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根留原鄉 深耕部落文化

 
【聯合報╱記者曾懿晴╱台北報導】

政大民族系博士生瓦旦在新竹尖石鄉後山推廣自然農法,強調生態保育及永續農業的觀念。 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新竹尖石鄉泰雅族部落的人口嚴重外移,近年卻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留在當地深耕,除保存原住民文化,還利用所學與現代接軌。例如泰雅族青年尤瑪就著手製作部落地圖,讓部落文化得以傳承。

「1910年夏天,日軍為全面控制山區而鎮壓泰雅族人,在桃園縣復興鄉及新竹縣尖石鄉交界上的李棟山上修築碉堡、部署大砲。」尤瑪表示,李棟山雖然已不具備戰略優勢,但山上卻留有當時泰雅抗日勇士以寡擊眾的輝煌戰史。

政大民族系博士生瓦旦則在部落推廣自然農法,他利用實務經驗及所學協助尖石鄉部落進行社區總體營造,並以自然農法取代化學農業,強調生態保育與永續農業。

21歲原住民青年尤瑪發現部落1910年泰雅抗日勇士以寡擊眾的輝煌戰史,著手製作部落地圖。 圖╱至善基金會提供
瓦旦說,他以當地牧草及漢方藥材做成酵素供雞食用,「自然農法形同無毒農業,噴灑酵素時就算不慎噴到嘴裡,都能當作飲料食用,避免化學農業產生的後遺症。」

「泰崗部落有約100戶人家,只有不到5戶人家有電腦。」泰崗部落原住民青年阿偉在3年前開始推動部落數位科技,1年前承接教育部的部落電腦教室開辦計畫,除縮短數位落差,也盼能數位典藏部落文化。

至善基金會表示,沉重的生活壓力導致部落青年人口外移,長期缺乏在地人才。至善為留住原鄉人才,舉辦「原夢青年計畫」,盼能募集1000位愛心民眾,以每月600元支持部落青年根留原鄉,彌補部落斷層。

原夢青年計畫遭受失業潮衝擊,至善表示,募款活動展開1周,全台僅不到10人響應。至善基金會公關周坤達表示,原鄉發展計畫雪上加霜,還有民眾致電抗議,本身都已在放無薪假,「為何要支持部落青年?」

至善呼籲,培養原鄉人才不易,卻能保存台灣原民文化,幫助部落扎根,盼民眾支持。關懷專線:02-23560118。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國土六大空間規畫 平衡城鄉發展

經建會今天召開「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會議,有鑑於城鄉發展落差持續擴大,南部有邊緣化現象,未來將以國土六大空間治理架構,來平衡城鄉發展。國土六大空間治理架構與目前熱烈討論的北、中、南三大都會區合併的大方向差不多,但增加了東部、中央山脈、離島特區三個空間規畫。

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表示,國土空間規劃可促進國土空間秩序有效安排,促進國土整體競爭力,經建會這次提出的是到2030年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作為政府未來推動重大施政計畫、愛台12建設的空間依據。

經建會報告中提出,南北發展存有差距,北部極化發展日益顯著,南部恐有邊緣化現象,人口向都會集中,鄉村無續發展,造成城鄉落差擴大。區域發展不均衡,造成區域就業機會差異,東部受環境限制,產業發展長期較不受重視。

尤其是在營利事業銷售額、每年可支配所得、每戶平均儲蓄額以及15歲以上高等教育比率,都因為區域發展不均衡,造成顯著差異。例如每戶平均儲蓄額,北部區域是21萬7000元,中部和南部都只有15萬元;營利事業銷售額北部每人229 萬4800元,東部地區則僅33萬7000元。

為了平衡區域發展,未來確立國土六大空間治理分區架構,將國土劃分為「北台都會區域」、「中台都會區域」、「南台都會區域」、「東部特區」、「中央山脈特區」以及「離島特區」六大發展區分。國土三大都會區域內皆有國際海、空港,以及機能健全的國際門戶地區,例如經貿特區、自由貿易區等。

【2009/03/25 聯合晚報】

西港刈香 國家重要民俗

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西港刈香」被文建會指定為重要民俗,圖為燒王船的熱鬧景象。
圖╱本報資料照片

西港刈香繼雞籠中元祭,獲文建會指定為第二個國家重要民俗。擔任文建會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民俗學者林茂賢說,指定西港刈香為國家重要民俗,地方政府的積極作為、活動是否有爭議是評審考慮的因素。

同梯次角逐者,有的因環保因素(如鹽水蜂炮)、有的因人權理由(如台東炸寒單爺)引發評審議論。東港燒王船因為三年才舉行一次,之前未訪視。

西港刈香起源於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年)八份姑媽宮甲辰科的香科遶境,為台灣廟會庄頭性陣頭最多的廟會,香境涵蓋九十六村鄉,號稱是「台灣第一香」,在刈香史上別具意義。它的藝陣也最具特色,且與曾文溪開發及聚落發展有密切關係;是保有台灣最傳統請會儀式的廟會。這是文建會登錄西港刈香最主要的理由。

