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迎接紫斑蝶 林內各界總動員

2008.03.13 
鐘武達/林內報導

    飛吧!紫蝶。林內鄉迎接一年一度的生態盛事─紫斑蝶季,各界是總動員籌備相關活動,坪頂美麗的茶園風光、成功國小活潑的創意設計等都相當引人入勝,就連幼稚園小朋友,屆時也會跳起蝴蝶舞。

    通力合作展現最好的一面

    到林內,不僅只有賞蝶!紫斑蝶季將從廿九日起展開,持續進行到四月六日,預估將會吸引數以萬計熱愛生態的賞蝶遊客,為讓這次活動帶給各界對林內鄉好山好水的好印象,鄉民是不分彼此通力合作,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

    鄉公所指出,配合這次紫斑蝶季,坪頂村的茶農是摩拳擦掌將推出當地的特有好茶與各界分享。位在坪頂村的成功國小小朋友,最近也是忙著利用創意,設計出多樣的紫斑蝶紀念品,其中就有紫斑蝶圖樣的茶罐等,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郵局也配合活動,將推出紫斑 蝶明信片、造型郵戳等。

    多項活動都與蝴蝶有關

    公所與縣府規畫多項活動,廿九日當天,成功國小賞蝶區會有「幸蝴99」的生態導覽,林內火車站則有「百對情人見證幸福久久交趾陶」活動,四月三日在火車站的主舞台,還有紫蝶故事創意表演,小朋友也會演出蝴蝶舞。

    另外,林內鄉為展現保護紫斑蝶生態的決心與用心,活動期間還要在坪頂地區栽植300棵蝴蝶蜜源植物、食草植物,提供美麗的蝴蝶在遷徙過境時,有更佳的棲息環境。

    鄉長邱世文表示,紫斑蝶季期間配合舉辦的活動,將會讓造訪林內的遊客在欣賞蝶河奇景之餘,也能享受到林內的茶園景色、社區的活力,保證不虛此行。

    清理賞蝶道 人與蝶盡歡

    蝶道美麗、賞蝶道也要乾淨!林內鄉迎接即將到來的紫斑蝶季,將在坪頂及清水溪岸規畫賞蝶區,公所十二日動員清潔隊及多元就業服務方案就業人員徹底的將蝶道必經的賞蝶區環境整理一番,要讓天上的蝶蝶飛得自由,地面欣賞蝶景的遊客看得舒服。

    鄉長邱世文表示,林內鄉因為有好山好水,才會成了紫斑蝶遷徙的必經之路,所以呼籲鄉民,千萬不要再製造髒亂,不僅可讓紫斑蝶永遠的飛舞,也讓林內的好山好水長流。

    林內鄉紫斑蝶季即將展開,遠自高雄茂林北遷的紫斑蝶,預計會在月底到清明節前後,飛經林內鄉,屆時壯觀的「蝶河」,將出現在坪頂及福爾摩沙國道3號道路南岸的清水溪。這些地方就是公所規畫中的賞蝶區。

    欣賞這麼美的蝶河奇景,總不能被髒亂的環境壞了興緻!鄉公所鑑於規畫的賞蝶區、及迎接賞蝶遊客的林內火車站等相關場地,不乏遭民眾亂丟垃圾、或是雜草叢生,勢必影響遊客賞蝶興緻。昨天起,特別派由清潔隊及多元就業服務方案的就業人員,馬不停蹄地展開環境整理,或除草、或清運雜物,絲毫不敢馬虎大意。

