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營造福田 垃圾地變生態公園

自由時報20080912
福田社區生態公園內,皇蛾正在羽化。(記者吳為恭攝)
彰化市福田社區生態公園,成了昆蟲新樂園。(記者吳為恭攝)

〔記者吳為恭╱彰化報導〕彰化市福田社區一山坳處,原本堆滿偷倒的垃圾,地主捐地後,經過社區居民1年多的全力打造,廣植蜜源植物、造生態池,闢為生態公園,近來,蝴蝶、蜻蜓湧入紛飛,連少見的皇蛾,也在該處羽化,彷彿世外桃園。

地主慨捐3甲山坳地

山坳處地主是吳金朝及他的2個兒子吳錦桐、吳錦俊,他們看到社區幹部致力於社區營造,毅然捐出約3甲地的山坳地,身兼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里長張慶富召集社區居民,從去年開始整理,把廢棄土及堆積如山的垃圾清掉,接著闢建生態池,種植馬纓丹等蜜源植物,還闢出香草植物區,並保留一大片的竹林美景,目前還在持續整理中。

昆蟲飛舞 復育成效佳

張慶富表示,他們將該處命名為生態公園,希望讓居民多一個休憩的好去處,並沒有刻意去復育蝴蝶,但是最近發現,每到傍晚,蝴蝶成群翩飛,還有成群的蜻蜓點水,意外讓該處成為蝴蝶新樂園,晚上也可看到螢火蟲「點燈照路」,讓他們喜出望外。

該社區總幹事蘇裕雄指出,垃圾地變生態公園的夢想越來越近,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較少見到的台灣最大型蛾類皇蛾,也在該處現身,還可看到皇蛾羽化的過程,只要流連該處,常會驚喜連連。

社區營造 處處驚豔

張慶富強調,該處蝴蝶、螢火蟲、蜻蜓越來越多,將再種植更多的蜜源植物,期待成為昆蟲新樂園。

該社區位於彰化市與芬園鄉交界的山區,除了生態公園,也完成賞花樹平台,5月看油桐花,平時欣賞茂密參天的古老樟樹群,社區巷弄的牆面也作畫完成,展現社區營造的成果。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公害的M型社會

  • 2008-10-11 中國時報 【林照真】

     發生在近三十年前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曾是震驚台灣社會的重大新聞。在受害者臉上、頸部、身體各處,皮膚會開始變黑,還會長出又痛又癢的痘痘,不但外形醜陋嚇人,如果擠破還會聞到惡臭的油味。此案經追查後發現中毒者所食用的米糠油,已經遭到多氯聯苯的汙染。已摻入食用油中的多氯聯苯,在炒菜受熱後會產生類似戴奧辛的多氯夫喃,當時保守估計全台約有二千餘人受害,案例大多來自台中、彰化等地。

     紀錄片導演蔡崇隆最近完成《油症-與油共存》紀錄片,片中談的正是一九七九年發生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蔡崇隆在中部各地尋找受害案例,追蹤他們受害的情形。他發現一所免費收容盲童的「惠明學校」,不少受害者都是尚且年幼的盲童。官方統計當年惠明學校共有一百多名師生集體中毒,嚴重受害的是七十四人。他們的身體健康大大受損,後來有六人因不同的癌症原因過世,並有一人因臉上遺留的氯痤瘡疤過於恐怖,從事按摩業時遭客人排斥而自殺。

     蔡崇隆調查這些受難者發現,安定性極強的多氯聯苯會在脂肪細胞中累積,十年後抽檢受害者體內的多氯聯苯含量,比正常值還要高出三十倍。更嚴重的是,在公衛知識不足的情形下,一些受害者依然懷孕、生子,多氯聯苯的噩夢竟隨之延續到第二代、第三代。受害者生出全身黑色素沈澱的嬰兒,更發生嬰兒體重過輕、黃疸、眼球突出、免疫功能下降,甚至是流產、畸胎、嬰兒中毒等後果。

     事後追蹤多氯聯苯的受害案例,發現受害者多是居住在鄉村的一般民眾,甚至是盲人等弱勢族群,這些受害者因為貧窮,才會去買便宜的米糠油來吃,他們的健康才會受到威脅。此一事件令人發現窮困與公害悲劇的不可分割性,也證實公害事件中存在的M型社會。貧窮民眾因為金錢匱乏,不但第一代生存面臨威脅,其不幸又完全遺傳給下一代,M型社會的落差更加顯著。

