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星期二

高油價時代的蘇花高

中國時報 2008.04.06 
潘翰聲

     原油價格再度站穩每桶一百美元,政府持續凍漲至新政府上台,底層貧苦人民持續補貼用油大戶引發爭議,另一方面,蘇花高在選前急忙通過環評差異分析專案小組審查,可能於政權交替前在大會過關。高油價與蘇花高都將是馬上台後必須處理的燙手山芋,也將檢驗馬英九能否樹立有別於陳水扁的執政風格。

     從去年下半年,政府為了選舉而凍漲國內油價,朝野立委也配合演出,政府官員以「人為炒作」的托詞,一廂情願認為短期即將回檔,未料近半年來卻急遽飆漲三成。期貨等衍生性商品只會助漲助跌,無法左右長期趨勢,是金融市場的基本常識,而油價從二○○四年的三十元附近起漲,迄今漲幅已超過三倍。

     原油背後的供需結構失衡,基本上跟所有原物料景氣循環一致。前一波油價低迷導致探勘報酬比下降,廠商緊縮探勘支出,致近年少有新開發大型油田出現;又碰上全球景氣復甦,企業全球化布局將製造基地從歐美移往新興工業國,推動需求成長率不斷攀升。要回到過去低廉油價,只有寄望本波景氣循環告終才有可能。

     地質學家哈伯特在一九五○年代提出「當油藏只剩原來的一半時,油產量達到最高點」,亦即新增油源少於乾涸的老油田,雖然蘊藏仍非常多,但開採越來越難、價格越來越昂貴,研究機構預估這個時間點將出現在二○一○年,悲觀者認為二○○八年就會達到。哈伯特理論取代「石油只剩四十年可用」的慣習說法,宣告石油時代將在不久的未來走入歷史,目前以石油為運作基礎的高碳經濟勢必無以為繼,整個社會結構與生活方式也必須跟著改變。

     國際油價恐怕會長期維持在三位數字,汽車的公路交通不會永遠都是最便宜的長程運輸選擇,去年高速公路通行車輛數首度減少五百萬輛次,二高更大幅衰退百分之八點五,油價高漲顯然已經影響民眾的交通選擇,西部許多醜陋的快速道路使用率也低於當初的規畫,成了大而無當的水泥怪物,政府的公共資源不該再繼續投注於補貼小汽車。

     而北宜高遇上工程難關,工期一延再延、預算一追再追,蘇花高預定路線地質更破碎、地盤年年在長高,就算一切平安,保守估計預算將達兩千億元,工期至少十年以上。政府與環評委員,不該為了兌現一個即將卸任總統的支票而作匆促決策,反而要考慮到十年之後的世界樣貌,美洲原住民的傳統智慧,就規誡任何大變動都要為兩百年後代子孫做思考。

     一九九○年代初期,蘇花高所謂「維生道路」的構想,部分因素是花蓮醫療資源落後,當時慈濟醫院剛啟業,但現在病床數等設施已足夠,需要的是吸引更多醫師,這不是靠蘇花高。幾年前洄瀾夢想聯盟提出的替代方案,不僅成為謝長廷任行政院長時東部領航計畫的藍本,也是馬英九蘇花高配套方案的骨架,尤其台鐵傾斜式列車太魯閣號已經上路,至台北的旅運時間縮短到兩小時以內,明顯足以與蘇花高競爭,且更為可靠。

     十年內只要我們用心改善花蓮的聯外交通,砂石車可以不要擋在美麗的蘇花公路煞風景,水泥列車可以不要占住鐵路客運的運能,海運藍色公路可以快樂出航,花蓮國際機場可以拉出更多元的航線,我們將會慶幸,當下有遠見的正確抉擇,讓花東依舊擁有好山好水的富足好生活

     (作者為綠黨祕書長、曾任基金經理人)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七股鹽田復曬 體驗收鹽啖海味

台鹽曬鹽業結束6年後,七股鹽田復曬了,老鹽民重現傳統人工曬鹽收鹽風情。
記者謝玲玉╱攝影

台灣曬鹽業338年歷史在民國91年走入歷史,文建會專案補助的七股鹽業文化園區計畫昨天開展,老鹽民重拾竹鏟,所收的鹽將呈現文化創意、產業經濟、觀光與教學的多元內涵,小朋友可以來體驗收鹽,大人可以大啖原味又道地的鹽焗海鮮。

台灣鹽博物館與七股鹽山之間5公頃的七股鹽田復曬區營造「兒童樂鹽」,報名至25日,電話7801171、6356617,26、27日上午9時30分邀請民眾,參與台車收鹽競賽、堆鹽挑鹽體驗及鹽皂DIY。

縣府文化處長葉澤山和鹽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亞孫昨天說,文建會專案補助七股鹽場復曬,對於鹽村是個大好消息,也為鹽業文化園區計畫邁出一大步。

催生鹽業文化鹽區多年的台鹽老兵林亞孫說,基金會爭取政府提供23名永續就業員工,除了恢復曬鹽之外,每天所收的鹽將陸續開發鹽皂、鹽袋等創意商品,同時以大包裝出售,供民眾用來醃漬食品或洗滌、泡腳。

鹽光文教基金會在復曬區開設的鹽工福利社,自5月1日起販售,遊客可以預約導覽解說和鹽焗料理。

當地十棟寮聚落的舊鹽工宿舍將先開闢3個工作坊,分別推廣鹽漬食品DIY、文化創意商品展售和製作、收鹽工具製作和展示,整個文化園區都是精采的鄉土教室。

葉澤山說,鹽的生活文化將以不同風貌重回現代人生活中。復曬區鹽工福利社全年無休,平日供應金瓜米粉、虱目魚丸和鹽焗蛋,同時接受鹽焗蝦、豬心、虱目魚等料理預約。

【2008/04/17 聯合報】

復育山芭樂 千株樹串聯兩社區

新化鎮知義社區將荒廢空地打造為口袋公園,成為社區老少休閒的美麗空間。
記者吳淑玲╱攝影

新化鎮大坑、知義社區重新找回原生種山芭樂,目前已復育上千株,在環保署清淨家園計畫支持下,攜手打造「台灣38樂」生態家園。

大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王錦泰將復育計畫取為「芭樂三弄」,一弄是找回山芭樂原始品種,二弄是植栽人員訓練與維護,三弄推動山芭樂多功能使用,昨天在知義社區舉行成果發表會,有麻豆、玉井、七股等地環保志工隊觀摩。

王錦泰說,山芭樂在台灣至少有300年歷史,早年大坑山區滿山都是土芭樂,但不受到重視,幾乎被砍伐殆盡。山芭樂不需人工施肥及農藥噴灑,還可綠化環境維護生態,果實可食用,兼具經濟效益。

知義社區發展協會理事吳炳南提供自家閒置空地,綠美化為社區口袋公園;大坑里聖母廟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永源也提供2公頃土地。大坑社區與知義社區聯手,從168線道路串聯起兩社區,兩旁道路種植了山芭樂近千株,預計2年後可以收成。

新化鎮長姚溪海說,山芭樂是小時候常吃的水果,吃起來酸酸甜甜的,果實完全熟透時散發出的香味,至今回想起來還是垂涎三尺,滋味難忘。

【2008/04/01 聯合報】

南華社區營造 12婆姐打頭陣

南華社區居民自組十二婆姐民藝陣頭,是社區觀摩活動重頭戲。
記者蔡宗明╱攝影

南區南華社區總體營造受肯定,吸引各地社區人士觀摩,尤以社區婆婆媽媽組成的十二婆姐陣,常在觀摩活動中打頭陣,台東卑南鄉太平文衡殿參訪團昨天參訪時,就有人表示也要回去籌組十二婆姐陣。

南華社區理事長朱金燦、里長林月卿夫婦,結合成功大學社區營造中心,致力發掘社區地方生活文化和景觀資源,動員居民以草根性社區風貌營造過程,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台東卑南鄉太平文衡殿參訪團,以廟宇和社區幹部為主,除參訪社區著名的十二婆姐民俗藝術團隊表演,也循南華社區健康空間地圖,到社區公園、麻雀學堂等處參訪。參訪團長賴萬成表示,向朱金燦夫婦取經,帶回社區做營造參考。

林月卿表示,十二婆姐陣是具特色的傳統藝術,帶著彩色面具的婆姐又稱「面具喜神」,源自陳靖姑助產護嬰的民間傳說,婆姐出陣時,民眾相信小孩子讓婆姐摸摸頭、摸摸臉,可以保平安、功課好。