溪口種馬鈴薯 地力大增

溪口鄉馬鈴薯豐收,農民劉勝仁(左)與崙尾合作社經理陳錫卿(右)非常滿意。
記者朱惠如╱攝影

溪口鄉有越來越多農民,利用2期稻作採收後空檔栽種馬鈴薯,不但種出優質的台灣馬鈴薯,與稻作輪作結果,地力大增,加上保證價格收購,農民增加收入大為欣喜。

「種1次馬鈴薯的收入,贏過種3期稻作」,疊溪村農民劉勝仁栽種馬鈴薯30多年,對此有深深體會。

劉勝仁所種的3分多地馬鈴薯昨天採收,他與崙尾合作社經理陳錫卿看過後,都對今年產量與品質穩定感到滿意。

劉勝仁早年種植馬鈴薯面積達3公頃多,現在僅剩3分多,昨天採收的薯田專供採種用。

他說,以前採收用鋤頭,費時費力,現在有機械協助,一個上午就完成。

溪口鄉崙尾合作社5年前取得農委會種苗改良場肯定,指定為馬鈴薯「克尼伯」原生種種薯採種單位,經積極輔導農民種植,目前已有168名農戶加入契作。

經理陳錫卿表示,溪口鄉種植馬鈴薯歷史已久,目前全鄉種植面積約250公頃,全省數一數二,該社的契作面積達60公頃,由於是原生種,品質獲得市場肯定,期許溪口鄉成為「馬鈴薯的故鄉」。

陳錫卿表示,農民於2期稻作採收後,約在雙十節前後轉種馬鈴薯,生長期100天,通常是春節前後採收,以每分地馬鈴薯產量3.5噸計算,保證價格每公斤9元,農民每分地收入約3萬元。

陳錫卿說,農地在休耕期間種植馬鈴薯,可讓土地達到土壤酸鹼值的調和作用,為下一期水稻耕種提供肥沃土壤,該合作社接下馬鈴薯原生種薯的繁殖任務,有了健康的馬鈴薯種薯,再栽培出健康種苗,今年也配合農委會開始實施生產履歷。

【2008/02/19 聯合報】

養鵝吃雜草 無花果園沒農藥啦

林內鄉民張嘉民在無花果園養鵝除草,還可證明果園無農藥殘留。
記者沈娟娟╱攝影

林內鄉張嘉民在無花果園養一群鵝吃雜草,以鵝隻證明果園無農藥殘留,他說,鵝餓什麼都吃,為避免鵝隻吃草致死,果園以網室栽培,不噴農藥。

張嘉民果園約2分地,飼養一群鵝在果園,他說,養鵝不需除草,省不少人力,鵝怕吃到噴農藥的草,養鵝證明果園不噴藥,果園之前種苦瓜,3年前轉種無花果。

他說,無花果因沒開花就結果而得名,1年4季都可收成,盛產時1天可採摘100多公斤,收益比苦瓜好許多。

林內鄉長邱世文說,無花果皮薄無核、風味香甜,可供鮮食,也可製成乾果、果醬,含豐富果膠、果蜜,營養高。張嘉民哥哥張嘉仁也栽種無花果,兄弟倆採直銷,除一般消費者,有餐廳業者以無花果入菜採買,1斤賣200元仍供不應求。

張嘉民說,過去消費者吃的無花果乾幾乎全是進口貨,鮮果市場少見,目前種無花果農民不多,消費者大都好奇買來嘗鮮,為長遠打算,除開放觀光果園,還將製做無花果醋、無花果酒,產銷多元化。

2008年3月17日 星期一

委員罷審 蘇花高案環評 無限期擱置

中國時報 2008.03.15 
林倖妃 陳鳳英╱台北報導

     立法委員傅?萁日前在立法院點名六位環評委員偷渡、圖利財團,令環評委員大為光火,昨天在環評大會上通過臨時動議,無限期擱置蘇花高案,直到真相釐清、還給他們清白,同時要求傅?萁公開道歉;另有委員認為,此時審查任何環評案都有疑慮,應一併擱置暫緩。

     此為環評制度以來,首度出現環委以行動表達不滿,「罷審」特定案件,也創下先例;環保署則低調回應,除蘇花高確認會議暫擱置外,不贊同等到澄清後再繼續審查其它環評案,否則恐無法運作。

