指示,內政部與經建會進行細部規畫,一個月內再向總統府簡報。

「三都十五縣」的三都是:台北都會區(台北市、縣、基隆市,民國一○三年合併)、台中都會區(台中市、縣,九十九年合併)、高雄都會區(高雄市、縣,南部縣市長爭取一百年合併)。

十五縣是:桃園、新竹(新竹市、縣)、苗栗、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嘉義市、縣)、台南(台南市、縣)、屏東、宜蘭、花蓮、台東、澎湖、金門、連江。

劉兆玄昨天上午率內政部、財政部、經建會、研考會與交通部等首長入府,正式提報「三都十五縣」規畫案,府方也邀請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政策會執行長林益世聽取報告。馬總統指示,應考量經濟、交通等因素,「重視民意,循序漸進,持續推動。」

核心人士指出,整個行政區劃的問題,涉及更「上位」的國土規劃,包括人口分布、交通、產業、區域特性、水資源保護、山坡地、海岸線等,這些都有待馬總統定奪。

據了解,馬總統昨天馬不停蹄,下午又聽取學者專家的國土規畫報告,「上位」概念已漸趨完整;馬總統認為,台灣要提高國際競爭力,「三都十五縣」推行刻不容緩。

「三都十五縣」涉及多項修法,包括「地方制度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其中地方公職人員任期、改制日期、縣及鄉鎮市自治法規、組織員額、都內區劃設、區的地方自治事項、財政劃分比例與分配公式等配套,都待確認。

內政部表示,將儘速提出「地方制度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送立院審議。


【2008/12/27 聯合報】

荒唐的三都十五縣

自由時報20090105◎ 林濁水

不景氣不只民間失業減薪,連港、新公務員都減薪,然而卻有政府進行大規模公務員加薪的,那就是馬政府。加薪的理由非常正大:縣市升格的三都策略。

縣升格為直轄市,人事編制編階都將大幅提升。北縣去年一升格為準直轄市,縣長馬上喜孜孜地大幅為官員晉階,為縣府擴編人事,原先推動準直轄市的扁政府發現茲事體大趕快擋下。但馬總統上台,大力支持說明年升格的名雖沒有,但實質上直轄市該有的都可以做。於是在最近警官晉階為兩線四星的四十人,兩線三星的二五○人,兩線二星的三十二人,一下子就有三百多人升官加薪。不只如此,目前台北縣政府的人事編制四千一百多人還可以擴增到一萬五千人,於是薪水支出就將增加六十億以上。單單一個台北縣已如此可怕,台中縣市一旦升格,增加的薪水也將達四、五十億。一般國家財政對人事支出大概只佔GDP二%,日本甚至不到一%,但是我國卻高達四點七%,馬政府做法將使負擔已過度沉重國家財政更加惡化。

設直轄市、省轄市,本是仿自日本加速國家都市化的策略,使市從縣中劃分出來,再配合財政手段,使財源由鄉流向市。如今台灣直轄市每位市民平均分配的地方政府財政支出超過五萬元,而各縣都在二點五萬元以下,這策略迅速達成了國家都市化的目的,但城鄉發展的差距也巨幅拉大。

都市化的過程穩定下來,國家本應採取平衡城鄉的計畫。然而縣市升格的計畫卻將造成更嚴重的城鄉落差,富有的北縣、中縣升格後,其他未升格的十五縣將進一步走向貧窮化。

此外,未來台北都人口將達六七五萬,佔總人口卅七點四%,財政支出三四一五億,達目前地方支出四十六點七%,其稅收為七○九八億,佔國家稅收高達四十六點七%。台北市將很像蘇聯瓦解前的俄羅斯,將來葉爾欽—宋楚瑜效應,肯定重演造成憲政災難。

我國確需行政重劃,但高鐵及東西向快速路築成後,國家規模只是大型國家的一個大都會區而已,劃三都十五縣完全是一個大而不當的「偽大中國體制」。固是政客選舉綁樁好支票,卻是財政憲政的災難。(作者為民進黨籍前立法委員)

農村再生?四去一沒有!