西港迄今仍保存相當傳統的科儀,如「開館」(陣頭開始練習前,先到廟裡做宗教儀式)。還有請媽祖、迎王爺、送王爺等祭儀,全都沿襲古制。

【記者黃宣翰╱台南縣報導】台南縣「西港刈香」被文建會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西港鄉玉勒慶安宮總幹事張秋東高興地說,「西港刈香」最大特色是民俗藝陣都是信徒子弟參與演練,充分展現鄉親的參與感,以及信徒對民間信仰的虔誠熱情。

西港鄉長余維祥表示,「西港刈香」有「台灣第一香路」,燒王船規模全台也是屬一屬二,有「南東港、北西港」之稱。

他說,「西港刈香」還有個傳統,就是不准電子琴花車及職業陣頭參與,藝陣全是慶安宮信徒子弟組成,最多曾有一百多個,近年也有七、八十個陣頭,且種類很多,如宋江陣、金獅陣、高蹺陣、牛犁歌、大花鼓、鬥牛陣。刈香期間,慶安宮轄境九十六村鄉全體總動員。

今年西港鄉刈香,廟方已製作王船供奉,五月七日前往南市鹿耳門天后宮恭請開基媽祖陪轎,八日至十日王爺轎遶境三天,十一日送王爺燒王船。

【2009/03/04 聯合報】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我見我思-說不出的地名

  • 2009-04-09 中��� 【晏山�】

     移民社�有�特色:各�地名的�呼、改易,��留下�治者心�、原住者意向、��者角度�自然生�的����,台�更因�力更迭�仍,所以地名的起源和�化,�能由小而大涵�整�台�史;惜乎�後一甲子以�,由於�治者以���中�、��意�形�、封建�理�加於斯土斯民,反倒�地名本有的延展力消失,�不但造成文化想像的�裂,��音的�承也一�流失,近日�於高捷巨蛋站的台��音,�知者衍生的荒�曲解,已作了�明的示�。

     不少台北市民(尤其是非艋�、大稻埕的市民)�於住家三�街以外的世界是一�三不知,�中原因就是少了文化�承和社���之故;然而,若�老一�的台北人,或者�身�社�聆�耆老�的言�,他��於地名的想像�迥�於官方�言。�句��,他�在�及住居地��不��是中山北路X段,而是道以X�通;他�不��大同�、中山�,而是具�叫名��、中�等���。而���的延�正是庶民文化「想像共同�」的表徵。

     �台�史稍有概念者,皆知日人安倍明�於一九三七年出版的《台�地名研究》一�,�台��土�俗、地名典故作了��的解�,�管安倍之��非��,留待��者也不少,但其用心�架�迄今�人出其右。�要�真研�,就知�文地名背後可能有�人原��味、可能是平埔族音�、或�政治表彰之�,最後是日人地名的移植(�山、美�、田中、竹田、松山、田尾、�山、吉野、��等)、�字日��音者(高雄、民雄、玉井、�西、花�等),�大多�地名都有�可考,�便不得。

     但�後的�治文化�不如是。��得十七、八年前,某一�民�籍台北市��在一�座��上,�到城中�何以改�中正�的��情�,�人��到「�以�知�傲」的清楚面貌。�知之�也�致��山�文特�比��金庸武�小�中的「�山��」,殊不知此�山是由日治�代�山町改易而�,�山町是��念首任台��督�山��,�西��山何涉!至於全台各地�是信�、和平、���名的原住民住居地,暗喻以�人的道德�示�加於原住民身上,所以,正名���能休止。

     要破除�地名的�知之境,就得�真探索地名之源,尊重���其�音,知�之後才可能�行批判�承。譬如,台南玉井(�噍吧�的日�近音)改易�美,�也掩�了一九一五年噍吧�武�反日行�的本�,理�改回原有的噍吧�之名。探索地名、自信��,有志者盍�乎�!

農村再生 打造無米樂博物館


記者吳政修╱攝影

行政院農委會昨天在台南縣白河鎮老人文康中心舉辦台南縣農村再生座談會,吸引不少關心農村發展的民眾擠爆會場;農委會農村建設局組長陳榮俊表示,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將成立農村規劃發展署,專責執行農村建設工作。

昨天除會場內約50人沒座位可坐,場外也有30多人站著;東山鄉民代表段敬祿說,「不是座談會,是站談會,站著的人如何發言」,南縣社區營造協會常務理事吳長庚頻致歉。

陳榮俊說,農委會將以4000個既有農漁村為範圍,進行活化再生,推動農村再生的好處是,改善現有農村社區生活品質,引導農村有秩序興建農舍,確保農地品質,保存農村文化、資源;農村再生推動的原則,依農村社區居民的需要,擬定社區發展計畫。

台南縣後壁鄉後村於民國96年試辦農村再生培根計畫,後村長黃正雄說明推動的經驗,去年將私人荒廢的土地,整理成「幸福花園」,提供村民聚會場所,每天晚上11時31分30秒,高鐵北上、南下列車在附近八掌溪橋上交會,村民看完會車就散會。