     環評委員同時也是成功大學環工所教授林素貞昨在環評大會上提出臨時動議,她強調,傅?萁的「雙重標準」說法,對他們不僅是傷害名譽、更是踐踏人格,自己卻躲在免責權保護傘下,讓他們無法提告,令人感到相當沉痛。

     斥傅?萁抹黑 要求公開道歉

     林素貞建議原本將在十八日舉行的蘇花高專案小組確認會議,應該暫時擱置,在專業問題未釐清前,不急著在總統大選前通過,否則她就辭掉環評委員一職,更要求傅?萁對受辱的六位環評委員和環保署長陳重信道歉。

     擔任主席的環保署長陳重信也說,不能因為和自己的意見不同,就汙衊、抹黑環評委員圖利財團,他個人尊重環評委員的意見;現場有三位環評委員附議,採共識決要求傅?萁道歉,並無限期擱置蘇花高審查案,直到真相釐清。

     國光石化案 進入二階段環評

     此外,受到外界矚目的國光石化園區開發計畫案,昨天經環評大會決議,必須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國光石化總經理邱吉雄坦承,環評大會要求必須評估對當地居民健康風險,以及對中華白海豚生態影響,並非企業可以承擔,建廠期程至少會延宕二年,興建費用可能從三千六百億元漲到五千億元。

     國光石化公司曾在專案小組審查後,就曾揚言若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就移往彰化大成鄉或是遷到越南,昨天的環評結果格外令人矚目。

     國光石化總經理邱吉雄說,環評委員所提部分建議,如評估建廠對中華白海豚生態影響,以及對居民的健康風險,即使進入二階,以企業之力根本做不出來,若沒政府協助,困難度相當高,至少要二年才能完成,「但我們沒有耐心繼續等待」,希望爭取「有條件通過」。

     會議主席環保署長陳重信說,依照過去經驗,進入二階環評共有九十多案,僅五案未獲通過,通過率超過九○%,顯見只要開發單位努力,不必然需兩年;最後決議仍需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被行政院列為「大投資」重點,總投資金額超過五千億元的雲林國光石化案,十四日確定將進入二階段環評。國光石化總經理邱吉雄表示,在台塑大煉鋼廠進入二階環評後,由於兩大投資案都位在雲林離島工業區,「這個結果早在意料之中」,主要股東會在三月底召開董事會,就國光石化後續事宜,研擬因應方案。

     目前國光石化就後續狀況已備妥多個劇本,其中包括全力衝刺二階環評、不做、換個地方做或轉到海外做。

83%日人不滿貧富差距 八大工業國排名第二

日本「讀賣新聞」和「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項共同民意調查指出,百分之八十三的日本民眾,對日本經濟差距造成的貧富問題表示不滿,在八大工業國中排名第二,僅次於義大利的百分之八十四。

讀賣今天報導,這項首次進行的共同調查,是從去年十月至今年一月,對包括八大工業國在內的三十四個國家的民眾實施,總共收到約三萬四千五百人的回答。

調查顯示,針對「經濟財富是否充分公平地普及於國民之間」的問題,高達八成三的日本民眾表示否定的看法,反映出對社會貧富懸殊問題的不滿。

八大工業國中,義大利以八成四高居首位,其次依序是日本(八成三)、法國(七成八)、俄羅斯(七成七)、德國(七成一)、英國(五成六)、美國(五成二)和加拿大(三成九)。

調查的三十四國之中,則以南韓的八成六高居首位,義大利和葡萄牙各以八成四名列第二,日本以八成三位居第四。

【2008/02/08 中央社】

2008年3月16日 星期日

發展地方文化 48億活水來了

6年計畫輔導4000個社區

行政院上午通過文建會提出的「磐石行動計畫」,將於今年起到102年,以48億元的預算,輔導4000個社區,地方文化場館由現有270處再增加10%到20%。

行政院為奠立地方文化發展基礎,過去曾陸續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新故鄉社區營造及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經過幾年努力,已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使社區成為地方文化發展的主力。文建會為延續既有的成果,提出延續性的「磐石行動計畫」。