她是看到社區一批愛心媽媽擔任永華國小導護志工,形同學童守護神,結合愛心媽媽與十二婆姐精神,守護社區安全的念頭。

她號召喜愛舞蹈的愛心媽媽與社區婦女30人,組成婆姐藝陣團,由舞蹈老師王儷娟指導,每周三晚上排練,在社區活動和藝陣博覽會中演出,獲得好評。

【2008/03/22 聯合報】

金門石蚵文化節 千人剝蚵體驗

金門縣金寧鄉九十七年石蚵文化節,今天在盛產石蚵的古寧頭舉行,雖然天公不作美下雨,但仍湧進近兩千人參加,尤其是首度舉辦的千人剝蚵體驗,成了活動的熱點。

石蚵文化節開幕典禮,上午在古寧頭北山主房李氏宗祠廣場舉行,由金寧鄉長李文俊、鄉民代表會主席李正騰共同主持,包括縣長李炷烽、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黃文卿及民眾親子參加,在祥獅獻瑞表演中揭開序幕。

位於金門島西北角的古寧頭,是海蚵產區,特別是石蚵,為當地四百多年歷史的傳統產業,金寧鄉公所為推廣一鄉一特產,連續第六年在古寧頭舉辦石蚵文化節活動。

李文俊表示,今年石蚵文化節活動主題是「走入蚵村、走入蚵田」,因此,活動場所選擇在靠近蚵田的北山舉行,而且是首度舉辦千人剝蚵體驗,提供民眾體驗蚵民的生活。

千人剝蚵體驗是在產業道路舉行,主辦單位準備八千公斤新採的石蚵,供民眾免費剝蚵,不但是自己剝的蚵可帶回家,參加者還有酒粕面膜的好禮,因此,雖然天公不作美下雨讓人掃興,但是民眾撐傘、穿雨衣冒雨剝蚵,興緻高昂。

金寧鄉石蚵文化節活動,還有石蚵美食園遊會、農特產品促銷活動、石蚵美食展園遊會、文史資料展、歷年活動成果展、創意美食比賽、卡拉OK歌唱、自由行、賞鳥、摸彩等,使得曾是國共戰場的古寧頭聚落內人氣強滾滾。

【2008/04/13 中央社】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四方窯要拆? 後龍人請命

後龍鎮松興窯業的「四方窯」位於高鐵特定區徵收範圍內,數十年老窯面臨拆除,地方爭取保存。
記者胡蓬生╱攝影

後龍鎮松興窯業的「四方窯」具數十年歷史,窯體深有特色,但窯廠位於高鐵特定區徵收範圍內,未來命運難卜,學者擔心老窯一旦被拆,將是縣內文化資產重大損失,盼相關單位設法保存。

文化局長林振豐表示,老窯廠的保存引起重視,文化局已與地政局協商,爭取劃為文化資產保存區,爭取老窯不被拆除。

松興窯業早期專門生產紅土花盆,目前由第三代的蔡進權經營,十年前朝陶藝創作發展。松興窯業已過世的創辦人蔡川竹,30多歲時就在台北松山經營陶瓷廠,民國59年他將窯廠遷到後龍,並設計燒成速度,火焰從地下煙道通往煙囟排放的「四方窯」,四方窯在縣內具特色,也是縣內老窯代表之一。

去年高鐵特定區徵收,老窯區塊被規劃為住宅區和停車場,將面臨拆除,引起陶藝愛好人士和學者關切。

聯合大學客家學院教師涂金榮指出,當地窯廠和老煙囟都具保存價值,也是苗栗縣陶瓷產業發展的見證,他認為,建設和文化資產保存,其實並並行不衝突,以現代工程技術,應可達到「雙贏」,高鐵特定區如果有松興窯的文化資產,對特定區的發展絕對是好事。

蔡進權說,窯廠土地約1740坪,去年已徵收。窯廠早年生產紅土花盆,現在還有很多存貨,老窯廠如被拆,當然會感覺不捨。

文化局長林振豐表示,松興窯業為家族經營,文化局曾爭取列入歷史建築,不過松興家族方面未能達成共識。目前土地已完成徵收,但文化局已和地政局協商保存方案,爭取老窯不被拆除。

【2008/04/10 聯合報】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不如遷到台中 腹地廣

目前總統府是日據時代之威權象徵,的確與今日民主時代格格不入,我認為不僅遷總統府,甚至遷都應該列入考慮。

筆者認為遷至台中較適當,理由如下:基於南北平衡的考量,讓台灣可以平均發展;方便南來北往之交通,政府可以面面俱到,總統不需刻意long-stay偏遠地區;台北人口密度過高,房價也偏高,嚴重造成南北貧富懸殊;改變重北輕南之思維,滿足中南部人民需求,對國家團結有幫助;避免政府重要機關過於集中,畢竟將所有雞蛋都放在一起是很危險的;中部腹地廣大,遇有緊急狀況時,疏散較容易。

至於總統府,可以改為博物館,形如空間解嚴,讓人民可以隨時自由進入參觀,有助於民眾之歷史教育。如今連中國古代皇城紫禁城都可以變成博物館,台灣殖民時代的總統府為何不能?

【2008/04/18 聯合報】

賞螢 12國小帶路

螢火蟲祭開鑼,12所螢火蟲家族學校學童巧扮螢火蟲,歡迎民眾一起來賞螢。
記者黃福其╱攝影

北縣一年一度的螢火蟲祭即將開始,縣府教育局安排12所「螢火蟲家族學校」與旅宿業者合作,推出各具特色的賞螢遊程,農業局將在土城、石碇、三峽及新店持續辦賞螢活動,歡迎民眾一起欣賞黑夜中的精靈。

縣府昨天為螢火蟲祭熱鬧開鑼,來自各國小的小小解說員穿著螢火蟲裝,介紹自己學校主題活動及開發的特色紀念品,並有對口相聲「火金姑的異想世界」、「螢光之美」特別報導,及陶笛、竹板快書等等活潑逗趣的表演。

教育局主秘洪啟昌說,今年螢火蟲祭以建安、崇德、菁桐、平溪、牡丹、坪林、雲海、屈尺、有木、中園、五寮及上林國小等12所學校為主場地,並在大板根森林溫泉渡假村、烏來雲仙樂園、牛角坑生態休閒農莊及汐止新山農場等4家業者合作及贊助下,舉辦各具特色的賞螢遊程,同時提供220個名額,供北縣就讀補校的新住民家庭三代免費參加。

各校賞螢活動各具特色,包括屈尺國小首創免費賞螢行程、菁桐國小遊宿、平溪國小天燈、五寮國小提燈籠、牡丹國小文學賞析、有木國小溼地生態介紹等,融入生態保育、人文關懷,建安國小還辦螢光情人節,邀情侶夫妻參與。

農業局則將持續在土城市桐花公園、三峽鎮鳶山、新店屈尺與石碇小格頭舉行賞螢活動,現場安排志工導覽,另於12日下午在縣府舉辦螢火蟲生態保育講座,參加民眾可獲得最新出版、市價150元的「夢幻星光-台北縣賞螢手冊」。

螢火蟲達人陳燦榮提醒民眾,賞螢在安全前提下避免干擾螢火蟲,最好在手電筒前遮紅色玻璃紙;到達螢火蟲聚集處靜止不動,螢火蟲會主動聚集身邊,「人看蟲變成蟲看人」,非常好玩。

12所國小賞螢活動名額有限,明天接受預約報名,農業局賞螢活動不限人數,詳情可上縣府網站查詢。

【2008/04/09 聯合報】

芭比合作社 6月開店

勞委會主委盧天麟(左一)昨天陪同立法委員考察泰山鄉社區合作社,手工縫製的娃娃衣十分精緻。
記者盧禮賓╱攝影

美寧芭比娃娃的故鄉泰山鄉,成立保證責任台北縣泰山鄉社區合作社,重振娃娃鄉文化產業,自由創作藝術娃娃衣,比原本芭比娃娃的制式衣服更有看頭,成為獨一無二,別具特色的藝術娃娃,周邊商品開發也帶來商機,提供鄉民就業機會。