「未來農村再生計畫,後村希望打造無米樂動態農村博物館,並成立工藝坊製作手工黑糖,吃黑糖不必到日本沖繩島」,黃正雄勾勒村民共同的願景。

【2009/04/18 聯合報】

公聽會下鄉 農村再生向前走…

在馬總統表示應該讓社會對「農村再生條例」多作討論之後,農委會將舉辦十一場「公聽說明會」,筆者受邀參加十七日於台南縣白河鎮舉辦的第一場說明會,現場觀察若干心得與各界分享。

基本上,農委會願意多舉辦說明會,讓更多民眾了解法條的狀況,其用心值得鼓勵,但仍有若干技術上的問題可以努力,為台灣社會的民主討論模式再盡一分力。以下提出幾點建議:

一、由現場農民擠爆的狀況,顯示有許多農民關心此議題,政府應在立法前再多辦幾場。以台南縣為例,僅在偏北的白河鎮舉辦根本不夠;建議能每一鄉鎮舉辦最好,或至少在傳統劃分的六大區各辦一場,舉辦時也應注意借用規模夠大的場地。

二、不論名為公聽會、說明會或「公聽說明會」,應該釐清其屬性,尤其應注意的是,這是立法過程中的公聽活動,而不是已完成立法後的政策宣導會,目的應是蒐集更多可以讓法案更周全的批評與建議,據此細緻地設計會議進行程序。

三、正因為這是為周延立法而設,因此,農委會在說明法案時應該完整呈現法案重點,在當天的經驗中,最有爭議有關「土地活化」的第三章,不論在法案解說或案例說明中都幾乎完全沒有提及。台上民眾發言時指出第三章的嚴重性後,台下一片驚愕!

四、民眾發言既為重點,為了蒐集更多批評意見,應設計讓民眾的發言正反並陳。建議可以在發言登記時略分「加油」「提醒」「反對」等三類,各提供一定名額,同類的發言額滿即止,如此才能保證獲得提醒類、反對類的意見,否則容易被質疑事先動員支持者佔走發言機會,淪為一言堂!

農村再生條例牽涉到的,不應只是工程,莊嚴地看可說是一種「社會文化工程」,這社會工程正是台灣這一個「大社區」進行社區營造的一部分。今農委會要花費向後代借來的二千億元,自應慎重其事,何妨抱持這樣的觀點:這社區營造的工程不是等法令過關了才開始,而是現在就起步了,讓大家好好討論……

※延伸閱讀》
•農村再生 打造無米樂博物館

【2009/04/19 聯合報】

2009年4月14日 星期二

邱坤良》年節與連結 喜慶的過程

邱坤良

日前的年假,全台灣依照往例,「出外人」紛紛返鄉過年,探親、訪友、回娘家,等到結束假期,又是一陣騷動。來來往往之間,一波一波的人口大移動,交通動脈難免阻塞,甚至寸步難行。春節之後,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接踵而至,時序一到,仍然到處人擠人、鬧彩彩,顯現進入全球化與高科技社會的台灣,傳統習俗與節慶觀念並未消失,尤其資本主義商業體制針對節慶的促銷手法推陳出新,西洋情人節、聖誕節如此,傳統年節亦然,任何可以刺激消費的節令習俗,絕不放過。

傳統年節與現代假期之差別在於它的節慶感,民眾透過儀式行為,從日常生活中規畫出神聖空間,連結家庭、社群,以及外界環境,在年節進行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角色,例如準備年節視覺裝置與表演內容,製作祭品與食物,並與所屬社群共同營造節慶空間,縱使整個過程辛苦勞累,卻又充滿喜悅與期待。現代的年節雖屬年中行事,而且成為大眾媒體報導的重點,但進一步觀察,民眾生活中的年節早已形式重於內容。只注重「過」年「過」節的休閒,卻忽略了自己參與年節的過程。

元宵「動」極化

今日台灣社會的年節儀式與活動,普遍呈現簡單化與兩極化的現象。官方主導大型節慶活動,不斷以壯觀、花俏的內容,博取媒體青睞,營造知名度,但愈標榜全國性的活動,與當地民眾生活的連結愈少。以元宵節為例,它代表舊的一年真正結束,也象徵新一年的開始,其特色不只在最後的儀式性與藝術性呈現,民眾參與的過程更為迷人,也是最具文化意義的部分。台灣傳統鬧元宵五彩繽紛,活動主體就是當地民眾。然而,近廿年來,觀光局與各大都會,跳過地方傳統,競相舉行大型燈節、燈會,令人目不暇給,傳統的平溪放天燈、台東炸寒單、鹽水蜂炮也愈辦愈大。相形之下,許多深具地方傳統、規模較小的區域型花燈活動黯然失色,乏人問津。

現代燈節、燈會走向觀光化與高科技化,由專業人士策畫、執行,一般民眾無緣參與,只能在元宵當夜,讓自己單純成為觀光客,在旁遠觀,湊湊熱鬧。此時元宵佳節的節慶意義已大打折扣,與一般假期無大差異了。其實,節慶作為觀光產業,與保存地方傳統特色,開放民眾參與,不但不衝突,反而更具魅力。