前述計畫在過去六年,已投入41.5億元改善地方文化環境,整合地方資源,建立303條深度文化之旅路線,並成功輔導270處地方文化館的再利用,展示型之文化館參訪人數已超過二千萬人次。

30分鐘車程就可享受資源

因此文建會提的這項磐石行動計畫將再投入48億元,透過縣市行政社造化、社區經營輔導、閒置空間再利用等方式,擴大輔導全國4000處以上之社區。以及除國家級與縣市級大型文化設施外,將地方文化館數量由現有270處再成長10%到20%,使各地民眾於平均30分鐘車程內就可以享受到文化資源服務。

另外,教育部所屬的新竹、彰化、臺南及臺東等四所國立社教館,今年將改隸文建會,文建會將納入地方文化發展網絡,協助推廣生活美學,文建會主委翁金珠表示,將改為「生活美學館」。負責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

【2008/01/16 聯合晚報】

社區文化地圖 發現童年記憶

台中縣中陽里居民自發繪的社區地圖原稿。
記者曾希文╱攝影

每間屋子都有一個門牌號碼,房子裡頭掛滿一幅幅各縣市當地繪的社區地圖,文建會「社區文化地圖巡迴展」,共一百零六張地圖巡迴北中南東,看居民如何在參與中找回認同與歸屬感。

展場還有一些好玩設計,如拼圖、發電腳踏車、放大鏡、盪鞦韆、幻燈片等,流露懷舊味道。共十二縣市、一百零六張社區地圖大集合,包括台中縣中陽社區、彰化縣溪湖社區、台南市溪仔墘社區等。

其中台中縣中陽社區居民合力完成四張全開壁報紙的大地圖,長三點五公尺,寬二點五公尺。中陽社區發展協會社區營造員黃成中表示,為了畫這張社區地圖,中陽社區出動二十多位鄰長,居民老少分為九組,組成百人特蒐小組,展開田野調查。

特搜成員拿著錄音機到處訪問,並沿途蒐集資訊、店家名片等;或用照相機拍下被忽略的古蹟或在地植物,然後訪問社區長者。走到腳痠之後,眾人回到社區中心,一起著手繪製地圖。

不擅畫畫的,急忙搬救兵;探勘不確實的,反覆考察,最後將九組分頭的成果,拼在一塊,才完成這張社區大地圖。後來這張大地圖張貼在活動中心展示,被其他居民發現「怎麼我家在這裡,畫錯了!」黃成中說,畢竟有些是孩子畫的,難免誤差,大夥還花時間修整一番。

由於中陽社區是住宅區,居民總共有六千多人,所以地圖看起來密密麻麻,不是住宅,就是商家。黃成中說,透過這樣繪製社區地圖的過程,才發現有許多老人家,即便已經八十歲了,在社區活了一輩子,對一些生活周圍事物還是不甚了解。

這次社區地圖展覽策展人陳朝興表示,一般地圖畫的是空間,但社區地圖繪的是人的記憶和故事,例如巷口的雜貨店、一棵老樹等,都可能是情感的印記。像他回憶起兒時家附近的某個水龍頭,因為是媽媽們聚集洗衣的地方,成了資訊交流站,也在他心底留下溫暖雋永的感覺。