     這類事件絕對不是偶發,二十多年前台灣曾經發生血友病患者因不當輸血,而感染愛滋病的案例。罹患血友病已經是極大的不幸,不料須經常輸血的血友病患者因注射未加熱的血液製劑,感染了愛滋病。後來發現當時販賣血液製劑的西方藥廠已經研發獲知,血液製劑須加熱才能殺死愛滋病毒,藥廠為了避免損失,竟把未加熱的血液製劑行銷到較弱勢的國家,才會在台灣造成近百名受害案例。此一案例再次看到公害悲劇與弱勢者相連的邏輯,而跨國的M型社會,更加深弱勢者的悲劇性。

     而最近發生的三聚氰胺所引發的毒奶粉風暴也尚未完全落幕。毒奶粉事件是因大陸嬰兒吃了含有過量三聚氰胺的奶粉,發生結石、甚至是死亡案例而爆發。然有錢人家不會買中國生產的奶粉,受害者大多是鄉下貧苦家庭,毒奶粉事件又再一次證明公害悲劇中日益明顯的M型社會。底層民眾因貧窮,生存受到威脅遠比富人來得大,M型社會讓窮人更難翻身,弱勢者的處境愈來愈不利。

     從接二連三公害事件可知,弱勢者往往是受害一方,若想扭轉弱者劣勢,自須有相當社會救濟制度,才能彌補因階級與財富分配不均所帶來的落差。但這類制度總是缺乏貫徹,被遺忘的受害者求助無門,最後只好設法自救。以多氯聯苯案例來看,中毒受害者長年生活在無知與驚恐中,卻在中毒事件發生二十四年後,才在民國九十二年成立「多氯聯苯受害者聯誼會」,要求國家社會不要忘了他們,並提供他們急需的醫療照顧。

     我們的社會並非完全冷漠,卻總是健忘。眼前若能健全社會救濟制度,至少可以消除M型社會的若干不公平,並減少社會暗角哭泣的聲音。(作者為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系助理教授)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島嶼邊緣》關注地方 讓部落存在地圖上

我是花蓮縣玉里鎮源城國小訓導組老師,身兼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及巡守隊工作人員。最近幾年讀到不少聯合報對於敝社區、學校以及學生的報導,社區的居民總是一份感謝,卻無法表達。

過去從桃園逃到淡水,再從淡水逃到玉里,不過就是為了一份清淨,因為過去在媒體上見到的總是紛紛擾擾、生殺互鬥,而在這裡聯合報總是給人家一份清新的感覺,因為可以看到更多有關於地方的新聞。借一句廣告詞「新聞若好,人生是彩色的;新聞若是差、人生就是黑白的…」,理所當然的可以套用在這裡的生活。我在這裡第一年所接觸的聯合報總是寫著地方人物的特色、產物、景觀等的新聞,讓人家感到花蓮每個角落依舊存在。

我知道,只有做事不求回報,因為我的家人如此,我們社區的居民也是如此;我也知道,只有和村子、部落以及學校一起打拚,村子、部落以及學校才能繼續存在。在敝校校長陳素貂的鼓勵下,我參與了社區發展協會的組織及活動,或許做的不好、或沒有掌握方向、或許…,但是再小的活動都能受到聯合報的青睞,讓「源城」這兩個字能夠出現在報紙上。因為過去從來沒有這樣過,所以村子裡面總是拿著那一份報紙高高興興的舉杯慶賀所有的活動、討論著那些活動過程中自己在做些什麼、甚至將自己的報載表框期許留給子孫閱讀。

對於這個快要消失的村落而言,村子、部落以及學校能夠出現在報紙上代表了幾件事:「我們依舊存在地圖上」、「我們沒有消失在政府的文件裡面」。所以即使花再多時間,我們源城所有的夥伴也願意為了孩子、村子、部落繼續努力。我們並不是為了什麼,而是為了證明我們依舊存在。雖然源城是個衰老的、失業多於就業、人口逐漸消失的村子,但是我們談到聯合報所記載村子的這一切,我們永遠引以為榮。

在世界經濟蕭條的同時,聯合報仍能保留地方版,想必也耗資不少,然亦因聯合報的付出,我們這個小小社區、部落、學校才得以繼續的讓花蓮、甚至全國所有讀者看到我們努力所踩下的那個小小足跡,因為我們依舊努力的存在!

