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度景氣抗暖化 含水過冬相扶持

廿一世紀果真充滿挑戰與機會。

不久之前,我們才警覺到地球面臨暖化的危機,生態浩劫迫在眼前,因此各國疾呼節能減碳,綠色生活成為當紅的口號。緊接著就來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逼得各國不得不緊急端出紓困計畫,明天過後的景氣寒冬不知能否度過。

景氣寒冬與地球暖化,一冷一熱,都是全球性的警訊,看似不相干,但其實卻是福禍相倚,只不知人類能否作正確的解讀,進而作出適切的回應。這兩項挑戰的殺傷力有天壤之別,前者可能帶來貧窮痛苦,後者卻可能造成死亡滅種。但荒謬的是,景氣寒風一吹,大家只看見眼前的冷,立即忘了更可怕的滅絕,可見人們並不真確體認到地球暖化的威脅。

真正要有效地節能減碳,其實關鍵在於人類集體回歸儉樸生活:少消費就節能,少活動就減碳;而儉樸也是度過景氣寒冬的必要作為。可是眼前的政策多不作此想,其根本思惟仍是維持一樣多的活動甚至繼續成長,只是設法在活動中利用技術設備來節能減碳。同樣的思惟也出現在面對景氣寒冬的作為中,各國決策者力保經濟成長率為正數,個別的人們也期望維持原本的生活水準。所以,發給消費券鼓勵消費來維持工業生產的作法自然大受歡迎;甚至政府直接資助大企業希望維持生產,也沒有太多反對聲音。抽高來看,其實是:習慣於成長的思維,不能接受零成長;追求奢華的心不懂素樸的滋味。

當前人類應設法鼓動風潮,以集體儉樸來度過景氣寒冬,且同時減緩地球暖化,不妨思考以下作法:

政府的補貼應該用於鼓勵企業減產但不裁員,寧可縮短工時全面減薪,讓大家都有工作做,而不是憑空創造就業。社會上需要塑造一個集體努力互相體諒的氣氛,真的學習田螺含水過冬。

對個人,政府不要直接補貼,而是鼓勵以工代賑、以學代賑;鼓勵各行業辦理內部進修,利用縮短工時後多出的時間學習新的技術或心靈知能,提升工作效能與生活品質。

對於整體環境,政府應藉此機會引導產業轉型,鼓勵轉向「環境品質產業」、「生活品質產業」。譬如大量擴編環境維護的預算,除了可以多種樹之外也增加許多剪草修樹、清淨公共環境的工作機會,甚至也可刻意提升「打掃」的專業能力。由此衍生的花木培養、機具生產、人力運行以及管理技術等就是品質產業的核心。

一旦更綠更美的公共環境營造出來了,正是收入不多但時間較充裕的人們最經濟的休閒去處。工時短一點、物欲少一點、親情溫馨多一點、環境美一點,追求平靜而有尊嚴的生活,不正是人類基本的福祉願景?

面對景氣寒冬與地球暖化這兩項無可逃避的大危機,地球人能否看到這是他(她)們集體進化的關鍵點———因此進化成普遍能彼此關懷、合作扶弱的物種;或者只是迴光返照,終究走上滅絕?

【2008/11/27 聯合報】

回響》文化升格 多樣性永續發展

拜讀廿一日文建會邱坤良前主委的「縣市升格與文化升格」一文後獲益良多,文化局所有成員皆應虛心反省,但前主委對於文化經營與升格的指陳,與文化局目前所發展與規劃的方向顯然出現落差。

前主委文中以「文化意象模糊」來形容北縣整體空間概念不清及缺乏社群意識,又指出北縣最多只有「三重埔人」、「新莊人」、「嘉義人」的小區域概念,缺乏「台北縣」三個字的認同感。文化局秉持著「文化多樣性」概念思考文化永續與推廣發展的方向。過往的嘉義、雲林同鄉會到今日的外籍配偶,交織成不同色調、多重光譜的文化樣貌,北縣的文化意象當然不會是單一的、更不可能是牢固不變的。