【2008/01/27 聯合報】

芥菜豐收 大埤遍挖土池醃酸菜

今年芥菜大豐收,農民只好挖土池當臨時酸菜桶醃漬。
記者沈娟娟╱攝影

醃製酸菜的芥菜今年大豐收,造成大埤鄉的水泥酸菜桶不敷使用,業者只好在農地挖土池當臨時酸菜桶,形成特殊的地方景象。

大埤鄉有「酸菜王國」稱譽,鄉內的興安、西鎮、北鎮3村則有「酸菜庄」之稱。

興安村前村長王添丁說,過去,雖出現水泥酸菜桶不夠用,必須挖土池應急的情形,但數量不多,今年土池之多,已經是「破紀錄」了。

業者朱茂坤向農民承租100多公頃土地種芥菜,往年每分地芥菜產量約7、8噸,今年因天氣冷、少病蟲害,增產逾2成,因此找不到足夠的酸菜桶來醃漬,只好挖土池當臨時桶。

水泥酸菜桶直徑約5、6公尺寬,但業者開挖的土池一個比一個大,可以容納更多的芥菜數量。水泥酸菜桶醃漬的時間可長可短,土池因考慮不透水布的使用期限,因此不能醃太久。目前,興安村等酸菜庄,到處可見土池臨時桶,非常壯觀。

【2008/01/25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8年3月14日 星期五

為孩子教育走天涯 新孟母 尋找教育桃花源

為孩子教育走天涯 新孟母 尋找教育桃花源

作者:林孟儀 攝影:蘇義傑

台灣教改十年,公立小學仍以智育做為衡量的指標,小學體制像單一套餐,無法滿足有多元需求的學生。

因此,台灣的父母像2300年前的孟母,為了給子女更好的學習環境,不惜三遷,尋找他們夢想中的教育桃花源。

永和→烏來深山 為了及早養成獨立思考能力

白鷺鷥成群低飛過南勢溪谷,金爍的陽光放肆地潑灑在碧翠的層疊山巒,是黃麗美和一雙兒女賴文中、賴文柔每天都享受得到的悠然美景。

來自永和的他們,正住在「娃娃谷45號」——位於台北縣烏來深山處、體制外小學「種籽學苑」的操場旁。和這麼可愛的地址及周遭的美景不大相稱的,是黃麗美一家三口的住家。

木頭搭建的老朽平房,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髒污的牆壁,流竄的老鼠與因陋就簡的家具。擺著三張桌子的空間,充當客廳兼書房,隔壁是通舖臥房,再過去一間是廚房,衛浴另在屋外。

兩年半前,黃麗美在先生的鼓勵下,放著學區內的大學校秀朗國小不念,為了讓孩子能免去通車之苦就讀種籽學苑,大老遠帶著孩子從永和市區的公寓大廈搬來深山裡的陋室。

公婆不滿地認為,這根本就是「吃飽換夭(閩南語意指餓)」、沒事找事做,但是黃麗美和孩子們卻甘之如飴,覺得「住在這裡真的很享受!」

但是黃麗美和先生卻深信,孩子們就讀體制外的小學,能較大班教學的傳統小學,更早養成獨立見解與思考能力,盡早找到人生的方向,而這才是21世紀教育的主軸。

在種籽學苑92名學生中,只有3名烏來鄉在地學生,其餘都是大台北地區甚至外縣市慕名而來的學生,有的學生搭校車通勤,有的舉家就近租屋、購屋,住在附近的新店花園新城社區一帶。

台北→澎湖七美→宜蘭 重拾學習的熱情和自信

場景來到澎湖的二級離島七美,常住居民不過幾百人的小島,今年2月來了兩位不速之客。

43歲、原本從事廣告、企劃工作的陸怡,放下妻女,帶著五年級的兒子陸鈞遠離台北,轉讀七美國小,父子倆就蝸居在海邊一處廢棄九孔養殖池的器材室裡。

不忍心看到活潑好動的兒子,因為被台北的班導師取了個「陸白目」的綽號,而影響學習自信心;陸怡在偶然機會下,毅然決定帶兒子遠飛到七美療癒。在七美的日子,陸怡以規劃搭建兒童營隊基地為生,兒子陸鈞則是上課、游泳、學釣魚,父子倆沉澱放空了一學期,陸鈞也已經重拾學習的熱情與自信。 9月開學,陸怡將和陸鈞再度遷徙,飛往宜蘭頭城的公辦民營小學人文國小就讀。