最後僅能以最簡單的幾個字,表達我們所有的一切對於聯合報的用心。這兩個簡單的字詞就是「謝謝」!

【2008/10/14 聯合報】

疼惜在地人,尊重在地觀點

股市慘跌,政壇和財經界都沒什麼好消息,目前在台灣還能令人感覺振奮的,大約就是「海角七號」現象了。不但電影票房說不定真可能向「海角七億」邁進,就連相關人物、相關產業都暴紅。三天的國慶連假,和影片有關的各個景點湧進大批人潮。除了影迷已知的幾個拍片現場之外,電影中其他的畫面場景,影迷也像尋寶一般,想要解開更多謎底。

馬如龍演活了恆春「代表」,戲中主張演唱會要有恆春當地樂團表演,強烈的在地觀點讓人印象深刻。電影版啟發了「現實版」,明年在恆春舉辦的海洋音樂季,也要邀請恆春當地樂團表演。所以囉,海洋音樂季年年在恆春舉辦,果真沒有邀請在地樂團表演,電影裡的情節並非虛構,就是現實的反映。

片中「阿嘉」到台北闖天下,失意後回到家鄉,也是在家鄉才感受到鄉人給予的溫暖。城鄉發展失衡,讓劇中的「代表」感嘆家鄉為何留不住年輕人。難得有一些建設到了鄉下,但得到好處的往往不是在地人。經濟活動如此,文化活動竟也如此。難怪片中人感嘆,外地人利用恆春美麗的海景,卻只留下了垃圾!

由一群小人物交織出來的故事,投射的就是在地觀點。現在電影紅到不行,幾個拍片的鄉鎮成了觀光景點,到處都是影迷。外地人如此風靡,當地人與有榮焉。不過,且慢,聽說很多當地人不明白電影為什麼這麼紅,因為屏東沒有首輪電影院,很多屏東人沒機會進電影院觀賞此片。後來還是縣政府「應民眾要求」,情商電影公司在當地中正藝術館加映幾場,果然造成轟動。

「海角七號」紅的程度固然出人意外,但如果真的從在地觀點著想,一部強調在地風情、動員大批地方臨時演員的電影,沒有想到在當地首映,實在可惜。雲門舞集新作「花語」,選擇在林懷民家鄉的嘉義首演,便是當地盛事。台灣的文化、藝術活動,如果慢慢建立起自信心,相信和在地的連結會更緊密。

全球化的浪潮下,在地的觀點、在地的文化尤其需要尊重和疼惜。台灣的各個角落充滿驚人的生命力,在地觀點和在地的生命力不應是口號,「海角七號」就是一個縮影,也應該是實踐的開始。

【2008/10/13 聯合晚報】

單車環島夯 談花東大未來

今年初興建蘇花高速公路的環境影響評估案,被環保署退回。然而新政府上台之後,並未提出更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思考,只提出了「替代道路」的方案。花東的未來,只能期待一條道路嗎?

但是,即使蘇花高或蘇花替通過了,動工了,工程進度也順利,這條路仍然必須等待十年才能通車。難道花東只能這樣被動的等待,等待一個十年後的機會?漫長十年,又或將出現多少新興地區,也許會擠掉花東的地位?

快速變化的國際競爭、地方發展,刻不容緩。只要以施政創意,巧妙的運用現有資源,花東繁榮很快可以超越現有的想像。

如果在三年前有人告訴花東朋友說,將來台灣單車旅行會是慢遊台灣的新商機,而花東將有可能成為最適合單車旅行的目的地,一定被當成痴人說夢。事實證明只不過因為一部敘述單車環島的電影《練習曲》及一些名人的帶頭,單車旅行已經快速的成為時下台灣最夯的戶外慢遊活動。「單車熱」的現象其實代表著台灣社會整體觀念的演進。當台灣中央與地方政府及民間旅行社,還努力於接待包裝「第一階段:走馬看花」的陸客的之時,台灣社會的觀念早已走向了「深度旅遊」、「無期無為」、「自由自在」的慢遊社會。單車旅遊不但是國人全民運動的最新題材,更可用以吸引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歐、美等熱愛自行車旅行的先進族群,開發更具競爭力的旅遊商機。

不必期待一條十年之後才能通車的道路,花東當下就可以努力把握這次慢遊的商機,從花蓮到台東沿路的民宿、農場、觀光飯店以及所有花東居民,都將是這波商機的直接間接受惠者。商機在望,如果只是一廂情願的期待,沒有先期的規劃與必要的觀念準備,終究枉然。筆者希望對民間及政府提出幾點中肯建言。

