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8日 星期四

國際專欄─雪梨歌劇院 建築師從未親睹

  • 2008-12-02 中國時報 【郭崇倫】

     沒有一座建築物,像雪梨歌劇院一樣,這麼新,而又這麼突出,世界文化遺產評審委員會稱之為「人類創造出來少數沒有爭議的傑作之一」,與金字塔、長城同等級。

     但是雪梨歌劇院的建築師,丹麥籍的烏榮,直到上月廿九日九十歲過世前,卻從來沒有親眼見過它完成的模樣。

     年僅三十八歲,烏榮參加「便利朗角國家歌劇院」國際競圖,就打敗當時國際大師,獲得設計權,當時沒有人看好這個年輕人做得起來,美國建築泰斗萊特看到圖樣時,輕蔑地稱之為「純粹感官主義」。

     除了表面的風帆模樣,烏榮的構想廣泛採用不同文化的普遍元素,包括馬雅城市的祭祀平台、《營造法式》的木斗拱,以及環地中海的梁柱結構,他自己稱為「evernacular」,意即與環境融為一體,永恆的結構。

     但作為建築師,烏榮比較像是雕塑家,而不是精於力學計算的結構專家。他要的曲度,以當時的科技,營造商做不出來;建造時間原本預定三年,結果烏榮花了七年;困難越來越多,經費更不斷追加,從原先的七百萬英鎊,膨脹成十倍。

     一九六五年上台的自由黨與前任勞工黨的態度迥然不同,拒絕再付建築顧問費給烏榮的事務所,烏榮在一九六六年憤而辭職後,由三位政府建築師接手完成,但他卻自此未踏上澳洲土地。雪梨歌劇院在一九七三年開幕時,烏榮不僅沒有被邀請,典禮上他的名字甚至根本沒被提到。

     這座原本被譏為「交配中的白烏龜」建築,三十幾年來,卻替雪梨贏得世界性的榮譽;誠如總理陸克文所說,「這是雪梨的象徵,更是澳洲在世界的象徵」。烏榮也因此獲得建築界最高榮譽「普立茲克獎」。

     烏榮未嘗或忘這件帶給他畢生榮譽、也造成他畢生煎熬的作品。

     在他簡樸的公寓裡,到處是雪梨歌劇院的紀念物,整修的建築師找他談構想時,他清楚記得地下室的哪間房靠近汙水管線,施工要小心。晚年,視力近乎全盲的他,閉起眼,雪梨歌劇院卻清楚的好像就在眼前。

     在舉辦奧運前幾年,雪梨當局終於伸出致歉之手;烏榮也願意重修舊好,接受委託設計了歌劇院新的西柱廊,並同意制訂未來修改時的建築準則。從專業上來說,他終於認可這是自己的作品。

     現在澳洲正考慮重修雪梨歌劇院,由烏榮的兒子負責,預計耗資八億八千萬。

     曾有人建議擇地蓋棟新的歌劇院來替代,但歌劇院已經不再只是澳洲人的,而是全球的共同遺產,替代的想法立即遭到痛剿。華爾街日報的建築評論家賀克斯苔博說:「替代?替代一個國家象徵?替代這件廿世紀傑作?這些人的腦筋在想甚麼?」

     澳洲是一個年輕的國家,願意嘗試新的藝術,擁抱新的形式;烏榮因緣際會,被挑中來呈現,但是就像其他國家一樣,澳洲也有政治干擾,讓烏榮沒有辦法完成,直到人生盡頭,才畫下句點。

     台灣也是一個年輕的國家,過去在威權時代的建築作品反映了傳統的延續,但我們這個時代與社會要留下甚麼印記?許多想法來來去去,是古根漢台中分館?是故宮南院?是衛武營文化表演中心?

     但無論如何,總不能是個回扣橫行、偷工減料,反映出領導人庸俗審美觀的龐大怪物吧?甚麼樣的社會國家,就產生出甚麼樣的建築象徵,這是後代會據以評判我們的。

     (clkuo@mail.chinatimes.com.tw

國境之南 失落的原鄉

要不是「海角七號」的票房大賣,讓位於國境之南的滿州夯到極點,否則到墾丁的遊客知道滿州的恐怕不多。

事實上不能全然怪罪遊客,該鄉百分之四十二的土地屬於國家公園範圍,且其中更有百分之四十八是不得任意進出的「生態保護區」,依規定以環境教育名義得以進入「南仁山」的遊客,每天只有四百個名額,還要扣除周二及每年五月固定封山期,如何能與墾丁大街洶湧的人潮相提並論。

大多數遊客對滿州的印象,可能多來自於每年過境候鳥灰面鷲,可是即使把十月間最熱門的「國慶鳥賞鷹潮」帶進去,充其量也不過那麼十天半月的風光,等到候鳥行蹤杳然,留下的仍是颯颯的落山風而已。

相對於悖離國家公園內涵,卻備受遊客青睞的墾丁市集,獨力撐起墾丁國家公園半邊天的滿州反倒像深宮棄婦般,夜夜望著大尖山那頭的笙歌夜舞暗自神傷,不僅資源分配失之公允,也令人對國人的旅遊品味深感懷疑。

今天滿州好不容易搭上海角七號的順風車,讓遊人可以投注更深的關懷與瞭解,何嘗不是一個轉型的契機。縱然因為大批遊客的湧入可能導致某些純真與傳統的面貌流失,在現階段生態旅遊的政策主導下,如何讓生物多樣性與遊客多樣性取得適當的平衡點,應該是國家公園經營管理亟需著墨與妥為因應的一環。

任傑╱退休教師(屏縣恆春)

一間簡陋的房子,跟著「海角七號」爆紅,門前車馬不斷,連附近販售紀念品的小販亦是摩肩接踵;可是正如多數人的感受,遊客留下的是一堆垃圾,帶走的亦僅是一場虛空而已。到底恆春半島的核心價值是什麼,沒有幾個人能懂。

導演侯孝賢指出拍「悲情城市」讓九份變樣,同時關切墾丁海角熱,是否會對地方文化造成衝擊?希望地方在藉電影促進商機的同時,也能有保護地方文化的配套措施,可謂語重心長。當然所有的恆春人除了整理先人篳路藍縷的遺產外,街容更新,宣傳地方美食以及介紹耐風植物的成長,以及配合此刻觀光熱潮是刻不容緩,希望古城一夜醒來仍舊保有特色。

【2008/12/07 聯合報】

梅山圳北社區 古紙寮復活

嘉義縣梅山鄉圳北村的社區營造獲得縣府肯定,昨天成果展時發表圳北社區資源手冊,調查村落的史蹟和文化,當地的廟後古道更是生態豐富的健行步道。

圳北社區位於梅山和古坑交界山區,早年以造紙為主,最多有15座紙寮,但絕大多已數被破壞或廢除,村長郭章平和社區志工們一起重新打造復古的紙寮。社區另一特色是早年石砌牆很普遍,現在打石師傅幾全消失,但村落還保有許多石砌牆,紙寮園區刻意重塑一道牆。

在縣府文化處、梅山文教基金會協助下,社區總幹事郭仙花昨天展示最近完成的社區資源調查,詳細記載村落歷史、各聚落現況,還有社區生態大調查。

【2008/12/14 聯合報】

記者之眼》台灣咖啡節 只剩活動少內涵

台灣咖啡節舉辦了6年,以雲林縣古坑鄉華山地區為主場地,開拓尋找咖啡原鄉、重塑兼容咖啡產業文化的新地標,曾創造出精彩的產業特色,近幾年則顯得有些落寞;我認為,台灣咖啡節近兩年走山、海結盟,業者和政府應透過公共建設、產業結盟、文史生態內涵,以創意開創更多吸引力,建立台灣咖啡節的獨特風格。

台灣咖啡節舉辦,源於民國90年納莉、桃芝颱風重創古坑華山地區後,當時擔任古坑鄉長的謝淑亞提出以咖啡樹替代檳榔樹的構想。

她告訴我,古坑荷苞山是荷蘭人引進咖啡樹種植的原鄉,「用咖啡樹替代檳榔樹,可以創造更高經濟價值」;原生於古坑的咖啡,在業者積極投入、努力研發,走出特有的風味。

除廣植咖啡樹,縣府與農委會也積極整治華山水利、興修步道,那幾年,我因習於休假日在華山步道健行、登山,感受華山景觀變化和便利。

台灣咖啡節在2003年一炮而紅,主要原因是全新題材,與訴求追尋咖啡原鄉的創意,加上業者對咖啡口味、產製、包裝、行銷、教學的投入與創意,尤其闢建華山文學步道,為地方產業結合文學、歷史與景觀,創造了不凡產值。

這一段努力過程,令我深深動容。每次走在文學步道上,不只喜愛看著鏤刻在巨石上的名家短詩、短文,也常細數石碑上的雲林文學史有那些當代文壇巨擘,文學步道景觀之美,更帶給我豐厚而溫潤的文史情感。

今年台灣咖啡節前天開幕,看到的似乎只是活動,沒有過去與整個華山產業、景觀密切的結合;我深深覺得可惜了!