台北→彰化→宜蘭 為了躲避無情的作業與測驗

順著陸怡父子的腳步,焦點再轉到青蔥蓊鬱的蘭陽平原,這裡聚集了更多「新移民」。

住在台北市吳興街的李麗玲,因為受不了兒子的小學老師出的作業多到孩子時間被卡得死死的,而且考卷試題動輒上百題,連體育課的躲避球都可以用考卷測驗!她於是放下百萬年薪的保險業務員工作,陪著兩個兒子尋找理想中的小學。

兩年前,李麗玲帶著兩個兒子,從台北市搬到彰化鹿港,在體制外的苗圃實驗國小就讀;後來因為理念認同問題,又從彰化轉到宜蘭頭城人文國小,李麗玲也在校內擔任祕書。

現在,連先生也從台北搬到宜蘭,一家四口租屋住在學校附近,先生過著每天往返台北宜蘭的上班通勤生活。

在人文小學,像他們這樣從外地來的遷徙家庭就占了1/3。

棄主流•教育不只為智育

不論是搬到山巔、海濱,還是台灣後山、離島,也不管是為了遠離有問題的老師、過多的課業,或只是想讓孩子更獨立、更有自信,近幾年來台灣已經興起一波現代孟母遷徙潮。

這些仿效2300年前孟母三遷的現代新孟母、孟父們,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台灣現行的小學教育體制,似乎都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過去,家長沒有多少選擇,頂多只有少數的富裕家庭,可以讓孩子讀昂貴的私立小學、美國學校、森林小學。如今,在少子化、全球化競爭的推波助瀾之下,一些不同型態的體制外小學順勢而生,不惜遷移成本的家長也愈來愈多!

智育不是唯一,競爭力新定義

當再好的首都學區仍留不住家長出走的決心,再遠的遷徙距離也阻攔不了家長嚮往的意志力;甚至不惜甘冒一家分隔兩地,成為「被迫單親」的家庭時;許多人不禁要問:台灣的小學體制與教育現場,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台灣的小學體制供應的是套餐,大家吃的都差不多;但是現在的家長想要吃buffet(自助餐),菜色要有更多的變化和選擇!」教育廣播電台主持人、台北市家長教育成長協會理事長林文虎比喻。

在全球化的創意經濟時代,未來所需要的人才已不同以往,競爭力的定義也正被改寫。

但是已經展開十年教改的台灣,公立小學仍普遍以智育做為衡量學生的單一指標,不少教育現場的老師,對智育的信仰更是奉行不悖。

整個教育的氛圍,並未因為十年的教改而有不同,寫不完的評量作業、趕不完的課後補習、比不完的成績排名,依然是家長與小學生揮之不去的夢魘。

知名旅行作家丘引回想13年前女兒周寂琦剛念小一時,導師對班上學生成績要求嚴厲的理由,竟然是「為了讓學生以後能考得上明星高中」!

台灣的小學生,從小一就得上緊發條,為了九年後的高中基測做「暖身」?

「我說,我並不打算讓我的孩子讀明星高中,老師你可不可以讓我的孩子快樂一點就好?」丘引訝異之餘,如此回應老師的長程作戰目標。

教學沒熱情,委屈的是小孩

李麗玲提到,現在升國二的大兒子剛上小一時,家長之間見面時,劈頭第一句話就是問:「你孩子考得好不好?」「數學讀得怎麼樣?」「補習怎麼樣?」「為什麼不是問我,你的孩子快不快樂?」李麗玲不解地表示。

媒體工作者出身的蔡文婷和先生卜華志,也為了讓兩個兒子念人文國小,一年前從台北東區舉家遷到宜蘭。

她認為,傳統小學的課程很趕,孩子得不斷地寫、背課文,「我不知道其他父母在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但是,我很在乎那個感動!」

曾服務於行政院主計處的葉泰煌,為了讓一對兒女轉到宜蘭念公辦民營的慈心華德福小學,六年前自願請調到宜蘭東光國中當行政人員,太太也從台北地方法院請調為宜蘭永樂國小的行政人員,全家定居宜蘭。