◎ 徐世榮、賴宗裕、顏愛靜            自由時報20081222

隨著經濟及社會結構的變遷,台灣農村多已呈現凋敝的現象,此時亟需政府及社會各界伸出援手,真正以農村及居住於當地農民的福祉為考量,努力扶植及振興農村相關產業。但是審視立法院所討論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我們的心情跌入了谷底,因為這部法案似有假借農村再生之名,卻行再度剝削之實。

第一、此草案並非為農民而設計的。此草案著重於「鄉村區建築用地範圍擴大」,它要用區段徵收及整合型農地整備的手段,來取得可建築用地,其目的是為都市居民興建「別墅型農舍」,而這也是建商財團及地方派系長久以來企圖突破「農業發展條例」第十八條的延伸,其造成的後果可能是農民被迫離開其居住的家園。

第二、此草案也不是為了保護農地及發展農業而設計的。此草案任由地方政府隨意地圈地及建築開發,其後果將會嚴重減少我國優良農田的存量,降低糧食自給率,並衝擊我們的農業能否繼續存活。我們憂心,當大部分農地都成為建地及其預備地時,台灣的農業可能也將一去不復返,農地和農業的環境生態及文化價值也都將大為減損。

第三、此草案也將嚴重侵害私人土地所有權。農民所持有的土地若位於政府所規劃的「農村再生發展區」內,就很有可能會被徵收,但是此再生發展區的劃設過程有否納入真正的民眾參與?再生發展區的規劃內容為何?是否符合土地徵收所必要的公共利益?而當民眾有異議時,其權益要如何才能獲得確保?這些重要的內容在此草案中都不明確,相對的,卻賦予了行政機關相當龐大的權力。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四百零九號解釋已明白指陳,「徵收土地對人民財產權發生嚴重影響,舉凡徵收土地之各項要件及應踐行之程序,法律規定應不厭其詳。有關徵收目的及用途之明確具體、衡量公益之標準以及徵收急迫性因素等,均應由法律予以明定。」大法官要我們「不厭其詳」,並「應由法律予以明定」,但此草案卻是背道而行。

我們認為,此草案的通過或將產生「四去一沒有」的嚴重後果,那就是「去農民、去農地、去農業、去農村」,農民最後僅存的土地產權也會「沒有」了!因此除了要鄭重表達反對之外,也要呼籲行政部門儘速撤回此草案,重新再擬定一部真正關心及照顧台灣農民、農地、農業及農村的法律。(作者皆為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完整論述請見http://sjhsu51545.blogspot.com/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畢恆達:張開雙眼 看見不同生命的需要

台北捷運徹底改變了大眾的交通模式。捷運悠遊卡有很多種,簡化來說,普通卡適用於一般民眾,學生卡適用於學生,另有優待卡、敬老卡與愛心卡分別適用於兒童、滿六十五歲之年長者或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為防止乘客貪小便宜使用別人的卡,又無法一一檢驗每位乘客的身分證件,於是使用聲音加以區隔辨識。刷普通卡時驗票機會響「嗶!」一聲,學生卡「嗶!嗶!」兩聲,而敬老與愛心卡會響「嗶!嗶!嗶!」三聲。

社會邊緣者的處境 你想過嗎

作為普通乘客,每天搭乘捷運並不覺得有何問題。前些日子,一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朋友告訴我,因為他的身體外表並無任何可以指認身心障礙的特徵,每次刷卡「嗶!嗶!嗶!」三響聲,總會引來其他乘客、站務人員或公車司機的側目與狐疑。他說:「難道我要每次大聲宣告我是真的有病嗎?」除了學習歐洲大眾運輸的榮譽制加上抽查與重罰之外,目前我也想不出圓滿解決的辦法。可是這個故事,卻提醒我,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限,因此經常忽略了社會邊緣者每日生活所面臨的艱困處境。