從文學步道沿著科角溪往上走,周圍雜草叢生,文學巨石似乎也因苔蘚、雜草而失去光彩;環山步道的幾家景觀咖啡庭院,也像往常一樣,似乎與山下熱鬧的台灣咖啡節,沒有特別關係。

縣府、中央財政不佳,現任鄉長林慧如只能辛苦掙錢籌辦每年的台灣咖啡節,延續咖啡為地方帶來的豐厚資產。如今,大環境不好,古坑鄉和華山地區更該把握「台灣咖啡節」6年來奠下的基礎。

約一個月的活動,更是咖啡產業、店家、民宿、餐飲、觀光甚至是劍湖山世界、北港朝天宮等相關事業「異業結盟」的最佳時機,如果台灣咖啡節商機、新鮮感、創意或內涵消逝,想重振風光,一切就難了!

【2008/12/08 聯合報】

蘆竹百人巡守 小偷止步

蘆竹鄉蘆竹村社區巡守隊成員超過百人,不論建制或績效都高出派出所,難怪小偷都說不敢再到該村行竊。
記者葉英豪╱攝影

看過社區巡守隊建制和績效遠比派出所好的嗎?蘆竹鄉蘆竹村社區巡守隊成員百人,換算村里人口,平均每30人就有一人加入巡守隊,平均每月破獲4件竊盜案,讓被逮小偷直呼:「下回再也不敢到蘆竹村行竊。」

巡守隊長張鴻林表示,隊員最多時期達110人,目前成員年紀最大的70歲,有許多兄弟檔和叔姪檔,平常大家忙著事業,但只要排到「服勤」或「機動」班表,全都不缺席。兄弟檔成員張千秋和張全勝說,「自己庄仔內(村內)治安當然要自己顧啦」。

「抓賊喔…!」在蘆竹村只要聽到有人喊抓賊,不用擔心,保證馬上看到村民和巡守隊成員趕到,協助緝賊。張全勝說,月前邱姓住戶家裡養了五、六十隻雞鴨,突然一夜間不見30隻,巡守隊埋伏後終於逮獲行竊外勞,利用扭斷雞鴨脖子方式,再裝到大袋子,村民看得個個義憤填膺。

這還不特殊,屢破竊案的副隊長趙子民說,曾經一天連破水溝蓋和白鐵門竊盜案。竊賊被扭送到派出所時,還哭著跟員警說:「下回再也不來蘆竹村偷了。」

巡守隊總幹事林福來也說,有次竊賊佯裝學生家長,到小學警衛室詢問何時下課,想趁機潛入校園行竊,被眼尖隊員一路尾隨,人贓俱獲。最好笑的是,8月間兩竊賊潛入豬圈想偷白鐵桶,隊員一路追捕,竊賊竟一腳踩空,真的跌得「吃屎」。

隊內唯一女隊員楊燕珀說,每天看著百名隊員為了庄仔內治安忙進忙出,當然要義不容辭的加入行列擔任文書和烹調消夜工作,就連經營販水工作的老公都看得吃味地說:「要不是生意忙,還真想加入這個大家庭呢!」

【2008/11/22 聯合報】

高鐵轟隆隆 龍壽村民氣炸

高速鐵路跨越龜山鄉龍壽村住宅區,村民不滿每天生活在列車噪音汙染的環境中,自嘲是「二等公民」。
記者潘欣中╱攝影

「我們每天生活在高鐵列車的噪音環境中,一樣在繳稅,為何是『二等公民』?」高速鐵路跨越龜山鄉龍壽村人口密集的住宅區,列車班次增加後,村民抱怨生活品質下降,龍壽國小學生上課易分心;高鐵局指噪音值未達設隔音牆標準,村民為之氣結。

「過去高鐵列車班次不多的時候還能忍受,班次增加後,百餘戶村民和龍壽國小師生長期生活在列車噪音的環境下,再也無法忍受了。」龍壽村民去年向高鐵局陳情加設隔音牆,因噪音值未達標準被打回票,村長簡瑞金向立委陳根德陳情,昨天現地會勘時,簡瑞金大吐村民心中苦水。

他說,高鐵跨越龍壽村人口密集的住宅區,高架橋長達四百多公尺,剛開始每天六十多班次,村民心想忍忍也就算了,現在班次成長倍餘,平均15到20分鐘就一班,周邊住戶不滿為何就要忍受列車噪音的疲勞轟炸,隧道口兩側居民也抱怨,列車進出時發出的瞬間音爆聲,常會讓人嚇一跳,村民不解,大家一樣繳稅,為何有此「待遇」。

「老師也反映,高鐵列車發出的刺耳噪音,常會讓學生分心,影響教學品質。」龍壽國小校區距高鐵高架橋近兩百公尺,校長游春美說,校方曾考慮做隔音門窗,但經費不是小學校能負擔,師生也飽受列車噪音的困擾;高鐵橋旁的一貫道院信徒說,聽經、打坐被噪音干擾,他們只能無奈接受。

高鐵局代表昨天再次表達噪音值若超出標準才能設隔音隔的立場,村民為之氣結,有人氣著說要高鐵局主管來這裡住幾天,實地體驗惱人的噪音;縣環保局表示,前次監測當地的環境噪音值未超過標準,近日再請科技公司駐點監測。

【2008/11/21 聯合報】

2008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堅持環評 淡北道路發包破局

紓解淡水鎮交通的淡北替代道路闢建計畫,原預計今年底前發包,昨天宣告破局,對於一度表示「即使違法發包也在所不惜的」的台北縣長周錫瑋而言,不啻為一項打擊。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昨天下午開會,討論「加強地方建設擴大內需方案」補助地方建設583億元節餘款再運用事項,針對台北縣部份,原本由台北縣政府提出6億元預算做為興建「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興建計畫經費,因涉及環評爭議,為避免無法在15日前完成發包,導致經費被中央收回,淡北道路計畫已暫時擱置,由「三重永安涵洞、文化路地下道及五重溪第1標」等3項計畫「取代」。

台北縣政府已發文交通部,請再度邀集行政院及環保署進行協調,不過台北縣政府私下也表示「機會很渺茫」。

對於計劃受阻,台北縣長周錫瑋重申淡北道路應不做環評的立場,不過他也首度表示如果需要環評,那就環評,但一切應依法進行,法律怎麼規定,怎麼做。

淡水鎮對外交通十分壅塞,假日更是常堵車,台北縣政府為求改善淡水聯外交通,規畫沿著淡水河岸北側興建一條替代道路,計畫推出後即成為當地建商銷售建案的重要題材,周邊地區也推案不斷。

不過,推動闢路過程卻一波三折,遭部分淡水民眾與環保團體連署反對,台北市政府更以違反大眾運輸政策為由,不願替北縣背書,周錫瑋為此大罵北市府「縣市合作最不愉快的一次」。

淡北道路無法闢建的關鍵在於環保署分別在10、11月兩度致函台北縣政府,認定北縣府規畫的路線是民國89年原環評案的替代方案,依法必須重新進行環評,否則不予開發,北縣府若逕行動工,可依環評法開罰。