記憶中在鄉下念國小的年代,不但喜歡過年過節,連日曆上印著國旗圖案的雙十節都期盼不已,製作燈籠、火把,以便參加夜晚的國慶提燈遊行,而家長也夾雜在隊伍之中,或在道路兩旁為子弟歡呼,「國定假日」也如同大拜拜。不像現在的國慶,只是放一天假的節日,很難感受節慶氣氛。

沒有「程」節慶

沒有「過程」的節慶,很像今年春節元宵假期,突然從天上掉下來的「消費券」。這幾張「券」對現實生活困頓的人,猶如一陣及時雨,有助於解決燃眉之急。不過,就算真能刺激大眾消費,而且不會債留子孫,缺乏「獲得」過程的「好康」,便不容易產生享受成果的滿足感。

傳統年節是民間生活經驗的累積,反映自然與文化環境的集體記憶。現代人若認為年節仍有現實文化意義,就應儘量分享年節的儀式,參與節慶空間製作、展演的過程。而各地年節活動的主事者亦應建構本地民眾與外來觀光客參與、討論的平台,把節慶過程,視為創作、展示的一部分。(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02/10 聯合報】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救眷村淪口號 竹籬笆如廢墟

  • 2009-04-03 中國時報 【高有智、郭石城╱專題報導】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屋頂瓦塌木柱頹毀,地板、窗格都被挖空,庭園雜草叢生,插著一面殘破的國旗,猶如風中殘燭。(高有智攝)

 ▲民生社區協會總幹事王佩雯曾住過「將軍府」,看到老建築日漸破敗,連屋頂都破了大洞,心中相當不捨。(高有智攝)

     編按:《光陰的故事》和《寶島一村》等戲劇爆紅,引起國內關注即將消失的眷村文化,然而,許多眷村文化資產卻因為維護管理不善逐漸凋零,甚至遭到人為破壞。政府即將要設立「眷村文化園區」,各縣市爭相競逐大餅,但相關評審辦法和作業流程卻遲遲未啟動,搶救眷村文化亮起紅燈!本報調查採訪室記者走訪基隆、桃園與花蓮等地深入報導,一窺眷村的美麗與哀愁,希望社會各界重視。

     基隆港口旁的眷村早就拆遷重建,獨留中正路上兩棟日式建築見證過去光景,然而,庭園內雜草叢生,地上還插著一面殘破的國旗,不僅屋頂磚瓦崩塌,木柱頹毀,就連地板、窗格都被挖空,猶如風中殘燭,真能見證的就只是眷村文化資產的凋零。

     這裡曾經是基隆要塞司令部的校官眷舍,諷刺的是,這兩棟房舍還是基隆市政府指定的古蹟建物,除了屋前解說牌是全新的,整棟建築物殘破不堪,滿目瘡痍,一新一舊形成強烈的對比,文史工作者不禁痛心疾呼:「難道這就是我們的古蹟?」

     除了解說牌 古蹟眷舍滿目瘡痍

     巡迴全台搶救眷村文化的外省台灣人協會執行長黃洛斐目睹現狀感慨說,眷村文化搶救聲浪四起,各地政府雖然積極指定或登錄文化資產,然而,這些文化資產如果沒有妥善管理維護,保存文化變成口號,「該偷的都被偷光了,難道以後還要花錢去補回來?有些地方破壞到根本看不出原貌,又要無法補救?」

     基隆市文化局對此現象則相當無奈,根據文化資產保存法,這些建物的管理責任在於國防部,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李小梅說,這些建築物確實因為具有保存價值才指定為古蹟,文化局過去還曾動用罰則,發函要求國防部改善,除非國防部願意無償撥用土地和建物給文化局管理,不然,他們也無法插手,只能監督要求。

     這樣的現象不僅出現在北台灣的基隆,就連桃園、花蓮和台南等地也有同樣困擾。目前全台約有二十幾處的眷村文化資產,黃洛斐也發現,很多地方都是因為維護和保全不善,文化資產只能任其凋零,經常只用圍籬隔絕,根本難以防範文物流失與建物損壞,甚至導致遊民與竊盜佔據空置眷舍,形成治安與公安問題。

     老樹都被砍 鐵皮圍籬難防宵小

     台南水交社宿舍區保留部分建築列入市定古蹟,周遭眷村都已經拆遷,水交社文化工作室執行長姚蓬麟也說,水交社眷舍用鐵皮圍籬阻隔根本就不管用,到現在都還是有小偷出沒,之前就連老樹都會被砍走。

     桃園縣是眷村大本營,境內眷村最多曾達八十六個,如今保留憲光二村為暫定古蹟,馬祖新村及太武新村則列為歷史建築,除了馬祖新村由軍方委託文化局代管外,其他兩處都曾出現管理與維護的困擾。

     拍攝電視劇「光陰的故事」爆紅的憲光二村,鎂光燈外的真實世界卻面對嚴苛的保存考驗,許多眷戶窗條、門戶早已被小偷拆掉變賣,現場處處可見殘破景象,只有在劇組借景拍片會重新整理。