邱前主委還以「台灣人意識」的形成來期許「台北縣人」透過族群與空間來建立認同。然而,自然空間的阻隔讓北縣的空間保有了文化區域化與多樣性的先天優勢,卻成為外界誤會北縣「文化意象模糊」的主要原罪。為了建立一個以單一人種為主體意識的文化觀,眾多區域與國家都付出無可補救的族群撕裂代價,追根究柢還是因為追求單一的認同將會貶抑其他不同的文化表現,甚至排除弱勢文化。文化局近年來的核心思考與政策執行即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共同呈現的、區域與區域並列的、多樣文化表現的可能性。我們期望能以「保有文化多樣性」與「永續文化經營」的概念深耕大台北,這種軟文化的經營理念完全不同於前人大興土木建館等同建立文化的概念,然而,此模式卻需要相對的時間與足夠的資源才能夠達成。

北縣確實擁有為數眾多之文學家、藝術家、表演工作團體,倘若北縣地方資源分配是充足的、文化基礎建設是公平的,他們又何須往台灣的資源核心尋求補助。台北市文化局年度預算除以人口數,平均每人享有五○九.一二元;台北縣每人就只分配到一九○.七七元,遠遠落後其他縣市。台中市每個市民可以享有二六八.○一元,北縣文化資源的短缺怎麼會是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呢?行政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公成為文化發展的結構性障礙,這結構性的因素也就阻礙了百花齊放的北縣被看見。

北縣特殊的地理、經濟、文化特徵持續吸引大量人口遷移至這塊土地,這種人與空間的交織和匯集呈現一個難以被形容、論述出的北縣人。這種來自各地不同的移民所帶來之多樣的、俗民的、底層的、技藝的、甚至貧窮的文化,揉織成的眾生喧譁與多樣文化場域就是「台北縣」的文化特徵。可惜長期以來行政資源缺乏的結構性因素無法克服,反讓大眾誤會與不見北縣文化多樣風貌。

【2008/11/25 聯合報】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觀念平台─學生運動的南方問題

  • 2008-11-13 中國時報 【何明修】

     二十年前,台灣的社會運動界流傳著「北學南工」的講法。在當時,北部興盛的是一波波的大學生抗議風潮,從台大學生爭取校園自治的「自由之愛」,到文化大學學生抗議國大代表所上演的「草山傳奇」。在南部,從台南的紡織廠到高雄的國公營事業工廠,勞工階級的不滿充實了台灣工運的陣容。

     北學南工的說法反映了當時扭曲的社會結構。南部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如能擠進聯考窄門,辛苦地負笈北上,一方面試著適應大都市的冷漠與無情,另一方面也得面對嚴苛的課業壓力。

     很快地,這些力爭上游的南方學生變成了安滿自得的北部人,成了關心職位升遷、按月繳房貸、忙著安排小孩補習教育的中產階級。只有在逢年過節時,他們才會回到自身的原鄉,在短暫「親密的陌生人」之旅後,很快地回到鴿子籠的公寓生活

     南部人才的流失,造就了更為繁榮的北部,但也使得原鄉更為凋敝。原先在鄉里一言九鼎的士紳階級開始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擁槍自重的黑道民代,他們只能靠著買票與包工程,才能維繫自己的地位。

     二十年前的社會運動風潮強而有力地扭轉這種趨勢。政治民主化意味著教育機會需要更平等化,也因此,大部分的新設大專院校都是坐落於中南部,在地學子也才有可能在地學習。許多經歷了三月學運啟蒙與洗禮的青年,決定回到自己的故鄉,他們謙卑地從社區運動、社區大學著手,一步一腳印地慢慢改造地方社會。

     更重要地,一旦民主的生活方式成為習以為常的日常共識,即使極端邊緣化的居民也知道,他們有百分之百的權利,能夠批判傲慢而輕視人民的統治者。

     就是透過這樣的扎實打樁,學生運動才有可能在南方的荒漠萌芽。十一月六日,台北的大學生在行政院前靜坐,但是卻遭受政府官員的言詞羞辱,以及警方的強力驅離。南部的校園早就瀰漫著一股騷動不安的氣氛,台南的成功大學打響了南方學運的第一炮,十一月十日,高雄的大學生也集結在中央公園,向南傳遞這一把抗議的怒火。

     高雄的學生運動的確是南台灣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在三月學運時期,高雄至多只有承繼醫學院批判傳統的高雄醫學院有異議性社團,中山大學也只有個數位學生趕赴台北,親身見證了那場改變歷史的抗議活動。但是在這一場港都的「野草莓」運動中,青年的改革熱忱就像熱情的南部人一樣溫暖,學運的烽火也終於跨進了二行溪以南。