縣政府不服環保署說法,多次向交通部及黨政高層要求解套,不過列為北縣擴大內需方案的指標計畫已被迫變更,能否起死回生,環署的態度將是最後關鍵。

【2008/12/09 聯合報】

40懷念柑仔店》歲清利商行 滿載街坊的回憶

「清利商行」開了四十多年,不時還是有鄰居來買些飲料、零食。
記者王燕華╱攝影

宜蘭縣蘇澳鎮南天宮附近的巷弄間,清利商行在這裡已開了四十多個年頭,老闆簡錦輝從廿多歲的春風少年兄,做到現在滿頭花髮,仍舊堅守崗位為街坊服務。他說現在顧店純粹是度日子,沒事就拉下鐵門到鄰居家串門子,顧客要上門,會四處找他,日子愜意的很。

「這裡簡直就是孩子的天堂」四十多歲的阿芳還記得,小時候最喜歡到清利商行,架上擺滿五顏六色的零嘴、飲料,那時一顆糖果只要一毛錢,甜甜地含在嘴裡,還有各式各樣的蜜餞,甘甘酸酸,她那時候覺得老闆就像耶誕老公公一樣,給小孩子帶來幸福的滋味。

簡錦輝是高中畢業,在那個年代屬於高學歷,年輕時候換過很多工作,後來因為結婚,要扛起養家的重責大任,為了求安定,決定在南方澳四維巷開柑仔店,以父親簡清秀的名字,取名為清利商行。

當時南方澳漁業興盛,清利商行生意好得不得了,常有人一大清早五、六點就來敲門,急著要買柴米油鹽,這樣的好景過了大約二十年,但自從超市、量販店一家接著一家開,清利商行生意也被搶走一大半。

儘管如此,還是有些老厝邊,習慣就近到清利商行買瓶醬油或者買包菸,也有學童一樣放了學就擠到店裡買糖果、零嘴。

「孩子都大了,現在開店,只是度日子」簡錦輝說,現在早上8點開店,等著客人上門,下午有事沒事就拉下鐵門,到老朋友家串串門子走動走動,過得很悠閒,開店成為一個寄託,也是與老客戶聯繫感情的一個寄託而已,根本不在乎賺不賺錢。

【2008/12/14 聯合報】

記者之眼》遊客「入侵」 莊嚴原民祭典變質

部落的祭典該是莊嚴而神聖,但觀光過度「入侵」,卻讓活動逐漸變質。
記者施鴻基╱攝影

台東縣各部落每逢祭典活動,都吸引各地人潮參加,有的體驗活動,有的以攝影設備獵取原住民風情影像,只是多年下來,在政府大力推動觀光的努力下,遊客「入侵」已經帶來隱憂,有的部落不勝其擾,有的迎合遊客,原本莊嚴的祭典因此變質。

多年來,因工作機會,常要到縣內各部落攝影報導,每個部落都有各自的典故和儀式,代表著不一樣的種族、部落風情,就算是同族相鄰的部落,也都擁有各自的歷史,及略有差異的儀式細節,在在都是原住民部落文化的精髓,禁得起時間的變遷,卻擋不住觀光帶來的影響。

曾和部落中的人談起,不是沒有注意到觀光入侵的問題,「遊客一來,有的不守秩序,影響祭典,有的甚至要求我們祭典再來一次,好讓他們拍照,我的天啊,還有這樣的哦?」只是觀光客帶來實際的收益,讓部分有心堅持原則的原住民擋不住族人的壓力,只能默默屈服。

或許見解各有不同,不過記者比較希望部落的祭典,能夠以最初的樣貌進行,遊客遠遠觀看,欣賞其中的內涵,或許可以請教當地人講解,但不要太過於干擾,類似的體驗,以前可以如此,現在怎麼就推動不了?

確實台東縣內最珍貴不可取代的,除了風景,就是原住民文化,部落的文化或許不必孤芳自賞,也可以呈現其中的內涵和儀式,但縣政府或原民會是否可以考慮,在安排遊客觀光之餘,也多給部落文化該有的尊重,或許一點點的距離,會讓遊客在朦朧中更有美感,以免讓部落文化成為廉價的觀光工具。

年關將屆,即將來臨的,是卑南族的年祭,有心去做,現在就可以開始!

【2008/12/14 聯合報】

雙東排灣族反核 大武會師

屏東、台東近400名排灣族人,昨天在台東縣大武鄉誓師,反對核廢料處置場設在排灣族人的傳統領域內。
相片╱警方提供

屏東、台東排灣族部分反核人士合組「排灣族反核聯盟」,昨天在台東縣大武鄉會師,反對台電在達仁鄉設置核廢料處置場;台電則以國外為例,強調核廢料未必危及安全,做得好還能促進地方觀光。

排灣族反核聯盟人士指出,台電公布全台3處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分別是屏東縣牡丹鄉、台東縣達仁鄉及澎湖縣望安鄉,其中前2處是排灣族人居住地,是族人傳統領域,長期以來大部分傳統領域已經被政府占用,「現在還要把核廢料丟給我們,真的太超過」。

他們說,傳統領域中有舊部落的遺址,是珍貴的文化遺產,一旦成為核廢料處置場,不僅危及居民健康,還會破壞文化遺產,政府以50億回饋金誘惑地方政府、以各種說法欺騙人民,卻罔顧文化遺產的重要性。

反核人士強調,失去傳統領域,未來族群的延續發展會更困難,而且南迴一向是旅客眼中最潔淨的觀光海岸,一旦設置處置場,將直接衝擊觀光產業及生態環境,他們堅決反對政府以核廢料汙染排灣族人的土地。

台電台東區服務處表示,目前台灣最終處置場的技術相當成熟,有能力建造安全的處置場,其實並不像外界想得那麼可怕。自1952年英國設置第1個最終處置場以來,目前全世界各先進國家共設置79座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從未發生汙染環境或影響海洋生態事件。傳言俄羅斯烏拉山爆炸事件,是因高放射性廢棄物引發,與台灣進行的低放射性處置場完全不同。

以日本為例,15年前在青森縣設置低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場,但青森蘋果年產量超過42萬公噸,魚、貝、螃蟹、水產行銷全球,另每年光是8月傳統祭典,就吸引超過300萬觀光人潮;韓國3年前在釜山設置處置場,反而帶動了地價飛漲及人口遷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再以台東蘭嶼近5年的資料顯示,參訪蘭嶼鄉及貯存場人數並未減少,近年因縣政府、觀光局大力宣傳飛魚季,觀光人數愈來愈多。

【2008/12/07 聯合報】

林美社區重造炭窯 燒製黑金

宜蘭縣林美社區重造消失半世紀的「赤牛德炭窯」,昨天燃火,要把相思木炭燒成為黑金炭。
記者羅建旺╱攝影

宜蘭縣礁溪鄉林美社區重建半世紀前消失的「赤牛德炭窯」,昨天燃火起爐,半個月時間裡,24小時不熄火,炭烤6千公斤的相思木,經過半個月時間悶燒,將生產4千台斤木炭,創造林美的黑金產業。

「林美社區有雙金,除了在山頭果園裡閃閃發光的宜蘭特產金棗外,就是用相思林窯燒出如黑金般的人工優質木炭。」林美社區理事長游棠海昨天指出,已經完成造窯,將復古再生。

近半世紀前,林美社區最有名的「赤牛德木炭」,早已窯毀人不在,游棠海與社區居民找回原版,花了十多天,以當地人稱的「白社崙土」重新打造一座高與直徑均近兩公尺的炭窯,取名「赤牛德炭窯」,昨天燃火,燒製木炭。

游棠海說,赤牛德炭窯裡堆置了6千公斤的相思木,燃火後,在往後的半個月中,要全天候從窯口添柴,一直燒窯,不能熄火,燒窯半個月後,不再加柴燃燒,但要再封窯悶燒半個月,才能將相思木變木炭,最後開窯取炭。