     由於電視劇引起參觀人潮,協助維護的桃籽園文化協會一度酌收參觀民眾每人八十元費用,作為清潔維護費,不料遭檢舉私相收費,引來國防部關注,最後才決定委託文化局代管,有了代管權,文化局也將編列預算維修。至於太武新村為避免外界破壞,文化局目前只能暫時封起來。

     維護費傷神 搭鋼架庇護將軍府

     至於東台灣的花蓮,美崙溪畔日式建築原為日本高級軍官宿舍,共有八棟房舍,全區列入古蹟保存區,聚落中心最大的建築「將軍府」,曾經是日軍花東軍事指揮官中村大佐的寓所,已列為縣定古蹟,其餘七棟建築物則是歷史建築。

     國防部一度有意要拆建當地建築,在文史工作者與社區居民搶救下才擋下堆土機,目前由當地的民生社區發展協會志工代管巡守,不過,因為年久失修,建築物出現毀損,去年還有一棟建築物因為薔蜜颱風吹襲下,整個屋頂被吹垮,最後只能用帆布緊急處置。

     民生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明崇說,當初眷舍住戶搬遷後,也是有不少盜賊橫行,其中兩棟房舍的檜木板也被偷走,如果沒有志工隊,想必破壞會更嚴重。不過,社區的力量畢竟有限,他們自己出錢出力,前後花了二、三十萬元只能簡單修繕,維護主體建築需要一大筆錢,地方政府就算有心也拿不出來。

     社區協會總幹事王佩雯曾住過「將軍府」,直到二○○四年才搬走,「將軍府」之後歷經海棠、龍王等颱風肆虐逐漸破損,如今申請文建會的經費搭鋼架緊急維護,她心痛地說,政府如果再不處理,「這些建築物不出五年就全毀了,到時候,還要保存什麼?」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雖然修法通過,將在各地設置「眷村文化園區」,不過,相關評審辦法和作業流程遲遲未啟動,引發文化界不滿,外省台灣人協會等十餘個文化團體為此發起連署搶救,立法院國防委員會召委周守訓將在近期召開專案報告,希望能加速協調解決搶救眷村文化資產問題。

     評審未啟動 文化團體發起連署

     面對外界批評聲浪,國防部眷服處處長林景福則說,國防部必須有法源才能編列保存文化的預算,未來將加強協調,委託地方政府先行代管,或者加速解決土地和建物撥用問題。

     他強調,目前已經協商相關單位擬定相關評審辦法,預計四月就可以完成公告,半年內將可完成評審機制,年底前就能公布評選結果,協助各地成立眷村文化園區。

代言移民文化 拒成為蚊子館

  • 2009-04-03 中國時報 【高有智╱專題報導】

     面對即將設立的眷村文化園區,中央大學法政所副教授、眷村文化保存計畫主持人李廣鈞建議,眷村文化園區絕非只是保存眷村外省人的族群文化,眷村和台灣移民歷史息息相關,必須擴大結合移民文化,多元豐富文化園區意涵,不然勢必淪為蚊子館。

     李廣鈞分析說,眷村不只是外省人的聚落,眷村文化也不是外省人文化,事實上,外省人只有十五%住過眷村,眷村居民也有其他族群,眷村文化園區必須吸引多元族群,強調眷村的公共價值,包括本省和外省族群同樣都有的生命經驗故事。他也說,眷村除了呈現過去的政治性移民經驗,其實也可以貫穿整個移民文化,包括清朝時代的經濟性移民,甚至近年來的新移民,這也是全球化浪潮下的經驗,可以呈現各國解決移民衝突的作法。

     長期推動眷村文化保存的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副教授陳朝興也說,眷村文化園區不是保存「眷村」,是保存「眷村文化」,不能只是保有器物,這是「木乃伊的保存方式」,重要是如何透過文化生產的方式,呈現人的生活脈絡與歷史經驗,經營與活化眷村空間的意涵,推動眷村文化創意產業。

     至於眷村文化園區畢竟選址有限,難免出現遺珠之憾,外台會執行長黃洛斐建議,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不應只是硬體或單點保存,除了加強眷村文化軟體資料,如相關研究、文物徵集、口述與紀錄片等工作,園區也必須成為當地眷村文化保存的平台或基地,串連在地的文化團體,建立整體性的保存策略,許多不被重視的弱勢眷村文史同樣值得被保存。

活化園區 永續光陰的故事

  • 2009-04-03 中國時報 【高有智╱特稿】

     面對搶救眷村文化的聲浪,立法院朝野合作前年底就通過國軍老舊眷村條例修法,如今一年多了,眼看各地文化資產逐漸凋零,無論是天災或人禍因素,老建築的殘破卻是不爭事實,缺乏管理與維護更是當務之急,搶救文化資產刻不容緩,任何行政單位的延宕推託都只是破壞文化資產的幫凶。

     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造成的大批政治移民潮湧向台灣,今年適逢六十週年,這段特殊的移民經驗也形成台灣獨有的眷村聚落,這是台灣歷史的一部分,並非只是外省族群的生命經驗,更何況,眷村通婚情形明顯,眷村文化是跨族群的生命故事。