今年第二年獲得勞委會多元就業促進方案補助,立法院衛生環境及勞工委員會委員昨天考察,對社區合作社功能深表肯定。

合作社經理古翠娥表示,合作社縫製的娃娃服飾都是原創作品,純手工製作,成本不低,曾赴加拿大展出,獲得熱烈回響,預定6月開店販售藝術娃娃,增加社員收入。

1966年中美合資的美寧公司在泰山成立美寧芭比娃娃外銷工廠,創造泰山人眾多就業機會,1987年因人力成本等考量解散,美寧記憶成為啟發社區居民凝聚力的故事。

縣議員李國書在泰山鄉長任內,著手振興芭比娃娃地方特色產業,找回「美寧人」,培訓志工,成立娃娃產業文化館,95年1月進一步成立社區合作社,致力發展娃娃鄉特色產業,吸引許多娃娃服飾創作者熱情投入,自由創作藝術娃衣,青出於藍。

【2008/03/25 聯合報】

我長大了!1706階攻龜山島401高地

宜蘭縣昨天舉辦成年禮,學生成功搶攻龜山島最高點401高地。
記者羅建旺╱攝影

宜蘭縣成年禮昨天跨海上場,14所高中職校學生140人搭船,乘風破浪登上龜山島,揮汗搶登1706個石階,直達海拔401公尺的龜山島最高點,成功攻頂後,個個興奮地朝著太平洋高分貝吶喊:「我長大了!」

龜山島是宜蘭地標,島上最高點海拔401公尺,縣府每年在青年節前後,為縣內滿18歲的高中生辦成年禮,即以龜山島401高地攻頂為一大挑戰。今年成年禮昨天登場,包括宜蘭高中、蘭陽女中、羅東高中、頭城家商、宜蘭高商、羅東高工、羅東高商、蘇澳海事、南澳高中、宜蘭特教、中道中學、聖母專校、慧燈中學、宜大附設高職140人參加。

「你們不但要乘風破浪、登島,還要挑戰401高地,過了重重難關,就是宣告你們長大的時候。」行前,縣長呂國華帶領學生授旗出發,航行約40分鐘,在龜山島靠岸後,呂國華夫婦一馬當先,踏階攻頂。

「我以為一下子就到了,沒想到有爬不完的階梯。」羅東高商郭昱君喘吁吁地一個石階一個石階往上,有的如垂直般,比家裡的樓梯還陡,她與同學相互打氣,熱汗直流,看著300階、1000階等標牌,離目標愈來愈近,雖然快要累癱了,但硬挺著,最後踏上1706最後一階,興奮地大喊:「我成功了!」

學生陸續攻頂,主辦單位在最高點,安排大聲公比賽,他們望著浩瀚太平洋,放聲吶喊:「我長大了!」都達120分貝以上,不少人豎起大拇指喊:「爽!」

成年了,呂國華送上印鑑福袋,每顆印鑑刻上完成成年禮學生名字,在成年禮讚後,呂國華扮成「大頭目」,揮灑生命之水,象徵為學生成年洗禮。最後學生一起躍起,脫帽丟向天空,在彩帶空飄而下氣氛中,歡呼禮成。

【2008/04/16 聯合報】

反蘇花高 地方人:綠營敗因

 

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公開反建蘇花高,縣觀光協會理事長施勝郎昨天抨擊民進黨高官「不食人間煙火」、不知民間疾苦,總統選舉才會大敗;立委傅山昆萁、議長楊文值均表示,興建蘇花高是多數花蓮人長期殷盼,相信新政府會順應花蓮主流民意,早日動工興建。

環保署前天召開「蘇花高環差分析報告初審確認會議」,張景森在會中公開反建蘇花高指出,從預算、開路必要性等他都不贊成興建,還說這是陳水扁兩任的競選政見,過去行政院是因對總統的尊重才推動,事實上很多疑慮未釐清,此時不該通過此案,應由新政府決定。

對於張景森的意見,施勝郎昨天火冒三丈砲轟說,就是有這類「不食人間煙火」的民進黨高官,長期漠視花蓮人對蘇花高的心聲,總統大選謝長廷、蘇貞昌才會在花蓮僅得二成多選票,創下歷史新低。

施勝郎強調,台北高官大多搭飛機或自強號火車來花蓮,到花蓮又有黑頭車接送,根本不知道花蓮人行駛蘇花公路躲落石的痛苦,更不知已有多少人枉死在回家的路上,人命關天,花蓮民眾爭取的只是一條「平安回家」的路,亟盼新政府能夠成全!

楊文值說,政府施政有其一貫性與延續性,不能因中央政府輪替就終止地方的重大建設案,馬英九、蕭萬長雖未公開承諾興建蘇花高,不過馬蕭都很重視東部交通與產業發展,便捷的交通是一切建設與發展的根本,他認為張景森的個人意見,不能否決蘇花高對花蓮人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花蓮產業長期落後、失業率居高不下,傅山昆萁認為導因於沒有安全、便捷的交通動脈,每逢豪雨、颱風就坍方中斷的蘇花公路,是花蓮人長期的夢魘,環保人士一再反建蘇花高,要把花蓮當成「台灣的後花園」,這是非常自私的心態,蘇花高一日不建,花蓮產業就無法脫胎換骨、蓬勃發展,蘇花高非建不可!

【2008/04/04 聯合報】

美麗的違法 赤柯山解編要誠

玉里鎮赤柯山每年廣達三百餘公頃的金針花海美景,卻是「美麗的違法」。
本報檔案照片╱記者張柏東攝影

每年7、8月是玉里鎮赤柯山金針花盛開的季節,一望無際的花海美景宛如人間仙境,但如此美景,長久以來卻是「美麗的違法」。政府官員已經不知道允諾多少次要讓地目解編、讓非法變合法,但最後總是不了了之,長期把農民玩弄於股掌,真是失信於民!

赤柯山位於玉里鎮東方的海岸山脈,海拔高度從800到900公尺,民國48年台灣西部發生八七水災,災民遷徙到赤柯山向林務局租地造林,60年代開始種植金針,發展至今已有四十餘戶農戶種植三百餘公頃,每年7、8月花季來臨,滿山滿谷的金針花海,已成為花蓮縣南區重要的觀光景點。

但記者走入赤柯山探訪,看不出這是一個已經經營了三、四十年的觀光區,連外山路彎曲窄小,連遊覽車都上不去,沒有公共停車場、觀景台、垃圾桶、公廁等公共設施,只能夠用「落後」兩個字來形容。

雖有千噸大神龜、赤柯神木等重要景點,只有一條寬約一公尺的山路可供出入。有景觀、無公設,形成極大的諷刺。

近年來政府大力發展觀光農業,占地三百餘公頃的金針花田,無疑是吸引觀光客的重要誘因,政府農業部門於是年年舉辦花海活動,赤柯山知名度大開,農民收益增加,未來發展呈現榮景,農業部門的努力與付出,值得肯定。

但是政府林務單位,卻認為赤柯山地目是林地,是用來造林用的,農民違反使用規定,讓林地變成花田,於是限建、禁耕等等箝制措施出現了。結果數十年來沒有建設、沒有進步,成為發展觀光的致命傷!

因政府主管業務部門不同,對於赤柯山的發展,也出現兩極不同看法與做法,直接受到衝擊的,就是無所適從的農民,農民若要棄耕下山另謀發展百般不捨,如果要繼續苦守家園,卻是法所不容,無不左右為難。

要讓「美麗的違法」變成合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把林班地變更為風景區農牧用地,之後再開放給農民合法承租,建議政府可朝此方向局部試辦,再循序漸進。

此外,相關官員今後若對赤柯山陳年老案做不到的事,就不要胡亂允諾解編事宜,否則到頭來農民吃悶虧,政府終將揹負失信於民的罵名,何苦來哉!