這座復古窯尚未燒出木炭,第一批木炭已被預訂一空,炭窯與造炭過程,更能提供觀光景點與戶外教學場所。

【2008/11/27 聯合報】

卡帕瓦里舊部落 不鋪柏油防竊

台東縣卑南鄉達魯瑪克部落族人,近年來致力返回舊卡帕瓦里部落重建,意外引來宵小幾乎把舊部落中值錢的物品偷光。卑南鄉公所原本有意協助原住民鋪設柏油方便出入,但有保育學者憂心可能會助長竊賊行竊,鄉公所因此作罷。

達魯瑪克部落到卡帕瓦里舊部落間直線距離不到2公里,但山路彎曲,往返一趟至少要1個半小時,途中僅容一輛車單線通行,一邊是山壁,另一邊是懸崖,有的路段弧度超過45度,就算是四輪傳動車也爬得辛苦,經常中途熄火,一般轎車根本無法上山。

當地族人有生薑田和檳榔園在山上,會上山巡察,上下山交通相當不便。在台東市工作的李姓族人說,「上山一趟真的很累」,以前鄉公所要鋪路,可是有學者反對,「就算不鋪路,至少也該填平路面,避免車子損壞」。尤其近幾年一下雨就坍方,很多路段都有鬆動危險,「上山都怕怕的」。

長期關切當地重建工程的南島社大表示,「現在路況這麼差,竊賊都能摸黑冒險上山,偷得這麼厲害,如果鋪上柏油路,又沒人在舊部落守候,原住民的物品不就被整個搬走?」反對修路者指出,舊部落是珍貴的人類遺產,已被破壞不少,若再修好道路,竊賊橫行,「部落承受不起再一次破壞」。

【2008/11/26 聯合報】

農村改造》彰化三村社區 荒地變身球場

彰化市三村社區即將有新的風貌。
記者唐復年╱攝影

臨大肚溪畔的彰化市三村社區,在中二高高架橋下的空地,原本荒蕪一片,彰化縣政府地政處向中央爭取到經費進行農村社區改造,再過兩周,綠地將在藍天襯托下重現。

三村指渡船頭、寮仔、山寮仔三個村落,過去幾年遇到的問題,也是彰化縣四百多個農村社區的共同困境,原本的農村面貌,由快速都市化,加上公共設施及閒置空間缺乏維護。像三村社區,高速公路開闢後,高架橋下盡是一堆雜草,居民想要有個像樣的活動空間都沒有。

彰化縣政府為解決此問題,透過農村社區公共設施改善計畫,逐步改造農村社區閒置空間,今年度先向中央爭取到9400萬元,包括三村社區在內,還有秀水鄉陝西、埔鹽鄉永樂、大有、角樹,埔心鄉梧鳳、太平,竹塘鄉田頭等9個社區,包括三村社區在內,有3個今年底就可完工。

以三村社區為例,共有1100萬經費,10月下旬動工,保留部分鳳凰木,將雜草全部清除,運來土方填平凹洞,再植上新草皮,栽植誘鳥、蜜源植物,高架橋下則闢出多功能的空間,可以打籃球、網球,有夜間照明設備,居民還可以辦晚會。

這項農村改造方案一上路,馬上獲得好評,不少社區都希望能列為補助對象,縣長卓伯源再積極向中央爭取,又陸續獲得9200萬元補助,用於福興鄉外中、番婆,鹿港鎮廖厝,芳苑鄉漢寶,埤頭鄉芙朝、豐崙,社頭鄉張厝,員林鎮源潭、大饒,芬園鄉進芬,埔心鄉經口,二水鄉十五,田尾鄉饒平等13個社區,預計在今年底前都可發包。

地政處長王銀和說,這15個鄉鎮的22個社區因此有了新風貌,未來會持續以「社區改造運動」的精神,創造彰化農村新美景。

˙聯合影音網每日播出彰化在地電視新聞

【2008/12/10 聯合報】

荒地變花海創商機 新社最夯

東勢鎮公所在河濱公園種下波斯菊花海,供人觀賞又可防髒亂。
記者張明慧╱攝影

荒地也能創奇蹟!台中縣新社花海節就是鮮明例子,休耕苗圃種花,吸引大批人潮觀賞,製造出上億元商機;東勢、新社與沙鹿等地都學著把閒置土地再利用,成功減少髒亂也嘉惠民眾。

每年年底的「新社花海節」,讓成千上萬群眾不顧塞車之苦,湧入新社鄉,其實這只是一片簡單苗圃。

農委會種苗繁殖場長陳國雄說,苗圃原本只負責研發、孕育優質農作物種苗,再提供農友耕作,但是年底入冬、天氣轉冷後,苗圃休耕或種綠肥,成為閒置田地。

4年前,種苗場與地方人士、業者腦力激盪下,決定花點錢種植草花,希望對地方休閒產業有幫助,結果效果奇佳,第一年花海節全省各地數十萬人潮湧入,賞花之餘在當地庭園餐廳吃飯、喝咖啡,或買些香菇紀念品,帶來可觀消費力。

「我們已是騎虎難下,不辦不行了!」種苗場研究人員開玩笑說。因佳評如潮,參觀旅客愈來愈多,帶來豐盈商機,使得花海節已成例行性活動,每年11月定期登場。

花海節的成功經驗讓其他鄉鎮市公所「複製」,東勢鎮公所就將荒廢的河濱公園重整,種下波斯菊種子,廣達1公頃的花海景觀,每年過年假期民眾都有免費花海可欣賞。

葉玉錦說,河濱公園過去是光禿禿土地,引不起遊憩興趣,民眾也常亂丟垃圾,鎮公所反要花錢雇工清理,種植花卉後增加休憩空間,也減少髒亂製造,一舉兩得。

沙鹿鎮公所則利用中二高高架橋下闢建登山步道,花不多的錢整理出步路,兩旁種植綠草、薄荷、香菜、艾草等植物,還有木椅、木桌,可供聊天、休憩,這條號稱「全台唯一不怕風吹雨打」的登山步道,相當受歡迎,也是荒地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另新社鄉公所也協調鄉內閒置的私人土地,種植櫻花,每年花開時節,路旁一片桃紅美景,讓景色更添特色。

台中縣警局交通隊三年多前利用國道四號高架橋下閒置空地,設置拖吊場,拖吊場設置至今,每年平均拖吊8500輛機車、2500輛機車,另放置酒駕被查扣的車輛,為台中縣政府進帳約800萬元,讓閒置空地搖身變為「金雞母」。

˙聯合影音網每日播出彰化在地電視新聞

【2008/12/07 聯合報】

社區秀藝 高甲戲尬撒米龍

老師傅陳明昌用糙米撒出黃金米龍。
記者陳秋雲╱攝影

「我是國寶ㄋㄟ!」中縣民俗藝師昨大聲說。今起一連3天在中縣文化中心有社區營造展覽,看得到傳統「拖木馬」,還有快失傳的高甲戲,及安廟謝土的撒米龍,周日上午8時到下午5 時廣場齊「尬」戲,不看可惜。

今天開始的博覽會,26個社區秀特色;大雪山社區昔日伐木興盛,義工記錄40、50年前「拖木馬」智慧,70歲老木工蘇繁雄說,把原木捆好放上軌道上,整個機台與軌道就叫「拖木馬」,2人在前拖、1人在後推,就可運3000 公斤的原木。

縣長黃仲生昨也與社區人士示範又拖又推,他說社區營造、任重道遠。

后里廣福社區劇團一齣「后里鄉情」紅遍大街小巷,當地曾是高甲戲的熱門地,語法、身段優雅,廣福社區有心人保存文化不遺餘力,成立劇團傳承越演越有勁。

潭子大豐社區的撒米龍讓老一輩回味,當年安廟謝土常有撒米龍儀式,每逢興建或重修可能動到地裡龍神,就請道士用米做成龍形,收集龍眼或少許鱗片的米放在甕裡,埋在廟或房子最中間安置妥當完成安位,其他米龍分給村人食用,就叫平安米,潭子老師傅陳明昌昨用22袋、重800 台斤的米現場揮灑,花了大半天撒成米龍讓人嘖嘖稱奇。