     走過一甲子,曾經高達八百多個眷村數量,如今剩下一百多個,眷村改建有其時代需求,然而,在無情推土機粉碎眷村景觀同時,應該設法搶救與保存眷村文化。

     各地政府雖然逐漸重視保存眷村文化,然而,空有古蹟或歷史建築的法定地位,絲毫搶救不了破敗凋零的眷村文化,國防部儘管要負起管理文化資產的責任,各地文化局也不能只有把皮球丟給國防部,也要負起監督責任,總不能「孩子生了,卻沒有人要養,」任由文化資產殘破,這是對號稱重視文化建設的執政者最大的諷刺。

     除了搶救與保全,政府未來將要設立眷村文化園區,這只是文化保存的起點,絕非終點,尤其各地「蚊子館」殷鑑不遠,如何活化與經營園區,卻是眼前規畫最重要的課題。

     面對各縣市政府競逐眷村文化園區大餅,未來選址不能只是政治考量,應該著眼整體的文化保存策略,讓眷村文化園區帶動在地的文化保存工作,結合國防部、文化局和民間文化團體等力量,才能發揮文化保存的最大效益。

新聞辭典-歸農運動

  • 2009-04-04 中國時報 【(高有智╱整理)】

     「歸農運動」是新興詞彙,農村原本就有吸納都市人口返鄉務農的功能,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下,傳統小農面臨生存困境,關心環境與文化人士,積極參與支持在地農業,扶持有機耕作,重新認同農業價值。此外,歸農運動也是對高度都市文明發展的反思行動,人們開始尋求田園生活的滿足。

     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主任顏建賢分析,過去印象是都市經商失敗或失業者才返鄉務農,現在卻有不少年輕人、退休軍公教人員基於喜歡農村或農業價值而歸農。

     「歸農運動」風潮多展現在休閒農業與有機農業,許多國家積極擬定政策鼓勵。以日本為例,為鼓勵老年族群到鄉村長住,由縣市政府提出計畫,中央給予補助,提供空屋、耕地、貸款與農耕技術等協助,這些計畫在北海道、沖繩等地成果卓越。

知識青年打先鋒 注入新活力

  • 2009-04-04 中國時報 【郭石城、高有智╱專題報導】

     台灣近年歸農運動風潮中,知識青年扮演開路先鋒角色,他們投入有機農業或精緻農業、休閒農業,這股新興力量已讓破舊農村出現希望。

     已闖出名號的宜蘭「穀東俱樂部」,成功找到都市願意支持農業的力量。留學日本的年輕碩士賴青松,碰上四十歲才棄商從農的何金富,兩位現代佃農四處招攬「穀東」,支持當地推動有機農耕,他們是田間管理者,也是農田守護者,他們促銷的不只是有機米,還有一份更深的農業認同。

     這樣的情懷同樣出現在南部美濃農村,返鄉青年組成「美濃有機耕作隊」,在地農夫曾啟尚、六十三年次的古文錦是兩大核心人物。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古文錦曾在貿易公司任職,有感於故鄉人與土地的價值流失,投入有機耕作隊工作,並結合旗美社區大學的力量,讓土地情感、耕作經驗與現代知識結合。

     美濃有機耕作隊成員中,有六位相當年輕的女生,部分是在社大工作,還曾利用午休時間,穿著窄裙、高跟鞋去巡田。她們認領的農田被當地客家人稱為「細妹的田」,儘管稱不上專業農夫,年輕人的熱情卻已為傳統農村注入新活力,閃耀在美濃湛藍的天空下。

     五十四年次的李寶蓮也是這股歸農運動的代表人物,她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系,人稱「阿寶」,從一九九四年起自由旅行、寫生,曾以騎單車、徒步、趕驢等方式遊走西藏、尼泊爾、印度一年半,也曾單車環遊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七個月,結束雲遊後選擇蟄居花蓮竹村,不定期在梨山打工,一九九九年後正式成為梨山果農,並寫下《女農討山誌》。

     有的知識份子歸農故事則令人莞爾,原本經商,住在台北縣林口的林元郁、邱語玲夫妻,只因太太孝順公公想幫忙分擔農務,沒想到公公逕把五公頃農地全部交給兩人,他們在手忙腳亂情急之下,最後變通開闢「漂鳥假日農園」,提供都市人體驗農村樂。

     目前農園月租六百元,由於離市區近,提供完整資訊與管理,獲大台北地區不少家庭青睞,假日常見一家大小來體驗農村生活。亦有年輕人前來學習種田,強調學得務農本事後,將會考慮返回南部老家務農。

歸農運動 告別白領高薪 田園返璞歸真

  • 2009-04-04 中國時報 【郭石城╱專訪】

    金融海嘯來襲,許多人還在為前景徬徨之際,愈來愈多高收入者離開職場、投入農業。為了找到適合自己的田園生活,外商經理李晨均、電腦工程師謝浩誠毅然辭去工作,憑著殷切求知與學習熱忱,逐漸摸索找到人生與農業新方向。自願走向農村的他們,已成為「歸農運動」新興潮流的最佳見證!