另一位從事編輯工作的朋友,因車禍受傷而以輪椅代步。這個時候她才發現,在台北市要找一家入口沒有階梯高差,輪椅可以直接進入的書店還真是絕無僅有。即使進得去,往往也很難在狹小的書架之間來回穿梭。台北市雖然有康復巴士,服務員也充滿熱忱,可是由於馬路上的坑坑洞洞,她感覺骨頭都快散了,從此又讓她對於出門心生畏懼。

多年前推動女廁運動的時候,曾經進行一項小規模的調查。一般來說多數女生比較偏好蹲式馬桶,因為身體可以不必接觸便器。可是等到自己膝蓋關節老化,無法蹲下的時候,才體會坐式馬桶的重要與必要。還有一位頗有名氣的建築師,設計一處先進的休閒公園。等到她結婚生子重訪此公園時,才驚覺它的入口設計,嬰兒車根本無法進入。

開口寫字避傷無辜 不可不慎

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定的身體、社會位置與生命經歷,這些有限的特質形塑了我們的認知與態度,如果沒有張開雙眼,多接觸與自己不同的人,不止生命受限,也有可能在不自覺中傷害他人而不知。從小作為乖學生,我沒料到原住民朋友告訴我,他功課成績愈好,他就離原住民的文化價值認同愈遠。因為我們的課本與考題充斥著漢人中心的思想。

在討論美容瘦身與性騷擾議題的時候,老師經常告訴學生要喜歡自己的身體,課本也是這麼寫。有次演講,一位跨性別的朋友說,每次聽到這樣的話,他都會感到很心痛。他就是不喜歡自己身體的性別,何錯之有呢?

網路上曾經流傳一首歌曲「老師不要打我的臉」,其中有這樣的歌詞:「小孩的媽媽是個老師,愛打學生的臉,生了個小孩沒屁眼」。為了批評體罰,同時卻又不自覺的傷害到許多「無肛症」患者與家屬的心。同樣地,「腦殘」、「肖仔」、「老人癡呆」、「殘廢」等這些許多人隨口而出的字眼,一方面是對他者的貶抑,一方面也像流彈不斷傷及無辜。開口、寫字,不可不慎。

(本文作者為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

【2009/01/16 聯合報】

治安、生態、缺水… 澎湖真要賭場?

看到離島博弈條款通過,讓我非常難過且氣憤不平,我想第一個設賭場的大概就是澎湖了吧。但澎湖真的有條件可以設立賭場嗎?

首先是有關於水資源的部分。澎湖是個絕對缺水的地方,每年幾乎都得仰賴台灣運水支援,但設立賭場後,面對大量的來客,我們該如何解決缺水問題呢?繼續大量從台灣運水?還是依賴海水淡化廠呢?不管何種方式所耗費的金額都相當可觀。

在治安方面,賭場絕對會產生一些糾紛,但澎湖治安人力足夠應付嗎?實在擔心對澎湖人民的生活產生不良的影響。另外,即使設定博弈特定區,但難保不會對澎湖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難道要為了獲得大筆金錢,而付出難以挽回的生態景觀嗎?

儘管人民有公投的權利,但連公投的第一道門檻都已修改,不再受投票總人數的二分之一所限制,可見這次執政黨是勢在必行了。

賭場或許可以帶來大筆資金,但這是否真的值得我們付出其他代價去換取呢?也許最後,這已不再是澎湖人民的菊之島,而是執政黨的菊之島了吧。

【2009/01/14 聯合報】

農村再生 不是郊區化!