【2008/03/22 聯合報】

豐田玉+客家精神 地方產業潛力無窮

豐田社區客家歌唱班成員,對延續與發揚客家傳統文化不遺餘力。
記者陳信利╱攝影

日據時代名為「豐田」的壽豐鄉豐山、豐裡及豐坪3村共有人口約5800人,逾全鄉總人口數1/4,豐田社區有6成居民是客家族群,因有日據移民村奠定發展基礎,加上客家鄉親勤勞墾植的奮鬥精神,成就了豐沛的傳統客家文化資產及地方產業生機。

長期致力開創豐田特色產業的「花蓮縣牛犁社區發展協會」,因有效整合並善用社區自然及人文資源,營造豐田成為全國性模範社區,並在健康、優質、綠美化、多元就業等方面也展現優異成效,去年分別榮獲「總統文化獎」、行政院「國家永續社團獎」等殊榮,實至名歸。

日本人主導豐田的誕生,且留下許多建設供後人追憶,有街道、豐田圳、派出所、學校、移民指導所、神社的石燈籠與鳥居等,都成為豐田社區特有的文化資產。

光復後,日本人留下屋舍建築、田地,讓當地長期為日佃的客家人成為豐田的主人,豐田客家鄉親也把在西部親友叫來一同打拚,使豐田社區成為一處擁有6成客家人的特色村莊。

雖然祖先分別來自新竹、苗栗等不同地方,口音有海豐、陸豐、四縣;但在豐田地區重新相互交融,撞擊出豐田特有傳統客家文化。

牛犁協會對開發、活化當地產業不遺餘力,分別有生態導覽、軟陶、木竹雕、拼布、豐田玉、無子西瓜等。並在社區活絡了口袋公園、天送文物館、豐田文史館、日本移民遺址、碧蓮寺、水生植物生態園區等成為知名景點。

該協會除成立客家歌唱班,積極發揚客家傳統文化,也經常舉辦外籍新娘生活適應班、青少年育樂活動等,並協助提供居民就業機會;另為連結豐田居民更緊密情感,每年農曆大年初一、端午及中秋節輪留在豐山等3村舉辦聯誼活動,深受好評。

此外,豐田地區早年盛產豐田玉,極盛時期擁有上百家加工廠,主要外銷日本,礦區禁採後才告沒落;不過取名「台灣玉」的豐田玉,近來又廣受大陸觀光客青睞,前景看好。

豐田除是「台灣玉」的故鄉,又因鄰近知名的怡園及理想渡假村、立川黃金蜆養殖區、富麗漁村、南接兆豐農場,觀光休閒資源豐富,居民善用此天然、文化資源勤奮打拚,產業生機盎然。

【2008/03/21 聯合報】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炫富杭州 一年吃掉7000小學

「再來一份咖哩蟹、兩份東坡肉……」,在杭州一家四星級酒店包廂裡,某外貿公司的業務經理吳明正為上月的業績擺下「慶功宴」。一桌客人,預先點下16個熱菜,結果不少菜只動了幾筷子就被撤下桌來。酒足後,顯然也少有人對主食再感興趣:一大盤的麵疙瘩分到眾人碗裡,也原封不動。

中國青年報報導,去年5月,浙江消保委專門就餐飲浪費現象做了調查,結果顯示:對於自己請客吃飯後飯桌上的剩菜,68.1%的消費者表示不會選擇打包。杭州市餐飲協會提供的相關資料顯示,去年一年杭州市餐飲消費總額達143.06億元。如餐桌平均浪費比率超過10%,一年僅杭州的餐飲浪費就有14億多元。

據報導,有心市民計算,如果以20萬元建一所希望小學計算,杭州餐飲一年浪費掉的錢可以建成7000所小學!這僅僅是一個杭州。僅僅是在餐桌上的浪費。實際上,消費正在成為人為製造的「炫富場」。除了餐桌,奢侈消費、崇洋消費、炫富消費等非理性消費已滲透到社會生活,超前豪華消費顛覆著中國人傳統的消費觀。

據報導,與中國的許多地方一樣,消費領域的奢華景象層出不窮,禮品奢侈化、節慶奢侈化屢見不鮮。2006年1月,杭州一家酒店甚至推出一桌高達19.8萬元的豪華年夜飯。上個月,西湖邊每平方米12萬元的房價尚在市民的質疑中,又一套200平方米的公寓、以5000萬元的售價見諸報端。

超前消費、衝動消費、攀比消費、崇洋消費、炫耀性消費,富豪們用奢華的消費方式,彰顯財富和身價,而炫富式的消費傾向,使中國的消費市場出現許多頗有特色的怪現象。如「天價」年夜飯、巨款徵婚、豪華派對、樓盤……,不少富人,不但要住豪宅、開豪車,連汽車牌照、電話號碼等也一定要花巨資購得「靚號」。

【2008/03/24 世界日報】

2025年的10大城市 東京居冠

超大型城市的時代才剛剛開始。不管是否準備好,巨型城市正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增多。可問題是,從基礎架構和環境角度看,又有多少城市為處理這一負荷做好了準備。專家表示,這些城市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其中的許多還將經歷艱難的發展過程。
【富比世╱Tom Van Riper】

日本東京。富比世╱提供
超大型城市的時代才剛剛開始。不管是否準備好,巨型城市正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增多。可問題是,從基礎架構和環境角度看,又有多少城市為處理這一負荷做好了準備。專家表示,這些城市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其中的許多還將經歷艱難的發展過程。

不久前,人口統計學家曾預言城市將消失。發達國家服務經濟的不穩定性以及科技使各企業能夠在任何地方設立店鋪並使工人能夠遠程辦公等因素將成為人們無需高度聚集在一起的催化劑。

照片集

但事實並非如此。世界資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的研究表明,全球城市居民的數量預計在2025年將達到50億,較1990年翻一番。事實證明,許多人就是喜歡城市生活,而遠程辦公也存在侷限性:做生意仍需要面談時間。

Embarq的 WRI Center for Sustainable Transport 主管 Nancy Kete 表示:「人們都想住在其他人居住的地方。我們可以從相互交流中獲得能量。」不僅是那些發展完善的中等規模城市的人口在不斷增長,發展中世界也正不斷湧現巨型城市中心。

亞洲和拉丁美洲隨處可見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並居住在城�的農民工。預計2025年全球人口最多的10大城市中,有9個將來自亞洲和拉美。這些大城市包括:印度的孟買、加爾各答和德里,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以及中國的上海。該榜單上的拉美城市包括墨西哥城和巴西的聖保羅。

預計,紐約和東京將成為17年來僅有的兩個一直出現在這一榜單上的超大型城市。

世界資源研究所預計,2025年將出現33個超大型城市(人口超過800萬),這一數字較1990年的21個有所增長,更不用說1950年的2個了(倫敦和紐約)。除6個城市外,這33個城市中的其它城市都將位於發展中國家。這些超大型城市中有許多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製造業來拉動經濟增長,憑借低廉的交通費用和充足的勞動力,這�的城市環境變得更具吸引力。

可是問題在於規劃。現在和未來的超大型城市中有很多都未能未雨綢繆,為它們將如何改善交通(滿足越來越多人的交通需求)、住房(避免過度擁擠)和污染現況進行規劃。隨著交通日漸擁擠,上下班花費的時間越來越長——某些地方的上班族每天花費在路上的時間平均達到三個小時,經濟生產力可能會有所減退。

Kete 表示:「這些城市中除了紐約之外,其它城市都尚未決定為21世紀的發展制訂藍圖。它們都正被自身的發展壓得無法喘息。」Kete 認為,就拿墨西哥城官員來說,他們正為墨西哥政府沒有對其周邊地區更多的軌道交通進行投資一事而犯愁。

墨西哥政府並沒有投資於墨西哥城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是正在使用工廠補貼等土地分配政策來鼓勵人們遷移。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城市研究主任 Owen Gutfreund 表示:「該計劃旨在遏制(而非鼓勵)墨西哥城的發展。」他指出,與眼見該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無法跟上人口激增的腳步相比,這倒也不是一個糟糕的方法。

Gutfreund 認為上海是一座高瞻遠矚的超大型城市,他指出,該城市正在擴建高速交通——每戶住宅的平均使用面積增長了25%,並積極開發緊鄰的住宅、商業和公共交通用地。Gutfreund 和 Kete 都對孟買最為不滿。儘管孟買人口年增長率預計將達1.8%,到2025年其居民數可能將超過2600萬人,但該市至今還未開始進行任何實際的城市規劃。儘管孟買整體經濟發展強勁,人均收入為印度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但其市中心的大片地區仍處於貧窮且擁擠的狀態。

2025年的大城市
排名
城市
目前人口
預計2025年人口
2007-2025年
的年增長率
1
日本東京(圖)
3,520萬
3,640萬
0.11%
2
印度孟買(圖)
1,820萬
2,640萬
1.83%
3
印度德里(圖)
1,500萬
2,250萬
1.92%
9
中國上海(圖)
1,450萬
1,940萬
1.44%
查看2025年所有其他人口最多的城市(圖)
孟加拉國達卡、墨西哥城、美國紐約以及印度加爾各答等
資料來源:富比世,製表:許惠雯

原文:Forbes.com The 10 Biggest Cities Of 2025

【2008-03-19 富比世】

醫療資源提昇 急重症免外送

縣內的醫療資源最近大幅成長,財團法人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大批專科醫師,最近進駐草屯佑民醫院,加強急重症醫療;彰基同時也和埔里基督教醫院作多項合作;署立南投醫院則增設磁振照影中心。衛生局長廖龍仁說,今年底以後,縣內一些急重症的病患可不必再外送了。