     六十年次的李晨均曾是外商主管、職場女強人,領高薪卻不快樂,因她一直夢想讓小孩多接觸自然,培養完整人格。為了實現田園夢,一家人到法國、荷蘭、德國等國家農村散心,一趟歐洲農村休閒旅遊,改變她的人生觀:原來,親近土地是如此甜美!

     李晨均 為了小孩回歸田園

     休假回國後,李晨均離開外人羨慕的外商經理工作,投入歸農潮流。天真的她,在歐洲農場看到可愛綿羊為之心動,誤以為務農就是要養幾隻羊,於是就跑到台東,參觀農場怎樣養羊?參觀完才發現,農業不是她想像那麼單純,不但分工很細密,且跟工業一樣有上中下游,養幾隻羊就可以過快樂農夫生活,是天方夜譚。

     李晨均沒放棄田園夢,繼續參觀養殖魚業、綠竹筍農作、休閒農業、花卉,最後選擇門檻較低的溫室設施蔬菜。她先到農改場實習半年,再到蔬菜產銷班受訓,把在商場的企業管理制度,全部帶到設在桃園縣八德市、面積一點二公頃的「晨均溫室」菜圃,設定五年回收成本。

     錯中學 企業制度管理菜圃

     李晨均歸農步驟明確,由於以前從事金融業,懂得如何承擔貸款利息風險,評估一年多後,前年底開始貸款搭設溫室設施,僱工大量種植生產蔬菜,當起菜園快樂管理者,未來目標是自產自銷,與餐廳契作。

     李晨均企業化經營菜園,有更多時間陪小孩,一起觸摸土地,實現與子女共同親近土地夢想。以前她在職場常忙碌得心神不寧,如今種植蔬菜時,片刻寧靜的感覺格外溫馨甜美。

     至於種植之初面臨的失敗,則有老公貼心陪伴,共同嘗試錯誤,真正體驗農業是實踐程序科學,每一程序都有繁瑣程度,即使蕃茄、香瓜都有。李晨均說,農業其實相當專業,不夠精準產銷就會出狀況,也是夫妻倆必須努力克服的難題。

     謝浩誠 紅草莓的藍海策略

     謝浩誠年僅廿六歲,原本是電腦工程師,無意中看到農委會的漂鳥營文宣,在鄉下長大的他,燃起農村快樂生活憧憬,深思考量後,放下電腦、種起草莓,把「藍海策略」運用在農業上,用肉桂驅蟲害,種出跟傳統農業不一樣的草莓。

     從完全外行到成為草莓專家,謝浩誠花費無數心力。一開始他先至農改場實習三個月,摸索、思考各類農產品的特色後,才決定選擇草莓突圍。

     謝浩誠與舅舅合作,在大溪鎮租地開墾「卉亭果園」,全面溫室高架種植草莓。他說,以前跟同事踏青採草莓,常見小朋友誤「踩」草莓,看了十分心疼,於是仿蘭花設施,規畫溫室高架草莓。

     草莓屬高經濟作物,但病蟲害很多。最嚴重、難防的是紅蜘蛛,傳統農業防治方式就是噴灑農藥,快速有效又經濟。

     謝浩誠堅持不用農藥,一開始四處請益,發現台灣農民真的很有創意,不少草莓農民為了不用農藥,有人灌牛奶、養樂多,也有人用辣椒水,想盡辦法撐死或逼走紅蜘蛛。

     用中藥 有機栽種防蟲妙招

     這些前輩用過的方法,謝浩誠都逐一試過,甚至農民還沒想到的,包括醋、醬油他都派上場,就差高梁酒沒試過,只是效果都不彰,無法克服紅蜘蛛病蟲害。期間,曾有整片草莓園都是紅蜘蛛,為免蟲害擴大,忍痛全部剷除。

     謝浩誠靈機一動,想起老祖宗智慧──中藥,心想中藥可以治病、也可以食用,應該可以運用克制紅蜘蛛,先至各家中藥行虛心請教,且試用卅多種中藥。

     歷經數月、無數次失敗,謝浩誠最後發現香味四溢的肉桂最有效,於是自行研發以肉桂為主的中藥配方。這妙招成本雖高,但效果奇佳,他願公開提供給所有農民參考。

     謝浩誠成功的運用中藥防制病蟲害,種出口感極佳、不用農藥的草莓,很快在市場打出知名度,至卉亭果園採草莓的遊客大都是口耳相傳慕名而來。

     夏天快到了,謝浩誠忙著試種玉米,比照草莓不施農藥、離地種在高架上,遊客同樣「踩」不到玉米,增添遊客興致,這也是他堅持的「藍海農業」願景。

     對於李晨均、謝浩誠這樣的高收入者來說,回歸農村讓他們重新思索生命價值,更看見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風景。

公民RSS-鼓勵年輕人返鄉 日立法補助

  • 2009-04-04 中國時報 【高有智╱專題報導】

  國外五彩南瓜 ▲農業與創意市集的連結,漸漸成為全球性的風潮。圖為德國柏林南方一處南瓜田。(美聯社資料照片)