清泉崗忠義社區媽媽們穿著珍藏的女軍官服,賣起「女軍官滷味」、「18坎風味餐」;和平鄉香川泰雅族推「原住民薏苡仁飾品DIY」,還有「東勢石城社區竹編DIY」、「大甲藺草螃蟹DIY」,大肚立全社區「腳踏車發電」體驗、豐原鐮村社區「舊報紙漿變聖誕麋鹿」,好玩又新奇。

【2008/11/28 聯合報】

記者之眼》彰化高鐵夢何時圓 給個答案

高鐵通車快兩年了,至今每次高鐵列車呼嘯而過,依然吸引彰化縣民的眼光與討論,南彰化居民想搭高鐵,得遠赴台中縣烏日鄉的台中站,很不方便,「高鐵彰化站何時能完工?」我想,彰化縣民都很會想知道答案。

上星期,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召開大會,專案討論彰化縣政府提出的「擬定彰南花卉園區(含高鐵彰化車站)特定區計畫書」,原本想再度退回,幸好彰化縣籍立委蕭景田到場力爭,最後,都委會決議先核定特定區範圍203公頃,彰化高鐵站計畫終於勉強跨出一步。

高鐵彰化站特定區,早在前縣長阮剛猛任內就開始規劃推動,選定田中站址後,因採取區段徵收,或都市重劃方式開發,搖擺不定而懸宕,歷經前縣長翁金珠到現任縣長卓伯源,將近10年,高鐵彰化站依然是空中樓閣。

高鐵列車行經的縣市,只剩彰化、苗栗、雲林等3個縣尚未設站,如今,苗栗、雲林都已完成地方應負責的高鐵站區用地變更與徵收等前置作業,彰化仍在原地踏步。

去年8月間,縣府送出「擬定彰南花卉園區(含高鐵彰化車站)特定區計畫書」,計畫面積多達963公頃,讓內政部都委會專家不敢置信。

原來,縣政府劃了一個好大的餅,想從田中鎮的高鐵彰化站區闢建一條寬達400公尺的景觀廊道,串連溪州花博公園,行政區域跨越社頭、田中、北斗及溪州四鄉鎮,讓內政部都委會形容是「天方夜譚」計畫,才逕行決議彰化高鐵站特定區面積就是203公頃,並採區段徵收方式開發。

根據經驗,辦理高鐵彰化站特定區的都市計畫變更、細部計畫、聯外道路、公共設施等前置作業,最快也須1年時間,縣府還至少要準備50億元辦理區段徵收,才能報請中央在66個月內完成彰化站工程。

田中鎮人口外移嚴重,如今只有4萬4789名,反觀鄰近的社頭鄉,已增至4萬5259名,地方人士戲稱應改稱田中鄉、社頭鎮,寄望高鐵彰化站特定區的開發,能給田中地區帶來美好願景。

「高鐵彰化站何時能完工?」彰化縣民還要再等10年嗎?卓縣長是田中子弟,能否給縣民一個明確的答案?

【2008/11/24 聯合報】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農發基金 中央6年收6億

回饋金收益 全數回饋到農民身上

農地申請變更應繳交回饋金,農委會表示,多年來已有6億多元回饋金撥付到農委會的農業發展基金;這次重新修正免繳變更回饋金的偏遠鄉鎮範圍後,雖會增加基金收益,但這些錢仍全數做為農業發展和農民福利之用,回饋到農民身上。

農委會企畫處表示,根據農發條例第10條規定,農地變更應視其事業性質,繳交回饋金,分別撥交各二分之一,給中央主管機關和地方政府設置的農業發展基金,地方政府如果未設農發基金專戶,則由中央的農發基金代管。從91年農發條例修正案實施至今,光是在中央收到的農地變更回饋金,就已有6億多元;至於各直轄市或縣(市)政府的回饋金,估計也有數億元。

開發事業性質不同 繳交比率也不同

官員表示,農地變更回饋金的繳交標準,是依開發事業性質的不同,應繳交當時土地公告現值的1%至15%不等。其中以變更國家公園範圍內的農地最高,申請人要繳交當時公告現值的15%做回饋金。

開發遊樂區、加油站
變更面積40%土地公告現值12%

另外,如果是申請變更農地開發成遊樂區時,也要以變更面積的40%乘上當時土地公告現值的12%,做為回饋金計算基準。如果是宗教建築,則要以變更變面積的六成,再乘上公告現值的12%來繳交回饋金。

交通事業的回饋金基準也很高,例如變更農地開發汽車駕訓班、客(貨)運站、停車場等,則要依變更面積的公告現值10%繳交。

開發休閒農場、農漁產銷設施
只需繳交土地公告現值3%

但官員強調,為了鼓勵農漁業的發展,農地如果是申請變更做休閒農場、農漁產銷設施,就只要繳交公告現值的3%,做為回饋金。農委會這次取消45個免繳回饋金的偏遠鄉鎮,就會同時協助輔導這些鄉鎮的開發業者或農漁民,未來多開發農漁業相關產業,就不必繳交太沈重的回饋金。


【2008/12/16 聯合晚報】

45個鄉鎮開發 要開始交回饋金了

全台剩42鄉鎮有優惠

有鑑於部分偏遠鄉鎮日益開發,農委會大幅修正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遍遠鄉鎮範圍。全台原有85個鄉鎮農地變更免繳回饋金,農委會最近完成修正草案,45個鄉鎮被刪除,開發業者在當地不再享有優惠;但苗栗縣也新增兩個鄉鎮,農地變更可免繳回饋金。

農委會最快下周正式公告實施,全國免繳回饋金鄉鎮,只剩42個。一旦實施後,被刪除的45個鄉鎮,包括建築、遊憩、交通、宗教或公共建設等開發案,申請變更農地時,業主都必須配合繳交農地變更回饋金,不再享有優惠。

南投、花蓮全被刪掉

修正草案初步定案,原本85個免繳回饋金的鄉鎮,有45個將被取消。其中南投全縣原有的8個鄉鎮,花蓮全縣原有的12鄉鎮全數都被刪除;雲林縣從18個鄉鎮刪減成6個;台南縣也從10鄉鎮減剩4個。苗栗縣則是新增兩處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偏遠鄉鎮,分別是南庄鄉和獅潭鄉。官員說,主要是苗栗縣政府考量地方發展需要,加上這兩地鄰近原住民聚集地區,縣府決定開放免繳回饋金。

過度開發 還要獎勵?

農委會企劃處表示,農業發展條例規定,農地變更時,應視其事業性質,繳交回饋金。但為鼓勵與協助偏遠與離島地區開發,中央主管可指定偏遠與離島範圍。農委會於91年4月依法公告全台14縣的85個偏遠鄉鎮,農地申請變更使用時,可免繳回饋金。

官員說,取消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措施,雖可能增加開發業者的成本負擔,但這是各地縣政府通盤考量縣內的產業政策和經濟需求,認為部分鄉鎮不需要也不應該再鼓勵開發。例如中部、東部某些鄉鎮,這幾年早已積極開發,業者大舉興建民宿和遊樂場,觀光客也大量湧入,政府沒有必要再給予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的優惠。

城鄉差距小 不另優惠

但六年來,隨著交通建設普及,鄉鎮開發案不斷增加,農委會考量部分地區的城鄉差距已大幅縮小,不適合再被視為「偏遠」,業者不應再享開發優惠。因此從今年下半年起,請各縣政府評估縣內的經濟發展、保育需求、產業政策和人口發展,全面檢討85個偏遠鄉鎮是否繼續適用免繳農地變更回饋金。

【2008/12/16 聯合晚報】

2008年12月12日 星期五

紙風車下鄉巡演 首獲五星級飯店贊助

紙風車兒童劇團下鄉巡演,29日將於南投縣溪頭米堤大飯店演出「紙風車幻想曲」劇碼,這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啟動後,第一次由五星級觀光飯店贊助演出的場次。

紙風車劇團為了讓台灣每個角落的小朋友都有機會欣賞兒童戲劇表演,特別發起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29日是第163場演出。