報載立法院已完成「農村再生條例」一讀,有政府二千億加持在這個法案上,眾人期待,想必會列入優先立法,說不定新曆年後就通過實施。然而,這個大紅包究竟是啟動繁榮的(槓桿)支點,還是毒倒農民毒藥的糖衣呢?
整個卅五條文字,雖冠農村之名,其實為的是農地,且重點不在「農業」用地,而是農地非農化之後的利用。準確一點說,這是一套「鄉」村土地開發法,而不是農村重生法。
就事實而言,七十萬農戶多數人的收入,泰半已經仰賴非農業來源。台灣糧食整體自足率又已低於百分之卅二(還在繼續衰退中)。要指望農業來救農村和農民是有點遙遠,農民擁有的土地就成了唯一希望。不過,把太多注意力,包括二千億紅包,都放在建設開發,而沒有明確且更激勵的農業本業政策,土地必然被導向非農業而不是固農、護農。農村不只是鄉村,而變成都市的郊區了。
以台灣土地面積和農業經濟規模而言,適度的整合耕種土地,整合小農能量,整合產和銷的通路,恐怕是必然要走的路。但是這些整合,應當是繞著叫作「農業」的核心來規劃,而不是以「風貌」為中心來思考。
荷蘭人用垂直式的工廠生產花卉,打敗台灣蘭花王國。紐西蘭的奇異果經年行銷全球,沒聽說價賤要整批倒進河裡的。協助各該國農業稱雄世界的研發和產銷高檔人力、資金,不是偶然的,不是碰運氣的。我們羨慕先進國家農村富麗,他們也不是只靠鄉村土地變成「社區」以後,前述人財組合就自然而然依附在農業,提高產值兼具高雅外觀,配置在住家旁邊而造就樂利景致。
公共環境改善當然可以提高鄉村可居性,然而農業產銷的提振,才是農村的根,不可或忘!太強調前者,本末倒置,又重金惑人耳目,務本的事反而乏人耕耘。為今之計,應減少誘惑,把再生基金重新分配,發到地方上建設的錢數減少(例如改為廿億),並規劃試辦區,逐漸推行全國。同時把更多經費挪往改善產銷,培訓人才。「農村立於農本,農地立於農先」才是本末正道,才是真正農村再生。
【2008/12/31 聯合報】

 

經濟全球化對各國農村之影響,造成農村失業與地區特色的流失。近年來,OECD國家漸漸形成共識,對於國家所必須從事於農村的基礎建設,涵蓋了簡單的個別計畫原則以至於大型的制度轉變如整體立法等。目前台灣農村也因為全球化之影響,普遍面臨人口外流、基礎設施不足、發展緩慢,生活環境特色逐漸喪失,農村發展嚴重落後等課題,亟待推動能提升農村生活與環境品質之農村發展政策。
綜觀農委會提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主要作法是透過整合規劃概念,協助農村打造全新風貌。因此將由農村社區的在地組織或團體,由下而上提出整體建設和活化再生計畫,經縣市政府審定後,再由中央主管機關補助社區進行整體環境整建、個別宅院整建、公共設施和產業活化建設。
新政策之推動,難免有反彈聲浪。本人謹提出一些淺見。如草案第九條之疑慮,要求地方團體或組織整合,恐助長地方糾紛,應可考慮改由行政體系組織(例如村、里)為主體,主導權仍在具有行政權的單位,而行政單位雖無可避免地方派系議題,但至少需負行政責任,較可避免黑道介入或財團操控之疑慮;草案第十六條之疑慮,公有土地等得配合再生計畫實施活化空間再利用,恐大開國有地開發之門,建議未來需就公部門間土地利用之協調機制,進行細部協商其可行性;草案第卅一條之疑慮,窳陋地區之地主屋主需限期改善,否則主管機關得逕行改善且費用由所有權人負擔,應可從提案之地方組織內部自行討論評估,形成共識後納入再生計畫,費用從補助款中抵扣。上述這些疑慮均可於施行細則訂定完善辦法,以利儘速推動農村活化與建設富麗新農村。
環顧全島農村各項設施,普遍落後於都會區,為彌補此一落差,推動農村再生政策,以現有農村社區為中心,強化由下而上的地方參與制度,係立基在農村整體發展之需要。同時強調農村產業與文化發展、自然生態復育、實質環境與空間之活化再利用,以及重視農村景觀塑造,來推動農村的再生並提升居住環境品質,本人期待農村再生條例儘速完成立法,以嘉惠廣大農村社區。
【2009/01/0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