     台灣近年浮現的歸農風潮,已與「農村文藝復興運動」的世界趨勢接軌:

     ●台灣農學市集:

     二○○六年十月,一群關切環境、農業及社區互助的學者與社運工作者聚集台中成立「合樸農學市集」,定期舉辦講座和農民市集,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提倡食用當季本地食物的慢食觀念,並推動有機栽培,共同實踐「合作、簡樸」的生活。該市集也與穀東俱樂部、溪底遙學習農園、台北二四八農學市集等團隊彼此串連。

     ●日本「半農半X」運動:

     日本鄉村近來推動「半農半X運動」,發起人鹽見直紀受到作家星川淳的「半農半著(寫作)」生活方式啟發,一九九九年毅然辭去工作返鄉,開始實踐「半農半X」生活,鼓勵人們一邊從事農耕,一邊發揮專長,回歸永續型簡單生活。

     ●日本「UIJ回歸計畫」:

     日本為鼓勵年輕人回歸農村,曾推出「UIJ回歸計畫」(U-turn是農村子弟返鄉,I-turn是都市人移民農村,J-turn是農村子弟到都市發展,而後遷居其他農村),特別立法進行補助、貸款、農地提供、住宅安頓等配套措施。

     ●德國的市民農園:

     許多先進國家積極推展市民農園或屋頂農業,其中以德國最為成功,讓都市人體驗耕作,無形中也認同農業價值。此項風潮源於德國精神科醫師史威伯(Dr. Schreber)發現,透過農作和接觸自然,可以讓都市居民的憂鬱症達到療癒功效,德國遂於一九一九年制定「市民農園法」,市民農園多達八十萬戶,面積超過三萬公頃。

     ●美國的社區支持農業:

     美國農村推動的「社區支持農業」計畫(CSA),已盛行於德國、瑞士和日本等國。重點工作在於建立起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網路,都市消費者可以透過「認股」,購買當地農場的每一季收成,不僅每周都能得到新鮮有機的農產品,也能保障農人在天災或歉收時的收入來源,目前北美地區估計約有一千個社區支持的農場。

艋舺=滿滑? 台鐵播音凸槌 台語報站名 巨蛋念法考倒人

  • 2009-04-06 中國時報 【許俊偉╱台北報導】

 念成「大粒ㄟ卵」?▲高雄捷運及鐵路等大眾運輸系統站名台語發音問題引發網友爭論。圖為高捷巨蛋站。(謝明祚攝)

     「擱位旅客,『滿滑』站刀囉」!台北市萬華的台語發音是「ㄇㄤ尬」(艋舺),但台鐵列車人工廣播最近卻將「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樣的大地名,用中式台語直翻廣播,不僅旅客「聽攏嘸」,還引發網友熱烈探究全台特殊地名。

     有網友直呼「滿滑站刀囉」的台語廣播「這款發音好囧」。原本只是單純網路抱怨文,卻意外引發網友熱烈討論,網友推文加回文,熱烈考究艋舺的發展史。還有人開玩笑說:「『滿滑』是高級外省人的中式台語啦」。

     不只萬華站,台鐵車站中的基隆、台中縣沙鹿和高雄市楠梓等地發音也要遵古法而非以現代讀音硬譯。像沙鹿應念「刷ㄌㄚ」而非「刷LO」,基隆是「ㄍㄨㄟ郎」(雞籠),高雄在地人則念楠梓是「楠ㄚ坑」。最特別的是花蓮縣瑞穗站,「瑞穗」變「水尾」。台鐵瑞穗站人員表示,瑞穗舊名水尾,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因見此地稻穗纍纍才改名「瑞穗」,但當地人至今仍習用舊名,台鐵站的台語廣播也沿用「水尾」舊名。

     有網友認為,車站名稱來自當地地名,應尊重地方歷史,以舊音發音。也有人認為,外地人根本不清楚在地舊名念法,而列車廣播都搭配國語版,中式台語也無傷大雅,只要不錯過站就好。

     交通部台鐵局說,台鐵各站都以當地習慣的台語念法發音,萬華站都念「ㄇㄤ尬」,可能有班車人工播音員一時疏失,才會出現「滿滑」凸槌譯音。

     不只台鐵站,高雄捷運紅線的「巨蛋」站也曾鬧笑話。高捷公司準備將該站台語念成「巨卵」,或直譯「大粒ㄟ卵」,引發議論。由於怎麼翻都不對,索性將這個外來語直接以國語「巨蛋」發音。

     不少北部人遊賞高雄時還發現,巨蛋站隔壁的「凹子底」站,台語播音稱「ㄌㄚㄚ底」,也因沿用舊音,讓外地人有聽沒有懂。

     台北捷運淡水線的「唭哩岸」站也引發討論,但最後跟關渡站一樣,北捷公司考證後,分別以「Kiligan」和「Kantau」的昔日凱達格蘭族念法稱之,板南線的「江子翠」站也採當地傳統念法「江ㄚ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