紙風車表示,曾經被921地震等災害重挫的米堤大飯店,重新打造歐式路易十四風情,融合了歐洲藝術與休閒度假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讓人恍若置身歐洲宮廷,米堤飯店這次慷慨贊助演出,讓鹿谷的孩子觀賞國家劇院級的戲劇藝術饗宴。

這場演出將由靈魂人物-巫頂為全劇串場,帶來一連串不同戲劇形式的演出,有讓人驚豔的黑光劇「神奇黑光棒」、吳念真導演兒時的親身故事「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勇敢的冒險故事「唐吉軻德」,希望讓鹿谷鄉的孩子,充份體驗舞台藝術演出的神奇魔力,並藉以激發孩子無限的創意想像力。

這是紙風車第二次到鹿谷演出,鄉公所特別提供清潔車支援宣傳。當天誠品移動閱讀車將載著2007年百大好書前來和孩子相會,南投縣醫師公會也將到現場提供保健諮詢。

【2008/11/27 中央社】

台灣兒醫荒 平均照顧人數是美國4倍

今年腸病毒、毒奶粉風暴席捲台灣。但兒福聯盟今天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每位兒科專科醫師平均照護1861個孩子,比其他專科醫師多出三成六,且三分之二的兒科專科醫師集中在台北縣市,城鄉差距相當嚴重。

城鄉不均 2/3醫生在台北

家住台東的小華每周都必須請假北上看病,有時還要住院觀察。國小三年級的小華一年前被診斷出患有血液疾病,但當地沒有專門的兒科醫師,小華父母經常要帶著他到台北診療,醫療費用和交通成本讓父母很苦惱,常請假的小華則和同學愈來愈有距離。

兒福聯盟表示,小華的情況並非個案,有許多住在鄉鎮的孩子也面臨相同的狀況。兒福聯盟公布「台灣地區兒童醫療權現況檢視報告」顯示,目前台灣的兒童醫療權益有三大困境,最嚴重的是兒科專科醫師人數少且分布不均。

平均照顧人數 是美國4倍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表示,國內所有專科醫師需照護的人數為1368人,但台灣每位兒科專科醫師平均需要照護1861個孩子,還是美國的4倍、德國的6倍。再從分布來看,台東縣、嘉義縣與離島縣市的兒科醫師不到1%,甚至開始出現兒科醫師荒。

健保給付少 醫院裁兒科

第二個困境是政府編列的兒童醫療預算明顯不足。王育敏說,從2004年健保支出來看,14歲以下兒童佔總人口近兩成,在健保比例僅分配到一成左右。甚至有醫院因重症的兒童病患因耗費大量的醫院資源,得到的健保給付較少,裁撤兒科部門。

調查更發現,醫院軟硬體設施對兒童也不友善。王育敏指出,美國或日本的醫院通常會提供課輔或遊戲、音樂治療等服務。國內因健保無給付,僅2所醫學中心有輔助性藝術治療,僅有7所醫學中心提供住院兒童課業輔導。

病房冷清清 硬體不友善

也就是說,大部份生病住院的小朋友只能躺在四面白牆、冷清無聊的病房中,度過與病魔抗戰的漫漫長日。

兒福聯盟建議,醫院應納入多元的輔助性治療,以及增加空間童趣的設計,降低兒童就醫的恐懼。至於政府則應量兒童醫療特殊性,增列足額的兒童醫療相關預算。

【2008/11/19 聯合晚報】

台北學系列之2》圓環滄桑

圓環一度遭到回祿之災,似乎預知圓環的滅亡命運。
李清志╱攝影
每次走過改建後的圓環,我都會傷感起來。把富有歷史鄉愁的地方,改建成目前現代化的粗糙建築,真是都市更新的負面教材。

我在世界各國旅行時,看到不同的國家,在老區從事古蹟復建,一定都要維持原有的風貌;圓環原本的圓形隔間,富有歷史記憶的情趣,即使用新的建材,也應當做出原來的特色。

圓環在我童年的六十年代,是最風華興盛的時期,而我因為阿公的關係,也對圓環一帶留下了許多深刻的記憶。我所知道的圓環,早於我的年齡,都是來自阿公的講古。阿公告訴我,在日據時代,圓環曾經是一片魚池,日本人填上了土壤,種植樹木,圓環變成公園。後來吸引了一些流動的小吃攤販聚集在此,一直到台灣光復之前,圓環仍是公園。二次大戰中,日本人還在公園中挖了防空洞。

光復後,在此聚集的流動攤販,先是用公園的樹當支柱,搭起有蓋的竹棚,後來索性把樹木砍掉,公園慢慢變成市場。至於為什麼圓環會是圓形的呢?並非有誰設計,而是第一家搭建木屋的店家,將外牆搭成了圓形,後來的人都起而效法,最後就形成一個大圓弧。

圓環的位置很特別,剛好在六條馬路交叉的圓圈之中,本來就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之處,再加上光復後到六十年代,圓環附近的中山北路是台北吃喝玩樂的高級地段,因此圓環所在的建成區,也就成為台北夜生活的中心。

台北的胃

圓環充滿了後車站的都市文化。
李清志╱攝影
尤其是六十年代前後,圓環成為台北最熱鬧的夜生活飲食的心臟,營業至凌晨三點的圓環,可說是個不夜城。我曾在某些周末晚上,和阿公、阿嬤、阿姨到圓環逛小吃,還記得那種熱騰騰的都市活力,每個小吃攤都在吆喝,客人往往不會立即選定吃哪家,而會一家一家巡,店主大聲喊著「進來坐人客」。選定後坐下的客人,也通常不會在一家就吃飽喝足,總會留一些胃口再多吃兩三家,這才是真正的續攤,每個人在此都獲得簡單實在的口腹滿足。

圓環是台北市的胃,包容了台北市民對各種美食的渴望。圓環內有九十七個攤位,全盛時期有五十多家攤販(生意好的攤販,一家就會有兩三個攤位),都各具特色,其中有些還成為圓環內的名店。基本上判斷哪一家是名店,只要往攤子前一站就了然於心。名店一定生意興隆,而客人都很有耐心,一定會等到自己想吃的店家騰出了空位。

我和阿公、阿嬤吃了好些年,長大後才知道我們常吃的那幾家,可說是名店中的名店。像有一家完全沒招牌,只有在天花板上吊掛著幾隻粽子上寫著「萬福號」,這家的特色是廈門式潤餅。阿嬤是廈門人,平常清明、寒食一定會在家做潤餅會(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南部習俗,北部人是尾牙才做)。做潤餅會很花工夫,動輒要準備十幾樣至數十樣的菜色,平常自然不做,但阿嬤愛吃潤餅,因此去圓環,總要跟萬福號買潤餅嘗嘗。據說當年全省各地不少賣潤餅的人,會前來萬福號偷學手藝。萬福號的菜色有十幾樣,不像現在賣潤餅的常常五、六樣就濫竽充數,吃來真不是味道。

有一家在天花板上掛著乾魚翅的是「三元號」,以魚翅肉羹、滷肉飯、鳥蛋湯出名。我第一次吃魚翅就在三元號;鳥蛋湯,我也特別記得,因為奇特。三元號的特色在於湯汁鮮腴,不像現在的商家猛放味精,當年強調的都是湯頭要純正。

阿公特別喜歡叫「龍鳳」的小吃,有五香肉捲、肉粥、四神豬腸湯。阿公喜歡叫上一瓶紅露酒或保力達B配維大力,佐炸得酥脆的肉捲吃。我現在仍記得,或說可以在記憶中聞到,這兩種酒奇怪的顏色與味道。

我喜歡的小吃是「順發號」的蚵仔煎,特別大粒、新鮮的蚵仔,吃來一點都不腥,番薯粉很Q,粉紅的醬汁沾料特別好吃。這也是林語堂喜歡的圓環小吃,只可惜我不曾與他相遇於此。

夏天的時候,吃完小吃後,會去清心涼快的冰果室坐坐。我除了吃麥角紅豆牛奶冰外,一定會叫一瓶蘆筍汁。那個年代是台灣白蘆筍外銷的黃金時期,我一直相信阿嬤說的蘆筍汁可以降火的說法。但小孩的我,也沒什麼火要降,只是喜歡蘆筍汁中一種奇特的濃香。阿嬤常叫的是黑松沙士,店家會送來一小碟鹽,阿嬤會在水杯中放鹽,再倒入沙士。這樣的喝法,據說可以防夏暑,不知是不是真的?