葉泰煌回想兒子的小一老師,對家長和學生的態度極為冰冷。他說,有次這名老師看到兒子葉乃瑋座位周圍有垃圾,竟掐著孩子的耳朵,拎著整個人過去撿垃圾,讓孩子破皮流血。

葉泰煌苦笑地說,「體制內不是說沒有熱情的老師,但就看你碰到誰!」

從小學開始,台灣的教育現場狀況百出,升學主義的舊包袱、只看重智育的狹隘標竿、正確答案式的教學、過於競爭冰冷的環境,加上一些沒熱情也不適任的老師,令許多家長忐忑不安,因而毅然決定轉身離開。

教改緩慢,父母只有自救

儘管對於現行教育體制無力,但是陸怡不怪學校、也不怪老師。他呼籲,當教育改革的進步緩慢時,「家長得跳下來自救,不然誰來救你的孩子?還在原地等待教育政策改變嗎?」

他比喻,學校像是工廠的生產線,按一定的規格,大量地生產、管理;孩子就像產品,生產過程中,壞了就壞了,瑕疵品很容易被擱在角落,沒人管。

「能變化的,只有父母,家長應該要拿回教育權,不能讓孩子照著系統走,」陸怡相信,家庭跟學習是不能分開的,家長自己要投入教育,修正、彌補國家機器底下,教育生產線的不足。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如果只有一種選擇,就有很多孩子被犧牲掉!」蔡文婷坦言。當上小學好比買樂透,沒幾種彩券可買;至於抽到什麼樣的老師,更是賭運氣,就憑孩子的造化。

於是,一場父母學著放手,背棄主流教育體制,從教育當局手中奪回教育發球權的實驗與革命,正在全台灣隱然成形。

新聚落•逐特色小學而居

可惜的是,台灣的小學樣貌並不夠多元。公立小學多以智育為尊,私立小學更是勤管、嚴教。而體制外的小學,雖然提供了家長另類的選擇,但學費往往昂貴得令人咋舌,一學期動輒6萬至15萬元不等,並非一般家庭負擔得起。

然而2002年起,宜蘭縣頭城與冬山分別出現了人文及慈心華德福兩小學,是台灣絕無僅有的公辦民營小學,終於給了一般收入家長一個全新的選擇機會。

顧名思義,這兩所學校一方面以獨有的教育理念辦學,好像私立學校一樣,但卻是由宜蘭縣府補助,收費就跟一般公立學校一模一樣。

公辦卻民營的特殊合體,很快地成為一群主動追求更多元開放教育環境的家長們,眼中的另一片新天地。於是,在體制外小學、公辦民營小學周遭,逐漸形成特殊的教育聚落。

就近照顧孩子,父母成新移民

台北縣唯一一所試辦多年的公辦民營小學——烏來種籽學苑,由於縣政府未給予等同公立小學的補助,因此收費仍宛如私校,一學期學費要6萬多元;但是自由開放的辦學理念,依然吸引家長目光。

在距離烏來約半小時車程的新店花園新城住宅區,就聚集了一群為了讓孩子方便就近念種籽,租屋甚至購屋而居的家庭。

黃麗美算算,種籽學苑92位學生的家庭中,約有1/3、約15戶到20戶住在花園新城,開車半小時以內到學校。種籽實小校長舒兆瑞也是住戶之一,他笑說,種籽實小的學生家庭,可以說一直是花園新城住戶的基本盤!