李朝卿縣長上任後,極力爭取醫學中心到南投縣,唯醫學中心的基本市場是一百萬人口,南投縣的人口數僅五十多萬,得不到醫學中心青睞。李縣長和廖龍仁討論後,決定退而求其次,設法爭取彰基前來,和佑民醫院合作,提供縣民「醫學中心級」的醫療服務。

佑民醫院最近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增設神經內科、胸腔內科、內分泌和新陳代謝科門診,都由彰基副院長劉青山率主任級醫師進駐;彰基也加派4名急診專科醫師,加強急重症急救能力。雙方在合約書中明訂,佑民是彰基分院級的醫療團隊。

佑民醫院是烏溪線的重要醫院,近年來受制於健保給付緊縮,400床的醫院只開放130床,人手也隨著縮編;一些重大傷病,都只作基本處置後轉送醫學中心。春節前,1名縣議員送車禍傷腦騎士到院,急診室準備轉送醫學中心,縣議員焦急地說,「上回我親戚車禍,在佑民開腦手術很成功,這次為何要轉院?」

佑民院長謝文輝聽了難過不已,30年來,醫院已成為地方的一分子,無論如何要提升醫院的水準。因而決定和彰基合作,讓佑民醫院再出發。這一步,也大大提升了南投縣的醫療水準。

南投縣地區醫院的困境,除了健保給付偏低外,因分科不夠細,很多次專科醫師,都不輕易前來。

謝文輝說,地區醫院大都僅有內、外、兒科,或胸腔、心臟科等,較細分的次專科,還沒有開診。每回醫院向都會區招募醫師,即使薪水加成,都不易請到好醫師。這也是縣內的新陳代謝科、神經內科、內分泌等次專科,醫療能力不強的原因。

彰基2年前在南投市承接南基醫院,最近又在草屯設置佑民分院,埔基和彰基加強合作。南投、草屯和埔里的醫療市場,都有彰基的醫療人力進來。

彰基進駐,提供縣民更好的醫療資源,但縣內診所經營空間因而日蹙;醫界人士說,「大者恆大」,已經是醫療市場必然的趨勢。

【2008/04/12 聯合報

大墩客家誌》繩繼堂 劉家公廳祖先神明兼顧

江慶洲在繩繼堂前的石臼示範先人舂米方式。
記者林全洲╱攝影

揭開南屯區鎮平里水碓社區劉家公廳「繩繼堂」上祖先牌位,可以證實水碓是劉家十世祖,原籍福建漳洲板寮鄉人劉源沂在清乾隆年間率族人來台墾荒,而後代不離不棄的在此延續300年。

缺經費 維護難

這處典型客家四方型聚落裡,有兩棟建物最引人注目,一是劉家公廳「繩繼堂」,另一是漢學家劉學蠡母親所建的「述先堂」,就保存現況來看,「繩繼堂」優於「述先堂」,只是缺乏經費持續,兩棟建物同樣面臨衰敗的威脅,令後人憂心。

劉家後人劉欽沂、江慶洲說,公廳「繩繼堂」堂前設有門樓,先祖命名為「崇遠居」,不只具有區隔內外之用,在清末與日據時期的戰亂,多了「崇遠居」這處門樓,具有防禦功能,而對照「崇遠居」的門上對聯「崇振家聲菊松仍舊植」、「遠酬祖德輪奐喜重新」,更有啟示後人慎終追遠的用意。

一進雙護龍格局

中市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理事長黃慶聲說,「繩繼堂」是一進雙護龍格局,客家人重視祖先「祖先在堂、神明在廟」,公廳的擺設方式,正中央主祀第十世祖劉源沂,神明則擺在龍邊;之所以「神明不在廟」,疑與客家先人來台開墾時,能用的土地有限,在祖先與神明間要能有所兼顧下,才有這種不得已作法。

「繩繼堂」的雙護龍通道,呈現一大一小格局,江慶洲解釋,大的通道,是讓牛車可以載運貨品進來,另一側小道則是居民進出之用,這樣的配置也可以保護社區的安寧;讓後人省思的是堂前還有舂米的石臼,是要讓後代了解「粒粒皆辛苦」。

「繩繼堂」的側邊,還有一棟舊宅「述先堂」,這是漢學家劉學蠡母親所建,當年劉母為了讓後代有個完整居住空間,把劉家的田產賣了,就為了提供子女更好的讀書空間,重教育的精神才能培養出漢學家來。

南屯溪 生命之源

繞經「繩繼堂」的南屯溪,則成為劉家後代最引以為傲的生命溪流;江慶洲說,小時候沒有錢造船玩水,他們是把竹葉摺成竹船,然後放在水中競速,只要竹船做得好,往往可以贏得勝利,類似童玩還有編製竹槍、跳繩。

江慶洲說,水碓社區的社區營造,就是要讓大家來水碓親近南屯溪、用水碓舂米,玩賞童玩,就是常民最愉快的生活模式。(五之三)

【2008/03/27 聯合報】

客家聚落 中市「水碓社區」獲保留

江慶洲與文史工作者努力重建舂米的水碓設施,讓人重溫舂米樂。
記者于志旭╱攝影

高鐵烏日站通車後的人潮,讓中市開發高鐵周邊的鎮南休閒發展區備受矚目,文史工作群力爭保存區域內的客家聚落「水碓社區」;市府經濟發展處長黃崇典說,都委會已經同意保留,未來並配合社區營造計畫,可以讓民眾享受都會區裡不同風貌。

中市規劃的鎮南休閒專用區,面積約148公頃,設有5個專用區,將原本農業區用地的水碓社區保留下來,只是把3000坪用地未來闢設為公園等規劃,不會影響到整體開發。

對於保存客家建築、聚落用心的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理事長黃慶聲說,去年10月文史工作群爭取西屯福成堂護龍行動,因為發動較遲而未告成功,但聚落完整的水碓社區,能夠得到市府認可,未來再經內政部都委會支持,中市就能保存都會區裡最完整的客家聚落,具有相當有意義。

家在石碓社區的文史工作者江慶洲說,從家祖在祠堂供奉的牌位、族譜尋根,能理解到清朝康熙年間,客家人就到中市南屯區落腳,當時至少有兩個聚落。可惜,一個隨著都市開發消失,只剩下水碓社區,所以力爭保存。

他指出,坐落於南屯區鎮平里8鄰水碓社區,至今仍保存部落唯一出路,即現今黎明路與環中路間的小路為主要出入口,而庄園四周又有刺竹林護庄,聚落中心是劉氏公廳,建築體以一進一護龍,再往外擴展,有著客家圍樓的建構意涵。

另外聚落的組合空間,雜有田園、菜圃等,又種植各式農作物,即使社區面對外侮,仍能充分的自給自足。

水碓社區民眾最引人為傲的是,透過市府在95年提供的社區營造費用,他們還原了部落裡早期的「水碓」設施;畢竟早先時代,想吃到香噴噴的白米,一定要先舂米,部落沒充足人力,特別設計用「水」資源舂米的機具。

江慶洲說,祖先在水碓社區的北側灌溉溝渠旁,用石墩築小水壩,引水車帶動水,藉由水或水筧導引水流入水碓內,依槓桿原理舂米,光復後不知不覺消失60年。他們探訪社區裡老人,由他們口述原始印象,再經原住民藝術家林新義,以百年針鐵杉原木雕刻,終於重現「水碓」設施,讓民眾可以地操作,社區也更名實相副。

【2008/03/25 聯合報】

大墩客家誌》張廖家廟 烏祖厝外圓內方

西屯區張廖家廟後方以半圓型為基礎,用石子圍成逐漸升高的花檯台,呈現客家外圓內方的建築特色。
記者趙容萱╱攝影

前言:舊地名大墩的台中市,去年11月辦哈客文化活動,市長胡志強承諾,如果中市升格直轄市會立即設置客家委員會,民政處同時啟動客家常民調查,本報試著從客家人崇尚「儉樸」角度,依聚落、建築、信仰等5篇論述,提供讀者了解都會區裡的客家面貌。

中市張廖家廟是中部地區廖氏最大祖祠,外觀看起來像是閩南建築,其實繞到屋後看這幢黑色系烏祖厝,會讓人發現具有客家圍樓特色,這種外圓內方格局、寓意,建構客家人空間運用觀念。