夜市一夕變色

圓環的小吃生意,後來延伸到四周,尤其是寧夏路上,形成了日後到今日的寧夏夜市。當時寧夏路上有一家第一劇場,旁邊的「第一沙茶火鍋」,是我生平第一次吃汕頭沙茶火鍋的地方,這是阿姨最喜歡的店。有時我會和阿姨單獨前往,在冬天的晚上,兩個人一個鍋,燙著滾熱的牛肉、魚餃、魚丸,然後沾上冰冷的生雞蛋沙茶醬,那種喉頭又冰又熱的感受,現在回想起來仍無比清晰。

圓環沒落後,寧夏夜市成為我最喜歡的台北夜市所在。這裡不少店家仍保持著早期小吃的講究作風,口味絕不會太粗,不會太油,味精也不會亂放。有一家賣赤肉豬肝湯的,永遠在大鍋中現燙一兩碗粉嫩的豬肝和精肉,湯頭看似清淡,但滋味鮮醇,頗有「Consomme」(沒有油的清肉湯)之風。

本來寧夏夜市在兩排食攤之中有個散步道,可以悠悠閒閒地吃幾家,但不知何故,從去年起,掛了個字體醜不啦嘰的紅底黑字的布條,還配上醜兮兮的紅燈籠,上面寫著「寧夏觀光夜市」,從此之後,兩排食攤就縮成一塊,變得擁擠不堪,還闢了個車道,摩托車呼嘯而過,我看了心痛不已。這是誰應當負的責任呢?好好的一個富有特色的夜市,如今公權力一插手,反而失去了風味。現在的寧夏夜市,我已經不敢像從前一般,大肆跟來台的外國朋友介紹了。

有兩家在圓環夜市中的名店,在圓環旁的重慶北路上開了分店,一家是以魚翅肉羹、鳥蛋湯有名的三元號,另一家是原本賣五香肉捲、腳筋肉羹的「龍鳳」(現名「龍緣」,不是本店傳承,而是老師傅指導)。兩家的口味,如今都放了太多味精,吃時嘴不舒服,吃完後連脖子都不舒服。有一回,我在龍緣看煮四神湯的廚師,用湯匙勺起多匙味精放入湯裡,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很簡單,因為根本沒熬足夠的大骨湯。但客人不是笨蛋,這種店現在有媒體報導,一時生意興隆,可是做不了太多老主顧的。

我偶爾和一些早年吃遍圓環的長輩聊天,這些知舊時味的人都會搖頭說越來越不想出外吃東西了。說以前賣五香雞捲的,不需在雞捲後紮個尾,因為肉紮得實,炸時不會鬆;因此一條雞捲的肉可以從頭包到尾平平的,不必扭兩個小屁股。還有以前的蚵仔麵線,根本不勾芡,會滑溜是因為湯汁濃加上麵線煨得夠,自然吃起來黏糊。但現在的麵線不耐煮,不敢煮久,湯汁也不夠濃,煮不出味,就用太白粉充數,吃起來自然不好吃。

舊時味還要有舊時手藝才行,現在有些老店以為只要頂著老招牌就夠了,而不知味的消費者也無法辨味,只對招牌趨之若鶩,還不如多憑自己的口舌去判斷。也許一家不知名的你家厝邊的小吃,比許多名店好吃多了;只怕這樣的小店一被介紹,客人一多,品質立刻走下坡。這常常是我這種大街小巷尋味的人,在介紹一些不錯的店家後,覺得自己又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說來說去,飲食、小吃手藝不容易持久,這和我們日前的文化缺乏長線,不知永續發展的文化敬意有關。而只知炒作短線的社會價值,自然建立不了恆久的口味。

●「台北學」系列講座:劉維公主講〈異想時尚的台北生活〉,11月12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L401階梯教室舉行。

【2008/11/10 聯合報】

2008年12月9日 星期二

兩岸一日生活圈成型 台灣精品業利多 中低價品受衝擊

  • 2008-11-10 中國時報 【曹秀雲、王莫昀╱台北報導】 
江陳會簽訂四大協議文件後,其中「空運截彎取直」協定,將兩岸距離拉近,變成「一日生活圈」,不同生活需求,預料將帶動新的消費變化。在台灣,高貴卻賣得不貴的世界名牌精品,百貨公司繽紛多樣的化妝品,以及便宜又好吃的地方美食點心,最為看俏。

     而大陸的風味餐廳料理、一件幾十塊人民幣的便宜服飾,則是大陸遊最熱門消費選擇。

     二度江陳會,敲定兩岸航空、海運、客貨運直航,兩岸縮短為一日生活圈房地產業者認為,這對目前被推入冷凍庫的住宅巿場影響有限,住宅巿場的融冰,確定要在經濟基本好轉之後,才會有正面效益。

     業者普遍認為,今年年初,外界預期主張兩岸開放政策的馬蕭陣營會當選,就已吸引一波台商回台購買豪宅風潮,也就是說,這項利多早已提前反映,近期不會有新一波移民。

     不過,房地產業者說,倒是北、高辦公巿場的詢問度大幅提升,已有大陸航運業者希望在台設立辦公據點。

     吃,是兩岸「一日生活圈」首先產生變化的帶頭行業。一位在上海居住快五年的台眷羅太太說,上海有來自全大陸與全世界美食風味料理餐廳,「選擇多、裝潢美、口味讚!來上海,一定要好好享受美食!」

     回到台灣,羅太太最懷念的卻是台灣夜市小吃和地方點心。根據一份觀光局調查指出,陸客來台,最喜歡逛的景點,是台灣「夜市」,一百個人中,至少超過八十人,指定一定要參觀台灣夜市、吃夜市小吃。而陸客最愛買台灣伴手禮,超過三成指定要鳳梨酥、一成六買過牛軋糖、二%陸客買過牛肉乾和綠豆凸。

     除了吃,另一消費變化,預料會反應在百貨零售業上,其中台灣的精品業與百貨公司的化妝品最為看俏,但中間價格的服飾,可能由手工便宜、單價低的大陸服裝搶得先機。如現在已有許多五分埔業者,會飛到上海七浦路四棟賣便宜服飾大樓,偷偷「補貨」。

     觀光局調查,陸客平均每人每天在台灣消費金額大約為美金二九三.○八元,折合台幣差不多八千塊錢上下。其消費金額比有錢的日本人三○四.五美元只略低一點點。

     精品業者透露,大陸精品進口稅將近二成,使得同樣品牌的名牌,在大陸售價要比台灣賣價高至少一到二成,加上台灣貨品樣式多,飛來台灣買一、兩個名牌包,等於把機票錢都賺回來了。

     看好名牌精品在台灣後續力,高雄大力百貨即將在十一月初開幕的「大立精品 Star Place」新賣場,就主打世界名牌精品。

     台灣百貨業最強的化妝品,也是兩岸一日生活圈被看好的夯貨。

     新光三越副理李香萩透露,百貨公司週年慶,化妝品折扣高、贈品多,以當季貨而言幾乎是「世界最便宜價格」。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魏德聖:當觀光帶來傷害 覺得很難過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說,海角觀光熱,是無心插柳。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修瑞瑩攝影

電影「海角七號」暴紅,讓片中主要場景恆春、墾丁成為熱門觀光景點,不過觀光客對地方帶來經濟利益、也造成環境傷害。該片導演魏德聖認為,地方政府應有更全面的規畫,不能操作短線。

魏德聖表示,「海角七號」形成的觀光熱是無心插柳,地方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應重視環境的維護。當初魏德聖拍攝「海角七號」時,只是想呈現當地的美麗風景,沒想到會引來大批觀光客,日前他聽說恆春有些原本觀光客不會去的地方,都因人太多而變得滿地垃圾,讓他覺得很難過,不知究竟是幫助當地的經濟、還是傷害當地的環境。