而在宜蘭這個台北後花園,由於兩所公辦民營小學逐漸打響名號,這幾年除了退休銀髮族、炒房投機客紛至沓來,更吸引了一批批特殊的新移民——現代新孟母進駐,儼然成為新孟母的大本營。

苦與甘•孟母路挑戰多

但事實上,沒有人願意做孟母、孟父,這是沒有選擇下的選擇。為了孩子,孟母、孟父在追尋理想中的教育桃花源時,通常得面臨「被迫單親」的第一個難關,忍受一個家庭分隔兩地的煎熬,不僅僅是感情的信任大考驗,教養與經濟責任也將分開落在父母兩人肩上。

隨後還有兩地的交通往返、經濟負擔與環境適應問題等,都將是可預見的生活挑戰。

苦/家庭分隔,多地奔波

雲林縣政府祕書陳振淦和太太鍾嘉惠,為了兒子的教育環境而搬家,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以前他們住在台北木柵,為了就讀新店的一所森林幼兒園,搬到新店花園新城。後來陳振淦前往苗栗卓蘭全人實驗中學當副校長,妻兒也隨行住在全人社區,兒子便就近念內灣國小。

兩年前,陳振淦要赴雲林擔任祕書一職,夫婦倆為兒子選擇了宜蘭人文國小。在教養上,鍾嘉惠覺得還不算太吃力,「比較累的是『多地奔波』!週末時間都花在路途上,」鍾嘉惠表示,一家人約兩星期碰面一次,地點有時在鍾嘉惠的老家台北、有時在陳振淦的老家新竹,有長假時,母子才去斗六探望先生。

人生地不熟,挑戰適應

除了感情上的牽掛,新孟母們在生活上的適應挑戰也不少。

三年前,全家從台中清水鎮搬到宜蘭慈心華德福小學的家長于利本,回想剛來宜蘭時,路都不熟,宜蘭鄉間小路多,又缺乏大眾交通工具,「前半年都在迷路狀態,還好有裝一台衛星導航,都靠它了!」他笑著說。

比起台中溫暖少雨的氣候,宜蘭濕冷的冬天,直讓他們全家不敢領教。于利本搖著頭笑說,花三年才適應水土。

而原本在台中經營有機食品店的于利本,到宜蘭後找了塊地,學著種植有機稻米,務農為生;也結合慈心華德福小學的農耕課,推廣有機稻米蔬果。

他指出,宜蘭的工作機會少,但他建議移民家庭,可以試著過簡單的生活,日子還是過得去。

甘/孩子快樂,改變內在特質

這群新孟母所追求的,不是智育成績,而是更包容、更多元、更寬廣的學習空間,帶給孩子人格、態度與創意的養成。

兩年前從台北市民生社區搬來宜蘭的周秀韻,兩個女兒原本非常適應台北的公立小學,成績表現也很優異,但來參加過人文國小的夏令營後,直說:「為什麼上學可以這麼快樂,讀書可以這麼好玩?」

「孩子對學習是有興趣,才會全力去學習,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雖然她們很適應體制,但學習可以有更多選擇性,」因此周秀韻將女兒們轉學來人文。

去年,周秀韻的大女兒翻了翻台北和宜蘭同學寫下的畢業紀念冊留言,發現台北的同學寫的都是「你品學兼優」、「祝你以後考上好高中」等留言。宜蘭同學給的回饋則是,「你很愛笑」、「你很親切」等感想。

「可見台北的孩子看到的,完全都是學業上的表象,這裡的孩子看重的卻是一個人內在的特質,」周秀韻感慨。

學習規劃,更具未來競爭力

他觀察,本來比較被動的女兒,在人文國小彈性自主的空間裡,學會自我規劃時間,也更講求讀書方法。

「很多家長期待看到的東西是『分數』,但是我認為孩子懂得去學習的方法,未來就不怕銜接問題,」周秀韻說。

在沒有課本,而是讓學生在圖畫紙般的工作本上,用蠟筆繪圖、抄寫老師黑板上授課內容的慈心華德福,還按照德國華德福教育體系的傳統,安排有非常多手工藝課程,激發孩子的創意。

葉泰煌認為,孩子在華德福受教育,自信與創意能被保留住,「有自信、有生命力的個體,應該是更有競爭力的!」

儘管台灣現行的小學教育體制並不夠多元開放,選擇性也不多,但是這群現代新孟母們普遍相信,升上大學是個途徑,但絕對不是孩子唯一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