圍屋ㄇ形 保護主廟

從喧鬧的逢甲夜市走進西安街巷子之內,推開木質的矮門,矗立在眼前的是以黑色系為主的烏祖厝「張廖家廟」,這一幢建築物始建於光緒12年、即西元1866年,佔地約450坪,有著寬廣的庭院、半圓形的魚池。

雲科大文化資產學碩士黃慶聲說,張廖家廟由主廟,以及後方類似客家為防禦工事興建半圓形的土樓「圍屋」組成,圍屋以護龍ㄇ字形保護主廟,提供從各地趕來參與盛事的家族成員休息、炊事之用,窗櫺為三角形、奇數,具有通風、通光,以及減少開口、可做為防禦之用。

張廖家廟後方,沿著半圓形圍牆為基礎,隨著地勢逐漸升高,以石塊排成圓形花圃「花檯」,代表後方「有靠」之意,在客家建築觀裡,家廟內是方的,外觀則不以直角牆對外,呈現客家處事外圓內方的建築觀。

黑色藍色 神聖顏色

黃慶聲指出,華南地區有著「紅宮、烏祖厝」的習俗,也就是神廟才能用紅色,祖厝以黑色為基色,在客家常民百姓的觀念中,黑色與藍 (靛)色是神聖空間的顏色。

張廖家廟以藍、黑色系為主,家廟中的黑柱,這種與神廟有所區別,不敢逾越的謙卑態度,代表崇敬神明,中庭牆上「萬年不斷」、「囍」等黑色幾何圖形,是對子孫祝福之意。

家廟內橫樑彩繪裝飾古樸端秀,具有保護木頭作用,內容多為教忠教孝的情節或家族的故事,張廖家廟由三個來台祖的子孫倡議、創建的,女性先祖在神主牌多稱「孺人」。

黃慶聲說,「孺人」的由來,有人說張家六代祖張天與考上進士,妻子被敬稱「安人」,其他世代也有官職,封為「孺人」;另有一說,相傳文天祥號召客家婦人作戰,皇帝封為「孺人」,客家女性死後才有「孺人」之稱。這些都是閩南人在敬祖時所未見的稱呼。(五之一)

美化我的家 大茅埔社區驚豔

自由時報20080415

 

張麗芳用心佈置家門外牆,有如休閒咖啡屋。(記者張軒哲攝)
慶東里里長羅武能(右)看見社區改變,相當感動。(記者張軒哲攝)

〔記者張軒哲╱東勢報導〕東勢鎮大茅埔社區為典型客家傳統聚落,為促進社區再造與環境美化,四十二戶居民利用大甲溪漂流木及廢棄資源,發揮創意,美化家園。十四日進行「社區環境美化競賽」評比,原本狹小擁擠的聚落,煥然一新。

「這是我家的新門面,取名『愛的園地』」,賴秀如將門前小空間佈置成小苗圃,八十歲老父賴永松還親手捏製陶偶裝飾,父女完成佈置,再讓母親種菜和草莓。看見門庭變得漂亮,一家人成就感十足。

社區環境美化競賽屬「大茅埔聚落生活空間保存與活化」先期作業計畫,由行政院客委會提供每戶三千元美化經費。居民看見鄰居家門或窗台變得整齊美觀,相互觀摩仿效,輸人不輸陣,鄰近大甲溪漂流木、石塊就成為最佳裝飾品;種花的居民免費提供花卉,還幫忙獨居老人,改善門前環境,社區全體動員,齊心美化家園。

鄭豪欽一家則是美化窗戶,全家老小動員,半天就完成佈置,原本冰冷的鐵窗,經由花藝點綴,成為典雅精緻的花窗;張麗芳利用廢棄平底鍋、砧板,結合小盆栽,還利用積木、乾木耳拼字,居民為之驚豔,還以為來到休閒咖啡屋;住在巷口的居民著重入口環境改善,以木片包覆門前電線桿,擺上小布偶,創意十足。

慶東里長羅武能擔任評審,看著居民的創意與熱忱,內心十分感動。社區工作者徐進發說,這只是慶東社區改造的第一步,將顛覆傳統聚落老舊的形象。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國中小閒置資源開老人社大

中國時報 2008.04.14 
陳易志╱南縣報導

 終身樂無窮 ▲南縣成立高齡學習中心,老年人樂得擁有聚會場所,更能習得藝文常識。(陳易志攝)

     少子化與高齡化使的國中、小校園出現閒置情形,為充分運用現有設備教育補助高齡學習中心,柳營與後壁菁寮分別於今年間成立,讓老年人不致成天抓住麥克風高歌,還能加入終身學習行列。

     台南縣現已有兩所高齡學習中心分別設在後壁鄉菁寮國小,柳營鄉柳營國中,均於今年二、三月間成立,利用周六、周日開課,以老人易於吸收,不必勞心勞力為主。

     後壁柳營 設高齡學習中心

     各鄉鎮普遍設立社區大學,但絕大多數針對開闢事業第二春的中年人而設,課程設計與老人無關,所謂學無止境,高齡的需求未能被兼顧,因此高齡學習中心可視為老人社區大學。

     其次,各村里普設的老人關懷中心,以健身為主,老人家聚集在一起話當年之餘,以高聲歡唱卡拉OK居多,對於部分不愛熱鬧,偏好習得一技之長的老人,難免難以適應。

     教育部去年開始推動「社區終身學習計畫」將老人學習需求納入考量,利用國中、小閒置的校園做為高齡學習中心,藉以活化校園機能,增進銀髮族智慧及生活情趣

     才藝講座 增進智慧情趣

     高齡中心招募50歲以上的志工協助安排活動及邀請社區老人參加學習,並由具有專業知識的老人擔任講師,促進老人人力的提昇與運用,慮及老人行動,課程以靜態為主包括書法、水彩、才藝、電腦、桌球、親職講座、日語、繪畫,內容多元,高齡中心十分歡迎退休老師回校授課貢獻所長。

     三月間開課的柳營高齡學習中心已有10多名學員,預計召募目標為500人,後壁鄉菁寮亦然,由於柳營與後壁均為農業鄉鎮,人口老化十分嚴重,未來高齡學習中心增設仍將以農業村落為主,歡迎老人家加入終身學習行列。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平溪天燈節縣首件無形文資

中國時報 2008.03.29 
許俊偉╱北縣報導

     台北縣重要元宵民俗活動「平溪天燈節」,經審議委員會討論後,以7票全票無異議通過,成了北縣首件完成登錄的無形文化資產,比被文建會列管的三峽清水祖師廟賽神豬還要快,其他像野柳神明淨港,也都可能提出登錄申請。

     多位委員日前還利用天燈節期間,前往現地了解這項地方民俗,高度肯定該節慶的傳統性、地方性、藝術性和國際能見度,認為平溪天燈節是北縣相當具特色的地方民俗,率先登錄成北縣無形文化資產,深具指標意義。

     不過,委員們雖一致認定平溪天燈節有登錄文資產必要,但也提供不少訪查意見,像有委員就建議有關單位應整體規畫,不能只是外地人來放天燈,鄉民做生意而已,應讓鄉民有更多參與機會

     登錄完成 建議設組織承辦

     另外,委員甚至認為最好成立民間組織,由基金會或協會來承辦活動,才能達到永續化和社區化目標

     文資法九十四年實施後,文資產不再局限有形建築,像傳統藝術和文物等無形文藝均已列入文資產範疇,以北縣來說,除平溪放天燈,像野柳神明淨港、九份迎媽祖和蘆洲神將等,都可試著申請評議。

     其中,三峽清水祖師廟的新春賽神豬,更被文建會認為深具特色而列管。

人工插秧賽 老農彎腰比絕活

中國時報 2008.03.28 
陳木隆╱宜蘭報導

▲頭城鎮農會理事長林金龍(右),特別和80歲以上的老農們進行一場插秧表演賽。(陳木隆攝)

     頭城鎮農會90週年「回顧與感恩」系列活動,廿七日以傳統人工插秧比賽暖場揭幕。50多位參賽農民,個個興緻勃勃,在泥濘的水田中彎腰插植秧苗,比速度、比整齊和平均度,個個大展筋骨,重現難得一見的農村樂趣,吸引不少民眾觀看。

