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回響》文化升格 多樣性永續發展

拜讀廿一日文建會邱坤良前主委的「縣市升格與文化升格」一文後獲益良多,文化局所有成員皆應虛心反省,但前主委對於文化經營與升格的指陳,與文化局目前所發展與規劃的方向顯然出現落差。

前主委文中以「文化意象模糊」來形容北縣整體空間概念不清及缺乏社群意識,又指出北縣最多只有「三重埔人」、「新莊人」、「嘉義人」的小區域概念,缺乏「台北縣」三個字的認同感。文化局秉持著「文化多樣性」概念思考文化永續與推廣發展的方向。過往的嘉義、雲林同鄉會到今日的外籍配偶,交織成不同色調、多重光譜的文化樣貌,北縣的文化意象當然不會是單一的、更不可能是牢固不變的。

邱前主委還以「台灣人意識」的形成來期許「台北縣人」透過族群與空間來建立認同。然而,自然空間的阻隔讓北縣的空間保有了文化區域化與多樣性的先天優勢,卻成為外界誤會北縣「文化意象模糊」的主要原罪。為了建立一個以單一人種為主體意識的文化觀,眾多區域與國家都付出無可補救的族群撕裂代價,追根究柢還是因為追求單一的認同將會貶抑其他不同的文化表現,甚至排除弱勢文化。文化局近年來的核心思考與政策執行即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共同呈現的、區域與區域並列的、多樣文化表現的可能性。我們期望能以「保有文化多樣性」與「永續文化經營」的概念深耕大台北,這種軟文化的經營理念完全不同於前人大興土木建館等同建立文化的概念,然而,此模式卻需要相對的時間與足夠的資源才能夠達成。

北縣確實擁有為數眾多之文學家、藝術家、表演工作團體,倘若北縣地方資源分配是充足的、文化基礎建設是公平的,他們又何須往台灣的資源核心尋求補助。台北市文化局年度預算除以人口數,平均每人享有五○九.一二元;台北縣每人就只分配到一九○.七七元,遠遠落後其他縣市。台中市每個市民可以享有二六八.○一元,北縣文化資源的短缺怎麼會是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呢?行政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公成為文化發展的結構性障礙,這結構性的因素也就阻礙了百花齊放的北縣被看見。

北縣特殊的地理、經濟、文化特徵持續吸引大量人口遷移至這塊土地,這種人與空間的交織和匯集呈現一個難以被形容、論述出的北縣人。這種來自各地不同的移民所帶來之多樣的、俗民的、底層的、技藝的、甚至貧窮的文化,揉織成的眾生喧譁與多樣文化場域就是「台北縣」的文化特徵。可惜長期以來行政資源缺乏的結構性因素無法克服,反讓大眾誤會與不見北縣文化多樣風貌。

【2008/11/25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