對民間來說:

•請傾聽顧客聲音,認識自己以及產品。

慢遊的客人層次非常的寬,上至政商名流、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男女老幼,從五星級到二星級均有客源,無論客群的屬性與要求如何,只有用心與專注傾聽,同時善於調整產品包裝行銷的業者,才可能一舉功成。

•走出自己特有的風格與特色。

不論如何,具體地把在地文化做深入包裝,或將自己具有的文化美學特質表現出來,才能打動人心。表面的抄襲是無法感動顧客的。

對政府而言:

•對蘇花高或蘇花高替代道路的興建與否,請尊重真正的專業評估,而不是以政治來決定、操弄或影響評估。

柴契爾夫人說過:「一個負責任的領袖永遠要有勇氣去做正確但未必受群眾一時歡迎的決定。」值此世界正面臨能源耗盡卻無替代方案關鍵時刻,台灣是不是還要選擇最耗費能源,同時製造最多碳汙染的公路建設?「人定勝天」的工程萬能論是不是將為原已破碎的地質條件,帶來無可回復的生態改變?這些專業問題,請讓專業來回答。

•先給花蓮朋友一個快速、安全且經濟的回家交通工具。

在決定是否興建蘇花高前,請先有效的運用傾斜列車,實施「東部幹線高鐵化」。台灣西部的交通運輸,因為高鐵營運出現了極大的變化。一旦體驗過高鐵的便捷,便捨棄客運、火車及飛機,改搭高鐵。這不啻是最好的借鏡。讓「東部幹線高鐵化」,當下便可以同時解決當地居民及觀光客的交通困擾。

台鐵積極引進的傾斜列車,可以大幅提升鐵路運輸的速度,傾斜列車應該用在刀口上,全力投入東部幹線,而且以減少小站停靠,加開直達列車的方式營運,加速花東與西部地區的交流運輸。

如果將東部幹線高鐵化,每半小時至四十分鐘,不管乘客多寡,均發出直達花蓮的傾斜列車。其餘小站間聯繫,仿照西部的區間通勤電車,以類似捷運的方式,在快車到達的十至十五分鐘間,立即串連區間通勤電車。這樣一來,花東居民需要的快速、安全,以及大城與鄉間的區域內聯繫,便可一次到位。

對觀光客來說,如果能做到高鐵、台鐵一票到底,如此一來,全台各地的觀光客可以利用環狀聯繫的鐵路運輸,更便利與快速地從台灣各角落到達花東地區。

•將花蓮、台東火車站,改造為交通轉運中心。

觀光客到花東之後必須有代步工具,無分國內或是國際旅客,方便其到達各個特色地區或景點,才能真正為花東居民帶來商機。

花蓮、台東的火車站,應該成立大型的多用途交通轉運中心,劃分樓層或區域,提供以下四種功能:

首先,作為花東居民的接駁停車場。當花東居民要北上或到其他外地,可自行開車到火車站,將車子停在站內停車場,然後去搭火車。幾天後辦完事,同樣坐火車回來,到停車場開車回家,方便而輕鬆。

其次,作為租車服務的租車中心。將花東火車站仿造一般國際機場運作,讓旅客不必出站,便能租車,提供旅客的便捷服務。租車業者同時必須提供不同車種,包括小客車、機車、自行車的租賃服務,而且能夠做到異地還車的服務。為了提供良性競爭,應該引進至少一家國際知名連鎖品牌,讓外國遊客有熟悉的品牌可以放心使用,也藉此提升本地業者的經營與服務水平。

第三,作為各種觀光景點旅遊的發車中心及各旅館、民宿的接駁中心。所有前往花東觀光景點的定點觀光,都可以從這裡出發,旅客下了火車,不必再找接駁車。服務內容從當天一日遊的短期行程到整週的套裝行程,可以在這裡載客出發。另外,各酒店也可以在這裡接送客人,充分發揮接駁功能。

第四,設立「渡輪式火車」搭載汽車的接駁月台。歐洲旅遊的大型渡輪或是阿爾卑斯山的火車,都設有汽車接駁月台,讓旅客將自己的車,從接駁月台自行開上火車和渡輪,到異地展開行程。台鐵可以研發出載運小客車的列車平台,同時載客與載車,並選擇在花蓮及台北,設立接駁月台。