     更難能可貴地,高雄的環保、工運、身心障礙、教育改革團體,都有幹部到場,共同為學生們打氣。城市光廊原先只是都會觀光的景點,但是在那晚,卻成為了南部公民社會具體而微的縮影。

     在野百合學運,負責聯絡的幹部需要自備零錢,打公共電話;在野草莓學運,網際網路的即時傳播相當程度地克服了城鄉落差,以及北部媒體的抹黑。但是即便如此,一場成功動員的學運也不會立即翻轉長久以來的南北差距,南方問題的陰影仍將持續存在。

     放眼未來,南方的野草莓世代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故事等著開創。聰明而世故的他們深知,如果不及早拋棄野百合的陰影,歷史的悲劇將會變成鬧劇,就如同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但是唯有突破集遊法體制的訴求轉化成為更廣大的改革方針,將激昂的動員升華成更綿延而持續的參與,南方問題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決。野百合運動曾經留下絢麗的傳奇,原因並不在於臨時條款的提早廢除,而是因為它召喚出一個世代的改革熱情。可以確定的,在未來,同樣的標準也會用來驗視野草莓世代。

財經漫遊:賤價出讓國土的那一天

  • 2008-11-22 中國時報 【沈雲驄】

     如果,把國家一半以上的土地,無償出讓給另一個國家的財團,你贊成嗎?

     馬達加斯加的政府,最近就是這麼做的。前幾天,這個位於非洲南端的島國政府傳出,要把國內高達一百三十萬英畝的可耕地,「租」給韓國的大宇集團九十九年。消息見報,整個非洲大陸與西方世界一片譁然。

     把大片土地出租或出售給別的國家,在非洲,其實不算是新聞。包括中國與中東在內,許多有錢有勢國家,都跟非洲有類似協議。這些富有的強國,有的搶農地,有的拿礦場,產出不僅供自己的國家用,用不完的還可以賣給別的國家賺錢。這幾年,從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到馬來西亞,許多被原物料與糧食價格狂漲嚇到的國家,只要財力還算不錯的,都紛紛遠到非洲找地。

     對於出讓國土的非洲國家而言,試圖換來的是更多就業機會、生產技術與資金。也就是說,理論上,這是一場各取所需雙贏遊戲。許多需錢恐急國家,例如伊索比亞等,此刻正迫不亟待地,向世界兜售自家的土地。

     問題是,像馬達加斯加這樣,把如此面積龐大的土地,以如此低賤的代價讓出,卻是聞所未聞。整個馬達加斯加的可耕地加起來,估計約有兩百五十萬英畝,這次出讓的一百三十萬英畝,相當於全國可耕地的一半以上,是台灣面積的四成。更不可思議的是,據大宇集團對外的說法,雙手捧上這麼大一片土地的馬達加斯加,很可能收不到任何租金

     到目前為止,由於雙方都沒有公布協議內容,沒有人能說出這麼做的理由。大宇集團只說,取得農地之後,會用來種植玉米、棕櫚等經濟作物外銷,確保韓國的糧食安全,也可增加韓國的外銷收入。但馬達加斯加到底可以因此得到什麼好處、增加多少就業機會、產值與學到什麼技術,卻語焉不詳。

     多個國際組織正在深入了解這項交易細節,是大宇集團趁火打劫,還是馬達加斯加的人謀不贓。更重要的是,在這全球財富嚴重不均的時代,該如何處理棘手的貧窮問題?窮國,除了讓地,可以怎樣讓自己更健康成長?富國,除了搶地,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聯合國食品與農業組織擔心,這類賤價出讓國土的協議,會演變成一種「新殖民主義」。靠著財富,有錢國家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別人家的領土。取得這些土地之後,開礦的開礦,栽培的栽培,在經濟上受益最多的,往往是富國自己。我們該不該允許,有錢的國家用這種方式,併購他國的土地?

