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行政區調整

馬提出3都15縣 減少鄉鎮市
自由時報20080116〔記者王寓中╱台北報導〕謝長廷提出「大破大立」,馬英九昨天則拋出既要破、又要立的「行政區劃」改造工程,主張將台灣二十五縣市重劃為「三都十五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市也有必要重新調整「減少」,但不贊成鄉鎮市長改為官派。

不贊成鄉鎮市長官派

幕僚指出,馬也支持將首都機能分散,也就是將中央官署分散辦公,但須先完成相關配套,才不會出現漁業署南遷的紛爭。

馬英九昨天選後首度公開演講,拋出執政後將推動行政區劃調整的重大改造工程。他強調,台灣行政區劃從民國三十九年後就沒有做過重大調整,如今社會、經濟及政治文化都已改變,再不做,將來台灣發展一定會遇到障礙,不改,台灣要大步向前將非常困難。

至於改造時間表,馬明確指出,假設國民黨能夠執政並再連任的話,「八年的時間應該可以把這些工作做好」。

幕僚指出,「三都十五縣」的構想,是合併台北市、縣、基隆市,中部合併台中市、縣,南部合併高雄市、縣,成為「三都」。此外,並合併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及台南縣、市,再加上現有的桃園、苗栗、南投、彰化、 雲林、屏東、宜蘭、花蓮、台東及離島的澎湖、金門、連江,成為「十五縣」。

依馬營規劃,整併後的「三都」就是三大直轄市,每個直轄都會,不但有海、空港、工業、農業,還可進行區內的地方重劃,同時考慮賦予財稅的權力。

馬以台北市、縣、基隆市為例指出,三個縣市加起來,差不多七百萬左右人口,其下設「區」,每區大概三十萬人左右,區長民選。

至於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市,馬指出,有些鄉鎮真的太小了,將來可作調整,減少一些。

幕僚指出,直轄都會的區,以三十萬人為基準,是可以評估的方向,也就是和立委單一選區規模類似。至於鄉鎮市的重劃,二十到三十萬人是一個基準,但詳細的重劃,還要考量各地的人口密度、社會經濟資源等問題,須因地制宜,且最好由下而上,交由縣市及公民透過自決的方式產生。

對於鄉鎮市長官派,馬明確表態不贊成,他強調,這是一種草根民主,當美日基層民主愈旺,中國也考慮民選時,如果改官派會很奇怪。
 
謝主張六星計畫 全台劃六區

〔記者王貝林、蘇永耀╱台北報導〕對台灣未來的行政區劃,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去年已提出「六星計畫」主張,認為應將台灣劃為北基、北宜、桃竹苗、中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等六個區域,再加上東部特區,等於六個新加坡的競爭力。

等於六個新加坡的競爭力

謝認為,目前各縣市的國際能見度都很低,依各地的行政編制,地方的人才和能力也不足,且缺乏深入了解地方資源並能協調執行優先順序的執行單位,提升國際競爭力或區域均衡發展都淪為口號。

他指出,由於餅未做大,短期利益往往淪為地方政治勢力或選舉角力的戰場,也使中央與各縣市的國際化發展面臨窘境。

謝主張,依「六星計畫」的規劃,每個區域人口約三百萬至四百萬人,等於一個新加坡的規模,人口、資源分配也能作最妥善的運用,根據各區域的產業優勢與地理環境各自定位,發展各區域最大的特色,可創造六個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也是他主張的「幸福經濟」重要的一環。

他認為,「六星計畫」對內可整合地方資源,建立上、下互通的雙重管道,還有依產業發展、交通、觀光建設、城市規劃的優先次序;對外可做為國際宣傳的統一窗口,以區域內四百萬人口為基礎,加上各區域至少擁有一個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配合國際都會及鄰近城市和鄉村的規劃、國際學校的設立和具國際競爭力的觀光規劃,可吸引國際資金及know how的參與,並有效建立區域政府的國際品牌。

政院:精簡政府層級 朝野共識

此外,對馬英九昨天表示反對鄉鎮市改官派,行政院說,取消基層自治權,將政府層級精簡為二級制,更有助於地方自治的發展。過去國發會、經發會、永續會都認為應減少政府層級,這是朝野共識,何況蕭萬長當年還參與經發會的討論;如今昨是今非,反對鄉鎮市長改官派,難道是為眼前的總統大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