這個作法非常先進,也沒有絕對的急迫性,只是讓想自己開車在花東旅遊,又不想太累的人,多一項便利選擇。民眾到花東旅遊次數,當然也會增加,也為台鐵開闢另一項嶄新的服務,同時也提供花東本地居民想開車又不願路過蘇花公路或雪霸、怕塞車的朋友另一個選擇,以貼心服務增加營運競爭力。

【2008/10/08 聯合報】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世界最長 義建西西里大橋

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從政最大夢想之一是建造麥西納大橋,最近他野心勃勃地宣稱:夢想即將成真。

這個大橋將橫跨麥西納海峽,聯結義大利本島及西西里島,一旦大橋完工,車輛將可直接由義大利開到西西里,不必再排隊等待渡船或飛機,貝魯斯柯尼認為,如此一來,將可提高旅義觀光客數量。這將是全球最長的海上聯結物,橋上將有6線車道及兩條火車通道。

擁有這個夢想的其實不祇貝魯斯柯尼一人,早在羅馬時代,當時的執政者便有建立浮橋聯結二地的計畫,19世紀軍政統治者嘉里巴迪也表示要建造麥西納大橋,即由無數浮筏連接的浮動橋樑,以標示義大利的統一。1969年,首張大橋草圖具體出現。

但建造大橋的計畫爭議也不小。計畫推出已久,始終沒有動靜,一直等到2001年,貝魯斯柯尼出任總理後,表示大橋將於2012年完工,但尚未推動他已下台,隨後擔任總理的普魯迪認為,此案無關緊要又勞民傷財。這次貝魯斯柯尼捲土重來,回任總理,宣告大橋將在2018年完工。

不過,大多數義大利人不相信貝魯斯柯尼的夢想,一般認為,這只是政客畫餅充飢,畢竟這個計畫已提了卅多年,這卅多年毫無進度可言。

幾年前,貝魯斯柯尼提出的麥西納大橋案預估需要50億歐元經費,現在已提高至60億歐元,但已有專家表示,屆時經費兩倍都不夠,反對這個案子的人都認為,一旦大橋開工,最大受益者一定是黑手黨幫派及掛鉤的企業官僚。

但一些反對理由以前沒有人想到,像海洋生態學家納特勒便強烈表示該案破壞生態環境,他擔心,一旦大橋建好,麥西納海峽的生態環境將破壞殆盡。「幾百萬種海底生物每天都得經過這條海峽,」納特勒指出,「這座大橋將是葬送它們的墳墓。」生態學家並舉例說,光是大橋的陰影便可破壞無數海洋生物的生存。支持建橋的人則表示這種說法過於片面,支持保護生態環境的團體則稱,僅僅為了可能性都不該建大橋,何況建這座大橋沒有任何急迫性。

此外,也有一說指出,麥西納大橋一旦建成,將威脅每年兩季幾百萬隻候鳥的生存。

熱中此計畫的人相信貝魯斯柯尼的夢想,麥西納大橋不但可聯結義大利本土和西西里島,2、30年後並可延長至突尼西亞,此橋將可聯結歐洲與非洲,為世界帶來和平繁榮。

【2008/09/25 聯合報】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基隆八斗子社區 留不住年輕人,沒有青春的故鄉

2008-09-03 【文╱彭杏珠《遠見》】

    白天的八斗子,充滿老人的身影。

     炙熱難耐的8月,山海觀台福基督教會傳道潘惠貞同往常騎著摩托車,到基隆八斗里訪視,一位老伯在港邊閒晃,她停車指著地上一堆曝曬物:「阿伯,這曬的是什麼?」老伯抬起頭,「這是飛魚卵的渣啦,當肥料用的。」這一聊,半個鐘頭飛逝,她不忍掃興,但有要事在身,只能說:我得走了。老伯臉上閃過一抹失望,「我陪你走一段路好了」。

     「在社區,我經常看到這種孤獨的身影,很多老人都很寂寞,只要你願意,他可以跟你聊上大半天,」潘惠貞說。

     隔天一早,潘惠貞來到山下的舊八斗子社區。「砂子社區」大型招牌就豎立在路口,拐個彎,印入眼簾的是幾棟座落在公墓山腳下的房舍。亮眼的招牌與老舊公寓形成強烈對比。

     幾位阿公、阿嬤聚在門口,閒話家常。不久,一位阿公拿著報紙、早點走了過來,望著阿嬤:「妳還沒有死哦」!阿嬤回嘴:「你吃早餐,怎麼還沒有死去啊。」潘惠貞已漸漸習慣,這種充滿老人的畫面與黑色幽默的問候語。