     當然不該。前天,英國《金融時報》就回應這起交易,抨擊有錢國家根本是假糧食與能源安全之名,行佔領與掠奪資源之實。貧窮問題,不能用這方式解決。

     馬達加斯加的窮,不是一天兩天。這個在地理上得天獨厚島國,論面積是法國兩倍,是世界上第四大島;論資源,也有著美麗海岸景觀與豐富海洋寶藏。但自從一九六○年從法國獨立以來,它就跟許多非洲國家一樣,掉入無盡政治惡鬥之中。七○年代輪番登場的軍政府,這幾年投票選出來的新總統,都沒有停止近乎玉石俱焚的政治傾軋。拼經濟、消滅貧窮,只出現在選舉語言中,從來沒有在選後落實。豐富的天然資源,在長年的惡鬥中被閒置;貧窮,則在低落的行政效率中滋長。

     要幫助這樣的國家,同時又確保自己的糧食與能源安全,富國們不該使用這種聯合國口中的「新殖民主義」方式。相反的,雙方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與另一方合作──有錢的出錢,有技術的出技術,有土地的出土地,共同經營,然後共同享受成果,才是真正雙贏的好方法。否則,《金融時報》認為,硬要拿下人家領土的國家,乍看之下好像很划算,但最後未必能討到好處。「想像一下,」該報說:「如果發生了糧食短缺,馬達加斯加人民會眼睜睜看著韓國人把糧食往外送嗎?」

     這起交易接下來會掀起什麼樣政治風暴,會給非洲的區域政治帶來多大震撼,目前沒人敢說。但迫在眉睫挑戰,是如何停止這種用財富當武器的新殖民現象,在金融危機中悄悄蔓延。窮國也好,富國也好,假如政府拿不出改善經濟有效辦法,政客們老是把國家的資源當作政治賭桌上的籌碼,倒楣的,畢竟是老百姓啊。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大溪老城區 爭取假日改徒步區

大溪鎮中山路老街的立面牌樓不輸和平路老街,老城區店家爭取周末假日也規畫成為行人徒步區。
記者劉愛生╱攝影

大溪鎮和平路老街周末假日改為行人徒步區後,人潮眾多,生意蒸蒸日上,一旁的中山路、中央路老街店家頻向大溪鎮長蘇文生反映,希望老城區居民同意後比照和平路老街,實施「周末假日改為行人徒步區」。

為讓大溪鎮老城區的中山路、中央路老街也能繁榮,老街形象商圈理事長莊森雄、福仁里長黃文正、興仁里長邱財榮等人昨天拜會鎮長蘇文生,表達兩條老街有意加入「行人徒步區」的意願,範圍是中央路李金興立面牌樓至和平路老街交叉口,中山路是整條老街加入,總計全長1200公尺。

蘇文生表示樂觀其成,希望兩里長能儘速召開會議,經兩條老街的多數住戶同意後即可實施,希望趕在明年元月實施。

【2008/11/12 聯合報】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老樹林不保 志開國小發起搶救

自由時報20081025
道路經過已荒廢的水交社幼稚園,園內老樹參天,但市府認為非珍貴樹種,將全數砍除。(記者蔡文居攝)
志開國小後校門這一大片綠帶全要砍除,師生不捨發起連署搶救。(記者蔡文居攝)

開路砍樹 環團痛批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市府開發水交社文化園區,一等三號計畫道路穿過志開國小北側校園,校內一整片已有30年的老樹林不保,環保團體痛批市府高喊節能減碳,施政卻背道而馳;志開全校師生也要發起連署,搶救老樹。

水交社文化園的開發工程,主辦單位地政處委託公共工程處已於上個月完成發包,預計10月底舉辦動土儀式。

都發處︰非珍貴老樹

都發處技正簡誠福表示,水交社文化園區是市長的重要政績,現在臨時喊卡,根本不可能。當初現勘時建設處認為那些樹木並非珍貴老樹,因此未列入保留,地政處也未編經費移植。

他表示,園區內該保留的老樹都有註記保留,民眾若有意見,應早提出來。

社大自然學程講師晁瑞光說,市府說水交社是市中心的桃花源,卻是將老樹砍除,再種新樹,這種做法令人無法接受。

台南環盟理事長黃安調也說,市長說府城是健康城市,但砍樹開路,又無移植計畫,令人失望,不只志開國小,林森、夏林路也有類似情形,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

守護在地生活價值 才能永續

自由時報20081016

記者王涵平╱特稿

國內外學者專家參訪無米樂故鄉,建議社區發展勿過於商業化,同時鼓勵居民社區參與,凝聚共識,句句切中目前社造問題,事實上,唯有守護在地生活價值,社造才能永續。

後壁鄉以無米樂故鄉揚名,成為吸引遊客的金字招牌,而以鄉內目前較具知名度的社造示範社區為例,現況雖多有專業團體協助,由於在地居民參與度卻不高,形成外熱內冷的情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技術顧問葛拉提出國外有1處農村5百多戶居民都加入協會,其中所蘊含社區參與以及凝聚社區共識的議題,值得社區深入探討省思。