     比賽分為:耆老組、個人組、團體接力、挑戰賽等項目。該會理事長林金龍也捲起褲管,與俞茂、吳球貴、張阿塗、尤新埤、蕭萬興、陳春長等80歲以上的老農,進行一場表演賽。

     頭城農村樂 56人老當益壯

     84歲的吳球貴表示,打從15歲起就下田種稻,約有30多年沒有插秧了,能夠再有機會動手插秧,感覺很爽快,不覺得累。

     56位參賽者全是65歲以上的農民,個個身手未減,在七嘴八舌間紛紛就定位。當哨音響起,立即彎腰動手移腳插植秧苗。每個人邊插邊後退,看是後退,其實是向前。

     該會總幹事謝美玲指出,以前的農村,不論是春耕、施肥、收割等等過程,都得靠人力,彼此互相換工幫忙,雖然辛苦,卻很有人情味。隨著機械化時代的來臨,儘管省時省力,但原有的農趣反而逐漸流失。所以舉辦手工插秧競賽,希望找回昔日的農村記憶與價值,並製成教學光碟,透過學校四健會,傳承下一代。

     製成教學光碟 傳承下一代

     系列活動,將於廿九日推出創意米蛋糕趣味競賽、生日紅蛋脫殼迎新DIY教學、歌唱比賽;卅日則有才藝表演、直徑2米的米製蛋糕歡慶創會90年,還有米苔目、炒麵茶、芋頭米粉、紅龜粿、粉圓、湯圓等傳統鄉點小吃及創意童玩,在該會廣場與鄉親同樂。

兩村相爭 六龜衛生所遷移暫緩

中國時報 2008.03.28 
游順歷╱六龜報導

 ▲高雄縣六龜鄉衛生所原本即將遷移,但因六龜村與中興村為衛生所座落於何處互不相讓,代表會決議暫時將此提案擱置,容後再議。(游順歷攝)

     民國66年六龜鄉公所大樓落成之後,在一旁的衛生所也隨即開始服務鄉民,不過由於房舍已經老舊、空間不敷使用,因此有鄉民代表提案認為應將衛生所遷移,但此舉卻意外引起兩村「爭奪戰」,雙方劍拔弩張互不相讓,因此鄉代會決議將其暫時擱置,待有共識後再行討論

     六龜鄉由於醫療資源缺乏,長期以來全鄉醫療服務一直仰賴衛生所,由於現所使用位於鄉公所旁的衛生所面積十分狹小,房舍也已老舊,因此漸漸不敷鄉內需求;高雄縣政府有意在六龜鄉另建新醫療大樓,惟需公所提供土地,部分鄉民代表於是提案,希望能將衛生所由現有的六龜村遷移至中興村。

     不過此舉卻意外引發六龜村村民反彈,當地居民認為六龜村位於六龜鄉中心點,又有客運到達,以往從六龜各村前往該地就醫都相當方便,若是遷移到中興村,那麼不只影響到六龜村民,對於較遠的新威、義寶等村影響更巨。

     不過鄉民代表徐智雄認為高雄縣政府興建醫療大樓之需求為240坪,但六龜衛生所現今所使用土地嚴重不足,若是要原地重建,勢必無法滿足條件,若勉強湊足又恐怕會破壞公所前廣場以及動線的完整性,因此建議將其遷往中興村社區活動中心現址。鄉民代表顏金泉、賴東山也都認為,中興村的社區活動中心產權係屬於國有財產局,現地上所有建物老舊不堪有安全上之顧慮,因此如果能夠將地上建物拆除,再改建為醫療大樓或衛生所,不但能提供全鄉具有一定醫療品質的處所,又能將危樓改建,縣府也能從新衛生所建築提供一定面積供中興社區及村辦公室使用,可謂「三贏」狀態。

     不過兩村目前為衛生所座落何處問題已達互不相讓程度,六龜鄉公所主任林鴻無意介入地方之爭,他只希望大家盡快集思廣義找一個新的地方建醫療大樓;六龜鄉民代表會聽取後各方意見後,日前暫時將該提案擱置。

天母水道祭 4月登場

中國時報 2008.03.27 
陳怡妏╱台北報導

     一年一度的天母水道祭將在四月一日登場,以珍惜水資源為訴求,推廣多年已成為天母地方的大事,更是社區國小鄉土教育的一部分,主辦單位草山生態文史聯盟表示,今年活動除踩街遊行外,還有以水為主題的裝扮活動,比往年更有看頭。

     草山水道系統完成於一九三二年,是日治時期台北重要的供水設施,整個水道系統長達10餘公里,共有14處建物與管渠設施,經社區居民投入調查、研究,被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開創全台「系統性古蹟保存」先例。

     草盟表示,在日本時代全台灣所建設的大小百餘處上水道中,草山水道系統堪稱最優良也最經典的一處,為豐富活動聲勢,除邀請4個鼓隊參加踩街遊行外,還有明德國小的鼓隊和天母里車鼓陣參加,以及來自原住民部落桃園復興鄉高坡國小、宜蘭金岳國小的森巴鼓隊。

     草盟說,有名的夢想社區嘉年華經典道具大型動物布偶,也將由信義房屋的志工裝扮,一起出現在遊行的隊伍中,社區各校及參加團體還將配合「水」做主題裝扮。

     水道祭活動還包抱水管路定點導覽,在三角埔發電所還有有生態環保主題展等,有興趣的民眾,可在四月一日上午9時到天母三玉宮。

信義鄉辦梅子節 吃喝玩樂攬客來

中國時報 2008.03.27 
廖肇祥╱信義報導

     促銷縣內梅子農特產品,縣府與信義鄉農會將在四月五日於梅子夢工廠休閒園區舉辦「梅子節」系列活動,內容包括千斤梅子雞品嘗、原住民藝人歌舞表演,而近日進入青梅產季,遊客還可以至新中橫公路沿線梅莊製作脆梅。

     信義鄉農會表示,四月五日開幕活動當天邀請的原住民藝人包括秀蘭瑪雅、北原山貓、吉瓦斯杜蘭等,而在歌手演唱的同時,落成沒多久的梅子夢工廠園區內,預計有千人來脆梅DIY,場面將相當盛大,清明節前後正是青梅上市的時節,來產地做脆梅,不但價格較便宜DIY也比較有成就感。

     除了梅子夢工廠園區有活動外,即日起至五月三日,信義鄉風櫃斗、牛稠坑、烏松崙梅子產區各大梅莊則有採梅活動,梅宴推廣、梅產業文化展及音樂梅酒飄香等節慶,而五月三日水里鄉農會農民教室有黃熟梅評鑑競賽、梅餐美食成果品嘗。

     縣府指出,南投縣內青梅栽培面積達2618公頃,年產量1萬3000公噸,年產值5億元,是縣內重要果樹之一,今年擴大舉辦梅子節活動,盼望梅產業結合景觀、文化、休閒,拓展南投梅的全國知名度,改善農民的生活

車城社區營造 兵營橋樑上彩妝

中國時報 2008.03.24 
潘建志╱車城報導

 彩繪家園 ▲車城埔墘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將社區內兵營牆壁及橋樑護欄彩繪,以社區傳統生活、農業活動為樣本繪圖。(潘建志攝)

     屏東車城鄉埔墘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區民通力合作,將社區內兵營牆壁及橋樑護欄彩繪,出動志工及20名射寮國小小朋友花了2個月時間利用周末彩繪,廿三日「妝扮水水」成果發表會,原本外貌斑駁的牆壁,經彩繪後變得多彩多姿,為社區增色不少。

     為了社區營造,埔墘社區先請墾管處解說員林瓊瑤到社區內授課,講解車城及埔墘的歷史,及傳統生活文化。接著社區內根據歷史文化為底,討論出繪製內容,在牆壁上進行彩繪,先由社區內的老老少少打底,最後再由專業人事修飾,完成十多幅壁畫。

     歷史文化壁畫 社區增色

     壁畫內容包括農村風光、古吊橋、種植洋蔥、古時農具等,林瓊瑤說,車城是恆春半島開發最早的地區,牡丹社事件發生,日軍就是從車城的射寮、埔墘一帶登陸。人民長期以來的生活形態都是以農業為主,而洋蔥是最重要的農產品,經居民討論後,便以這些內容為底繪圖

     理事長林美延表示,壁畫圖樣定稿後,2個月前開始出動志工及20位射寮國小小朋友,利用周末動手來作,發揮鎮眾志成城力量合作完成。因物價高漲經費不足,為了完成壁畫,她還「跨區」向恆春鎮長葉明順募經費,募到了10大桶的油漆,才順利完成。

     20位小朋友加志工 2個月完成

     昨日發表會包括鄉長林顯水及鎮長葉明順均到場打氣加油,也頒發獎狀及獎品給參與的20位小朋友,總幹事林崑輝說,經這次居民通力合作後,大家的感情更好,社區凝聚力更佳,環境也變美了,一舉數得。