    聚落凋零 老人可能比魚還多

     老人並不是八斗子的專利,它其實是台灣漁村、甚至農村的縮影。 基隆八斗子社區曾是台灣漁業重鎮之一,八斗子漁港還是一級漁港。民國50年代,蓬勃的漁業吸引來自澎湖、花東的漢人、原住民,還有火力發電廠、砂子煤礦區。當煤礦坑被挖掘殆盡、火力發電廠於1982年停廠後,「工作機會愈來愈少,好像所有人都一哄而散,」老家在八斗子的東華大學研究助理方雅芬說。

     近來,不只勞動人口外移,連八斗子的靈魂--漁村人口也逐漸流失。魚貨量大幅萎縮、工作辛勞、經營風險高,年輕人不願從事漁業,被迫離開家園,「舊八斗子社區的老人占二成四,漸漸失去生氣,」基隆市市長張通融說。

     沒落的社區,衍生的豈止是老人問題,更因為就業短缺導致經濟不穩、父母離異、棄養小孩的案例有增無減。

    家庭失能 弱勢兒面臨多重困境

     其實放大看,八斗子也是基隆港逐漸沒落後,整個基隆市的縮影。基隆市政府今年1至6月輔導的237位弱勢兒少中,以單親家庭經濟問題案例居多。

     三年前在基隆設據點的台灣世界展望會,所輔導的1000個案例中,單親家庭比例達33%、失業沒有收入的家庭為23%、隔代教養11%,「三者環環相扣,不少個案同時具有多重身分,」北區辦事處主任蘇麗華說。

     世界展望會在暖暖區的一個案例,夫妻離異後,爸爸丟下兩個孩子給阿嬤帶。由於大兒子收入不多,撫養妻女都成問題,長媳只能幫忙看顧,經濟重擔就落在阿嬤身上,阿嬤只能靠資源回收養活兩個孫子。無奈長子、長媳以及落跑的小兒子都被列為工作人口,阿嬤根本無法申請低收入戶補助,蘇麗華說:「這些在福利體系邊緣的家庭,很需要幫助,卻無法符合救助標準。」

     八斗子還有許多需要被關懷的家庭。往社會的角落走,才能發現問題的真相。

     現在雖已搬離八斗子,方雅芬仍心繫故鄉,除了幫砂子社區發展協會出版「砂子社區自然與人文解說」手冊,也經常回老家從事田野調查。今年元月因進行夜間生態調查,來到八斗子山的小路盡頭,卻看到滿地強力膠,她為之一震,既害怕又難過。

     方雅芬念國中時,常耳聞有孩子吸毒,直到弟弟的同學,20多歲因吸毒過量身亡時,她才感受到問題的切身性,今年又目睹滿地強力膠。她想問:八斗子到底怎麼了?

     住在基隆20年的台灣藝術大學副教授黃惟饒直指問題核心就是經濟。台灣人愛面子,失業、財務出現困境,鬱悶失意,有人因此染上毒癮、犯罪入獄,小孩只能靠隔代教養、甚至導致中輟。

     當地一所小學輔導主任就透露,學校裡隔代教養學生很多。例如有一個學生,因為父母吸毒入獄,家裡只剩行動不便的老阿嬤,他每天都帶著一個鍋子、一包衣服上學,鍋子是要盛營養午餐的剩菜回家吃,衣服是弟弟妹妹換下來,要拿給老師洗的。

    青年發起 灌注社區中堅力量

     看到八斗子逐漸凋零,許真豪、張淵翔這群20多歲的當地年輕人,在2004年成立八斗仔漁鄉工作室,出錢出力發行《八斗漁鄉社區報》,記錄社區資源、創新產業、提供就業機會。這份社區報從A3的單色影印紙到彩色版,逐漸贏得在地人認同。

     張淵翔後來還選上長潭里里長,在他的帶領下,里民逐漸深入社區服務。每星期五幫老人量血壓,志工媽媽鍾麗美只要發現某位老人沒來,就會到老人家裡看看,以免有意外。

     從經濟角度而言,八斗子是個步入黃昏的社區,但從許真豪、張淵翔等人身上,卻看到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