以記錄片無米樂與電影海角七號為例,菁寮與恆春同樣因為影片而爆紅,一夕之間成為熱門參觀景點,不同的是,無米樂呈現的是在地生活,遊客任何時間前往,都能活生生感受到與影片中相同的場景與人物,而虛擬的海角七號劇情,可能隨著時間流逝,沖淡遊客對於片中場景的感受。

社造要能永續的關鍵,就在社區參與以及社區意識的凝聚,參與守護在地生活價值,凝聚守護社區資產的共識,感動自己,才能持續保持吸引遊客前往體驗感動的魅力。

屏縣人口數續降 僅2鄉鎮略成長

自由時報20080919
崁頂鄉由於福利好、又有明星學校,因此人口數年年成長。(記者葉永騫攝)

〔記者葉永騫╱東港報導〕屏東縣人口數每年約以近5千人的速度減少,33個鄉鎮市中除了崁頂、東港有些微成長外,其他鄉鎮市都持續減少,崁頂鄉長鄭志成表示,崁頂鄉因為福利好,加上小孩為了就讀學校遷入,人口數才會增加。

根據戶政事務所統計,屏東縣人口數今年已降到88萬6千人,每年以近5千人的速度外流及下降,人口數下降的原因相當多,但少子化趨勢及工作機會不多是主要因素。

不過在全縣中卻有兩個鄉鎮市逆勢成長,其中崁頂鄉連續5年都是正成長,5年來增加了約1千5百人,現在的人口數達到1萬7千人,東港鎮則是連續4年維持上升,但是幅度並不大,4年來只有增加2百餘人,算是維持平盤,車城、林邊等鄉鎮則是以每年約2百人的速度減少,今年車城鄉更是跌破1萬人,對於車城鄉的整體發展應會有重大影響,不但相關的補助款可能減少,連鄉民代表席次也可能一下子就少了4席。

崁頂鄉長鄭志成表示,人口數愈來愈少是一種趨勢,而崁頂鄉人口數增長不是因為出生率比較高,而是因為就學及相關福利措施影響,例如,該鄉鼓勵鄉民在地工作,提供各項優惠,鄉民遷出的意願低,加上南榮國中的升學率高,鄰近鄉鎮的家長為了讓子弟到南榮國中就讀,因此將戶籍遷到崁頂鄉,人口數才會維持上升。

東港鎮長王憲昭認為,東港鎮能夠維持人口數正成長,與就業機會和就學有很大關係,吸引鄰近鄉鎮人數遷入,但是出生率並沒有增加,未來還有努力空間。

彰濱火力發電廠重提環評 縣府反對

  • 2008-11-04 【中廣新聞╱李河錫】

    台電計畫在彰濱工業區興建火力發電廠,前兩年遭到地方民眾抗議後暫停計畫,台電近日重提環評案,引發民眾與酪農產業界不安﹔縣府宣示,不贊成興建火力發電廠。

    在彰濱工業區興建火力發電廠,一直是台電為協助地方工商產業經濟發展,尋求穩定電力供應首要計畫,歷經多年努力,因一再遭逢維護鹿港古蹟區、酪農產業發展與民眾健康各界抗議後而暫停,然而台電公司近期又向環保署重提環評案,引發地方民眾不安,賴岸璋與賴清美議員在議會質詢時,替民眾請命,並表達堅決反對立場,否則將不惜走上街頭抗議。

    縣長卓伯源在答詢時則強調,早已向中央表達反對彰濱火力發電廠興建案,態度清楚也沒改變,並一再要求台電公司尋求以風力、太陽能等綠色發電替代案,為了古蹟休閒與酪農產業發展,立場並不會鬆動。

    地方環保團體也指出,中部沿海地區已經有台中火力發電廠,機組又有擴建計劃,不論是以節能減碳或是維護空氣品質,都不應該又興建彰濱火力發電廠,要求縣府應該要堅持應有反對的立場。

南投車埕 蘊涵木業鐵道電力人文風采

  • 2008-11-03 【中央社】

     車埕位於南投水里鄉明潭水庫壩堤下的一個山谷型小村庄,是鐵路集集支線最後一站,也曾是盛極一時的林木轉運站;如今風華過盡、反璞歸真,正以蘊涵木業、鐵道、電力等多元人文風采,重新站上觀光舞台,吸引遊客目光。