恆春擬建廟口小吃 爭議大

中國時報 2008.03.22 
潘建志╱恆春報導

 拆掉好嗎? ▲恆春鎮公所打算將轉運站拆除,重建城隍廟並打造廟口小吃,結合文化推展恆春觀光,但地方文史工作者表示反對。(潘建志攝)

     恆春鎮公所計畫將恆春轉運站拆除,重建城隍廟並打造廟口小吃,結合在地文化推展恆春觀光,但有地方文史工作者反對,指轉運站是日據時代的公會堂,具歷史意義應該保留。鎮長葉明順表示,若能重建城隍廟打造像基隆的廟口夜市,將有利恆春觀光

     恆春轉運站位於恆春鎮中正路,位於恆春中心,每日公車輸運往來旅客,是進出恆春重要門戶。轉運站在日據時期是公會堂,做為地方仕紳聚會、辦理婚禮等的場所,二次大戰晚期,日本徵召台籍軍伕,亦在此地舉辦壯別會。

     台灣光復後此處改為服務站,後來恆春鎮公所及鎮代會進駐,公會堂舊址改為公所禮堂,鎮上會議多在此召開。不過因建築古老年久失修,鎮公所於七十八年另覓地重建遷移,現址承租給公車業者當作轉運站。

     鎮公所秘書陳慶福回憶,當時舊鎮公所鋼筋外露牆壁剝落,在裡面辦公真是膽戰心驚,好像隨時天花板就會掉下來,後來列為危險建築,才會另蓋公所新大樓,現址也是重新整修後才改為轉運站。

     須拆除轉運站 反對聲浪不小

     葉明順說,恆春有4大信仰神明,包括土地公、三山國王、媽祖及城隍爺,目前只有城隍爺沒廟宇,公所計畫在轉運站現址重建城隍廟建造廟口小吃,將4大廟宇及恆春老街串連起來。何況轉運站只是歷史建築並非古蹟,又是危險建築,實在沒保存的意義。

     但地方文史工作者表示,發展觀光並非一定要拆除歷史建築,像台南新化的街役場,經改造後變成楊逵紀念館及餐廳,也吸引許多遊客到訪。轉運站雖已改得面目全非,但外觀的圓柱、廊頂、拱門,仍可見日據時期的建築風格,拆除可惜,可以老建築活化再利用。葉明順表示,會參考地方的意見,將來可能會召開公聽會,由鎮民決定轉運站該何去何從。

蚵貝裝置 為海口文化祭暖身

中國時報 2008.03.22 
張朝欣╱台西報導

 ▲「海口庄廟會文化祭」即將開跑,台西中山老街已布滿各式蚵貝裝置藝術。(張朝欣攝)

     台西地區廟宇眾多,形成獨特的寺廟文化,雲林縣文化基金會配合台西廟宇香盛期,訂於廿六日起1個月時間,舉辦「海口庄廟會文化祭」,廿一日蚵貝簾幕佈滿台西中山老街,為文化祭暖身。

     台西地區民眾大多從事文蛤、牡蠣等水產養殖,面對變化多端的海洋與大排水域,亟須心靈上的寄託,漁民們因此託付宗教,祈求神明保佑在水域作業時平安順利,許多廟宇因應而生,大、小寺廟達上百座。

     雲林縣文化基金會因此以台西鄉安海宮、慈海宮、武賢堂、三大姓公廟為主軸,配合各廟宇節慶,規畫海口庄廟會文化祭,昨天協辦單位台西藝術協會完成中山老街蚵貝簾幕裝置藝術,讓老街充滿海口風情。

     藝術協會會長丁仁桐表示,文蛤與牡蠣是台西2大水產養殖物,所以協會決定以2水產物為吉祥物,展開中山老街佈置,同時在老街設置蚵展示館、農特產館等主題館。丁仁桐說,文化祭將持續1個月,讓民眾深入體會海口宗教信仰的特色,假日則有藝術市集與民俗攤位。

談文火車站 將列第15處歷史建築

中國時報 2008.03.21 
陳慶居╱苗栗報導

 ▲苗栗縣政府近期內將公告談文火車站為第15處歷史建築,其和風式木造建築別具特色,也見證地方繁榮與沒落。(陳慶居攝)

     縣府縣務會議已通過將海線縱貫鐵路談文火車站列為歷史建築提案,國際文化觀光局近期內公告後,這座已有86年歷史的火車站,具豐富文化資產內涵,將成為縣內第15處歷史建築,納入文化資產保護

     文化觀光局長林振豐強調,除加強保護有形的珍貴文化資產外,對無形的文化資產保護更刻不容緩。像通霄拱天宮媽祖進香、南庄賽夏族矮靈祭、泰安泰雅族的祖靈祭和客家採茶戲等,都迫切須要受到保護的重要文化資產。

     日式建築 距今已86年歷史

     縣府縣務會議通過列為歷史建築的談文火車站,即將成為無人管理的簡易招呼站,整棟建築於民國十一年完工,至今已86年歷史,日式建築別具特色,去年由代為管理的竹南火車站爭取納為縣級歷史建築。

     林振豐表示,談文站已和大山站同時通過歷史建築認定,談文車站近期內即可逕行公告,成為縣內第15處歷史建築,範圍包括車站主體建築及廚房、油庫等,更豐富文化資產內涵。

     台鐵表示,海線縱貫鐵路民國八年起建,至民國十一年完工,談文火車站也在那個時候創建,其站房和倉庫的和風式木造建築式樣,以及特有的磚造油庫,在在充滿古樸風貌,站區的電氣路牌閉塞器、木質電桿等,也令人懷舊,納入歷史建築後,可望獲得更優質的保存與維護

     林振豐指出,在談文火車站之前,縣府陸續公告的14處歷史建築,分別是三義建中國小奉安殿、宿舍,苑裡山腳國小宿舍,銅鑼重光診所,台鐵崎頂1、2號隧道,南庄老郵局及林務局宿舍兩處,勝興火車站及第5號宿舍、站長宿舍,還有新埔及大山火車站等。

     這些歷史建築多數興建於日據時代,年代久遠,見證地方繁榮與沒落,像勝興火車站、南庄老郵局幾處歷史建築,目前都成為國內知名景點,假日遊客如織,對帶動觀光休閒產業大有助益。

永光菸樓荒廢 期盼活化利用

中國時報 2008.03.21 
周麗蘭╱古坑報導

 光環褪色▲古坑鄉永光村具有歷史意義的菸樓群頹圮厲害,20多年來少了近百棟。(周麗蘭攝)

     古坑鄉永光村是昔日製菸重鎮,菸樓(俗稱菸焙)到處林立,極盛時期全村有140多棟,隨著引進乾燥機械,加上製菸業沒落,菸樓光環盡褪,頹圮失修,20多年來少了百棟,老菸農憂心2年後會再倒掉一半,期盼縣府列為歷史建築,活化空間再利用。

     古坑鄉永光村、麻園村、田心村都有菸樓矗立,以永光村的菸樓群最壯觀,目前約有40多棟,散布村內各處,屋齡約4、50年,絕多數都閒置,屋頂甚至爬滿藤蔓。

     昔140多棟 現存40餘間

     老菸農黃昭勝表示,早年種菸是永光村民的集體回憶,採收期一到,鄰居互相幫忙,勤於工作,沒有遊手好閒的權利。

     黃昭勝說,全盛時期村內菸樓多達140多棟,有燒柴、燒煤、燒重油的,是村民的主要經濟支柱,即使民國七十年後引進乾燥機械,菸樓仍是菸農生命中的老夥伴。

     不過,乾燥機械需要大儲藏室、操作室,家產不豐的菸農必須拆除菸樓才能購置,永光村的菸樓日漸減少,加上天災摧殘與人為失修,菸樓快速消失。

     黃昭勝表示,菸樓的橫樑與柱子都非常堅固,不怕蟲蟻,而且格局正方不怕地震,最怕沒有人使用,閒置不用加速報廢年限,他家46年歷史的菸樓,屋頂就已塌陷。

     各具特色 盼列歷史建築

     菸酒公賣取消後,菸田、菸農大幅減少,少了固定收入,菸樓損壞自不在話下,黃昭勝說,農民為了顧腹肚,顧不了菸樓任其荒廢,期盼政府能列為歷史建物,給予活化利用機會

     古坑鄉公所表示,雲科大空間設計系教授認為,古坑的菸樓雖外觀雷同,但每家都有獨自的特色,建議公所把鄉內的菸樓申報為「文化景觀」,公所因有諸多考量尚未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