     「車埕」其實就是台語「車場」之意,日治時期,這裡曾經是運載埔里甘蔗的輕便車運轉站,曾為日月潭發電建壩物料的入口,也是丹大林場珍貴紅檜加工輸出的大本營,當時停放著無數的台車,而有了「車場」的稱呼,之後被稱為「車埕」。

     鐵路集集支線的正式誕生,雖說是日本人為興建大觀電廠而闢劃,將舊有的運蔗輕便鐵道拓建而來,不過,真正讓這條鐵道營運登上繁華顛峰的,是木材。

     台灣光復初期,伐木業風起雲湧,民國四十七年木業界名人孫海,在車埕設立振昌興木材總廠,炒熱車埕商機,全盛時小村庄居民多達兩千餘人,其中半數以上是木材廠的員工,一時之間,萬商雲集、車水馬龍,宛若不夜城。

     民國七十四年以降,隨著林木政策改變,木業風光不再,廠房人去樓空,小村庄也只剩下幾十戶人家,風華褪去,留下閒置的老舊木業廠房和古樸的日式民宅。

     一直到八十八年九二一大地震前後,鐵路集集支線逐步轉型為觀光旅遊動線,在社區居民及政府的努力營造之下,車埕小村庄才隨之又活絡起來。

     位於車埕火車站周邊的振昌興木業,雖然已走入歷史的時光隧道,不過,殘留的產業遺址、遺跡,包括老舊鋸木廠房、貯木池、天車等等,卻見證著過往台灣木業的發展史,讓到訪遊客產生悠悠之思古情懷。

     九二一震災後,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擴大將車埕地區納入國家風景區範疇,加速推動觀光建設與發展,特別保存木業產業遺址並重塑營造成「車埕木業館」,讓車埕扮演教育、保育林木及木藝傳承的角色,同時成為大日月潭區的觀光旅遊中繼站,及別具特色的懷舊觀光聚落。

     為達車埕木業館的永續經營,風管處採委外經營方式,引進民間資源投入經營管理,由在地的車埕休閒農業區發展協會成員組成車埕休閒事業公司取得經營權。木業館經過三個月的試營運階段,二日正式開幕與遊客見面。

     歷經鐵道發跡、水力發電、木業全盛,車埕的起落與其產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昔日木業重鎮的喧囂繁華雖已不再,唯如今的車埕,換得一身新風貌,正以融合木業、鐵道及電力等多元文化的山區小城之姿,迎向遊客的目光,未來車埕、日月潭間的纜車若建成,車埕的觀光舞台勢必更加寬廣。

桃園新屋稻米博物館 體驗農村生活經驗及辛苦

  • 2008-10-30 【中廣新聞╱MING-CHAO LI】

    為了讓時下年輕人或者小朋友能夠瞭解先民來台時,辛苦開墾農田,種植農作物及如何保存稻穀,桃園縣內成立首座稻米博物館,尤其日前石油危機所帶來的糧食危機,更希望大家要記取經驗及教訓,珍惜每粒米都得來不易,不要輕易浪費。

    桃園縣內稻米博物館座落在桃園新屋鄉,是由桃園縣政府、客家委員會、新屋鄉公所及新屋鄉農會共同合作完成。

    稻米博物館的這些建築,根據桃園縣新屋鄉農會表示,桃園縣新屋鄉曾經是台灣北部地區重要的稻米產地,尤其在日據時代,為了能夠就近儲存糧食,避免糧食腐壞,於是在當地興建的稻穀倉庫及稻穀加工廠。新屋鄉農會會務股鄭金霸表示,這些當時興建的建築物都是以磚牆建造,牆壁以黃土泥漿混合穀殼或以水泥砂漿粉刷,並標上規尺方便檢測稻穀存量。

    另外,最具有價值性及可看性,就是木架構的梁柱以榫接懸吊來構築,黃金霸說,「尤其是木架構的梁柱以榫接懸吊構築,更具可看性」。

    這些稻穀倉庫及稻穀加工廠也以不同的吉祥物造型來祈求平安,同時結構更是精心計算,所以歷經地震等狀況還是依然完好,顯見當時先人的智慧,新屋鄉農會會務股鄭金霸說「這些建築屋頂是以日本瓦建造並有各種不同的吉祥物造型,如麒麟、獅子等,更代表祖先當時的智慧結晶」。

    為了保存這些稻穀倉庫及稻穀加工廠,客委會於九十三年邀集相關單位研議修復保存再利用,並於九十五年十一月完成歷史建築群外觀修復工程,民國九十六年客委會、桃園縣政府以舊穀倉展示空間利用計劃工程,決定在內部修建稻米博物館,才讓稻米博物館催生完成。

    桃園縣長朱立倫也希望藉由稻米博物館的完成,可以讓先民的歷史故事及如何開拓、建立家園等過程呈現在大家眼前,讓年輕的一代可以體驗農村生活的經驗及辛苦,了解每一顆稻米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種植而來,同時也可吸引觀光客前來參觀,非常有意義。

    稻米博物館內有埤圳水世界、百年碾米機館、米食天地館、范姜古厝館、兒童故事館等區位,其中碾米機房為三層樓的木建築結構,是台灣北部地區少見的大型木造碾米機械,而在米食天地館中,可以看到古早的廚房實景、耕牛及農事器具展示等,埤圳水世界中則陳列水利設施及鄉內埤塘地圖等,非常值得觀賞。

    稻米博物館開放時間,是週一至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目前開放的對象是以機關學校團體為主,不接受個別對象,同時採事先報名,想要參觀單位可以向桃園新屋鄉農會來接洽。

雲林山海一家親 旅遊資源大整合

  • 2008-10-30 中國時報 【許素惠╱雲林報導】

     幸福」有新定義!吃北港大餅、喝古坑咖啡,再擁有一個北港媽福袋,就能幸福美滿又平安。

     雲林縣政府推出「幸福新軸線品牌商圈」,強化北港、古坑兩商圈的結盟效益,以台七十八線為軸線,牽起山海休閒遊憩紅線,創造旅遊資源整合的幸福。

     幸福儀式昨日在北港朝天宮前啟動,媽祖駕前先鋒報馬仔引導古早味三輪車,載著北港大餅先生及古坑咖啡小姐抵達,在媽祖及商業司專門委員黃斌發、雲林縣長蘇治芬等見證下,許下幸福、浪漫的誓約。

     蘇治芬力邀遊客來雲林,透過幸福之路台七十八線到北港吃大餅拜媽祖、古坑喝咖啡賞夜景,追求忙碌生活中的平安幸福。

     黃斌發說,古坑咖啡和北港大餅「名聲透京城」,名聞全國,足為產業整合典範。

     即日起,只要到雲林古坑商圈或北港商圈配合店家消費,即可獲贈幸福福袋一組,附贈的祈福卡可寫下心願,懸掛在古坑商圈後再到北港朝天宮過香火,祈求媽祖庇佑、加持幸福。活動期間還享有各種優惠折扣。

     福袋數量有限,要幸福要快哦!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山林結合魯凱文化 屏東霧台豐富生態旅遊

擁有「雲霧山林」之稱的屏東縣霧台鄉,是全台灣唯一純魯凱族的鄉鎮,也是魯凱族人的大本營,因「雲霧山林」和魯凱文化而吸引遊客,但魯凱族人不為大批進山的遊客所迷惑,堅持保有祖靈的土地和山林,成功的與現代生態旅遊的潮流接軌。

這是魯凱族人的驕傲,當霧台鄉被納入茂林國家風景區後,魯凱族人面臨官式思考模式的壓力,部份官員認為應該用建設大型觀光區的方式來打造霧台的觀光,但魯凱族人堅持與祖靈土地、山林共生的傳統觀念,悍衛土地,不允許開發。

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尊重霧台鄉民下,將政策轉向生態旅遊,霧台被列入生態旅遊的示範區。

霧台,屬於大武山系,海拔八百到一千四百公尺,終年雲霧繚繞,因而有「雲霧山林」之稱,境內有大、小鬼湖,被魯凱族人視為禁地,也被列入大武山自然保護區,大、小鬼湖加上巴冷公主與蛇郎君的傳說,讓霧台鄉美麗的山林裡有著神秘、浪漫和豐富的魯凱文化。

近幾年,鄉內工藝師打造了岩板巷,一條以陶壺為牆,石板為地,引導遊客深入部落觀光的工藝大道,部落裡的頭目屋、工藝師工作室,讓喜歡原民文化的遊客流連驚豔。

鄉公所五、六年前,也在最高的阿禮村種植櫻花,每年春節,春遊霧台賞櫻,是南台灣的旅遊熱門景點。

去年,鄉民找出一些有傳說故事及傳統文化的地點,做為生態旅遊的景點,如報信山,九芎、瀑布等。

報信山是魯凱獵人狩獵回來後,通報族人獵了多少山豬的山頭,通報後,族人就要開始準備迎接獵人,獵回來的山豬,是全部落人共享,獵人一回部落,族人就要視山豬的頭數,為獵人在頭飾上插上百合花。

九芎是魯凱族的訂婚樹,早年貴族結婚,男方要砍下九芎的枝幹,送到女方家,以九芎能燒出大火,象徵女方能「旺」家族;在當地解說員的帶路下,遊客將可以看到魯凱族的訂婚樹。

霧台鄉幾乎大小瀑布都有傳說故事,霧台瀑布有淒美的愛情故事,大武村的耳朵瀑布有大耳朵巨人的故事,由於有故事,所以有禁忌,通常到了瀑布,都不能大聲說話,與大鬼湖的禁忌相同。

此外,佳暮村民組了一個愛鄉協會,劃設了一個生態園區,進行生態的復育,復育逐漸有成,已經看得到穿山甲蹤影,園區也已逐步開放。

不過,對於外來遊客大批前進山區,在部落間高談闊論,隨意進入民宅,霧台居民感到不受尊重,為了提高遊憩品質,屏東縣政府最近開始輔導霧台鄉規劃兩天一夜的生態旅遊,並且規劃接待家庭。

縣政府說,生態旅遊最大的目的,是希望由當地專業解說人員帶領,讓外地人領會自然與傳統魯凱文化之間的關係。

【2008/10/12 中央社】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已開發國貧富拉大 老美最嚴重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21日發表報告指出,已開發國家貧富差距日漸擴大,又以美國最為嚴重,這些國家的童工和低技術勞工變得更為貧窮。

OECD成員,尤其是歐洲國家,幾乎都是已開發國家。OECD持續觀察該組織30個會員國20年,做成這份報告,發現兒童和青少年中貧窮者的比率,比總人口貧窮人口比率高出25%,單親家庭的小孩更嚴重。

在OECD中,美國貧富不均問題,嚴重程度僅次於墨西哥、土耳其,美國貧富差距在2000年後急遽擴大。

法國的貧富差距過去20年則已縮小,因為貧窮勞工待遇獲得改善。

在美國,最有錢的前10%人口,平均年收入是9萬3000美元(約台幣300萬元),也是OECD中最高的。最窮的10%人口,平均年收入則為5800美元(約台幣19萬元),比OECD的平均低20%。

報告顯示,在美英、義大利等貧富不均的國家,社會流動最困難。

在英國和日本,貧富差距自2000年起縮小,但英國貧富差距仍比四分之三OECD會員國都大。

此報告是調查1985年至2005年各國貧富數據,雖未列入最近兩年數據,OECD表示,這些趨勢仍值得注意。

【2008/10/22 聯合報】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飛行小鎮」商圈 大雅辦特展

電影常出現的二次大戰德國機車,將在大雅軍品特展中亮相。
記者陳秋雲╱攝影

大雅鄉積極推展「飛行小鎮─清泉崗商圈」,凸顯清泉崗軍區的特色,鄉長吳顯森說,公所重整舊日軍事設施逐步開放觀光,有多家軍品店值得逛逛,明天另舉辦特展,重現軍品丰采。

吳顯森說,目前保存完整軍事文化地區越來越少,大雅清泉崗一帶的忠義村就有當年隧道、密道、防空洞,清泉崗還有不少軍品街。公所委託規劃「飛行小鎮」商圈,就是希望連結特色商店,營造軍事特色,吸引民眾到此吃喝玩樂。

明天上午10時起到下午6時,鄉公所在清泉崗社區運動場(防空堡週邊公園)舉辦軍事文物展,二次大戰德國重機車也在展出之列,在地居民提供早年收藏,另與全省各地軍品愛好者拿出珍藏,共同參與。

展品包括軍車、軍事裝備,包括槍械、軍服等,現場還有戰地攻防生存遊戲,展現清泉崗的空軍與陸軍文化,另有模擬打靶,免費入場。

【2008/09/2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