近來不少製片單位與地方政府合作,希望以電影帶動觀光產業,但魏德聖也認為這種想法是「本末倒置」。魏德聖說,「海角七號」推出後,許多縣市政府都想請他去拍電影,但他認為,一部電影不是為了場地而產生故事,而是先有故事,再找合適的場地。

他說,冀望以電影來帶動觀光的想法是從經濟利益的角度出發,但電影不是地方誌,影片傳達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2008/12/06 聯合報】

 

 

 
 
 
 
影音》網友不捨 盼海角淨土
「觀光沒有帶給滿州很大的正向回饋,得利的只是大型度假村與有錢人」,海角七號讓恆春半島走紅,網友有負面看法。
網友Allen在悠遊墾丁討論區中說,海角七號增進恆春半島觀光,但恐怕成為另一個「葡式蛋塔」現象,擔心「摧毀真正屬於恆春半島的核心價值」,並悲觀預期「台灣只有一部海角七號,未來不會再有」,希望遊客能好好維護海角淨土。
網友Aven說,滿州有恆春半島數一數二的自然資源,但因地理環境影響,年輕一輩外移嚴重,電影上映後,得利的只是大型度假村與有錢人;建議發展生態旅遊,像社頂部落生態旅遊就是成功例子,例如賞鷹可作為秋天的生態旅遊重點。
網友「皮膚黑黑二人組」來自香港,他們提到海角七號在香港很紅,除了開心外,但擔心遊客太多讓墾丁、恆春商業化,失去本身味道。
討論區中也有正面看法,網友牛小少在賣魷魚,他說秋冬是淡季,但現在周末有很多人來恆春看海角景點,「讓我多賺好幾月的海角財」。
【2008/12/06 聯合報】

 

 

九份變樣 侯孝賢有罪惡感

 

 
九份廣受港、日旅客的喜愛,當地店家還以「悲情城市」命名吸引觀光客。
記者林錫銘╱攝影
侯孝賢昨在座談會上批電影和城市行銷已經本末倒置。
記者丁志寬╱攝影

九份因「悲情城市」電影再現風華,卻也引發當地文化質變的討論聲浪。
記者林錫銘╱攝影

電影究竟是城市行銷的推手?還是城市文化的殺手?導演侯孝賢昨天語重心長地說:「拍了『悲情城市』,讓九份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有深深的罪惡感。」
對於墾丁的海角熱,侯孝賢說,「『海角七號』也是,人去(恆春)了,但很多人根本不管地方有什麼,只管這�誰拍過片,便當賣到不行,熱潮帶來了,但地方文化特色留下來了嗎?」
「悲情城市」出品至今剛好二十年,曾獲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
金馬獎執委會昨天下午舉行「電影•城市行銷的最佳推手」研討會,邀台灣侯孝賢、香港吳思遠、大陸黃建新、南韓金鐘學四位導演,不料開場的侯孝賢砲聲隆隆,痛批不該「本末倒置」。
侯孝賢說:「電影打造城市?難吧,導演拍片不該先想到這個,電影拍得好才會吸引人,一開始就讓導演想那些,會有反效果。就算電影把觀眾叫來了,又怎麼樣?『悲情城市』讓我有罪惡感,九份原本那麼漂亮,以前留下來瀝青的屋頂,老街平房,拍片之後的兩年內,大家都來了,買房子,為搶景觀加高樓台,亂成一團,還好現在因地底坑道被禁建了。」


 

近年推動影視觀光的南韓也面臨這種窘境,裴帥的「太王四神記」,RAIN、宋慧喬的「浪漫滿屋」都被點名。
「太王四神記」導演金鐘學說:「過去我拍電視劇『沙漏』,創下百分之七十二的收視率,但又怎樣?取景的小鄉村,拍後地價漲一百倍,炒地皮卻讓村民離鄉背井,我更有罪惡感。聽說後來的『浪漫滿屋』也造成同樣的問題。」
侯孝賢說,日本政府有專人團隊管理,像五色湖等民宿,保留歷史原貌,照樣吸引觀光客。促進商機不是壞事,但要有保護配套措施,以台中市為例,市府可以主動出擊發掘適合的劇本,有計畫找適合的導演來台中拍片。
他認為,「海角七號」只是台灣電影「一線曙光」,但不是國片整個的希望,國片要有更大的市場,一定要有量去支撐,光靠一兩個人不夠,至少要培養出二十位導演站上一線。
金鐘學說:「什麼事都一體兩面,很多日本師奶去裴勇俊拍片的地方,等三小時就為了喝杯據說他去過的店賣的咖啡,的確促進觀光,但他們片酬飛漲成上億韓幣,製作費吸走大半,導致南韓電影製作品質衰退,南韓政府已制定片酬最高標準對症下藥。」
【2008/12/06 聯合報】

 

悲情炒熱九份 獎狀榔頭送念真
曾經沒落的九份,因電影「悲情城市」改變了原有風貌。只有夜景依然璀璨,彷彿昔日「小上海」風華再現。
記者林錫銘╱攝影
「悲情城市炒熱九份,地方人曾調侃說應頒給編劇吳念真一張獎狀及一個榔頭;獎狀是獎勵吳念真讓九份人口回流有了活力,榔頭表示悲情城市讓九份的景觀被破壞。」移居九份廿一年的羅濟昆,說出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想法。
羅濟昆說,近幾年來的九份假日,常見塞車、停車困難、垃圾亂丟,景觀已被破壞,侯孝賢早就說過後悔拍悲情城市的話,他並不驚訝;悲情城市的確讓九份像灰姑娘一樣,從小城鎮成為熱門的觀光景點,「九份人口嚴重外流,我移居九份之初,九份只有偶爾拜訪山城尋找靈感及藝術元素的工作者;悲情城市上映後,九份瞬間被炒熱。」
「侯孝賢會有這樣的感歎,覺得九份被破壞了,是九份的景觀變了,許多建築和早年景觀不同;藝術工作者想到九份取景,不能像早年那樣只用廣角鏡就能找到好場景,現在只能用長鏡頭抓特寫,聚焦在特定的事物。」在九份從事攝影及文史工作多年的羅濟昆以攝影者角度說出九份的改變。
不過,羅濟昆認為侯孝賢沒有資格批評。他說,「從九份獲利的藝術工作者應有回饋的心,九份是被破壞,但是被誰破壞的,有誰關心?」侯孝賢等人應該運用知名度及藝術創作,告訴民眾九份的美在那裡,讓政府也知道如何保存九份的美,因為現有的破壞有許多是無知和無心的。
羅濟昆把九份的發展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是金礦沒落,人口嚴重外流,山城只剩老人和小孩,幾乎看不到希望;第二階段就是悲情城市放映後,山上擠滿尋找電影場景的遊客;第三階段的九份已轉型為觀光城市,吸引日本及香港遊客。
【記者張源銘╱基隆市報導】九份土生土長的瑞芳鎮民代表林添麟說,九份本來是鳥不生蛋的地方,現在成為熱門觀光地點,除了房屋有些許改變,山水美景還是一樣;他不認同侯孝賢的說法。
林添麟說,早年的九份因為金礦沒落,年輕人出外找工作,整個山城靜悄悄,有時從早到晚,豎崎路看不到一個人影。還好,因為電影的推波助瀾,炒熱了九份,現在人口回流,老人有年輕人照顧,地方有商機,大家還有收入。
林添麟覺得九份要發展一定會有變化,但他不覺得九份被破壞了,倒覺得是重生,變成一個有生命的山城。
【2008/12/06 聯合報】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復育活化石 澎湖成立鱟育成區

  • 2008-11-15 中國時報 【陳可文╱澎湖報導】
 

 ▲「海中活化石」鱟又稱「鋼盔魚」,也叫「鴛鴦魚」,澎湖水試所積極培育。(陳可文攝)

     有「海中活化石」之稱的鱟,極具生物科技研究價值,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首創實驗室繁殖成功,成立全國第一處「鱟的生態育成區」;昨日帶領小朋友為兩百廿五尾鱟植入晶片,野放回大海。

     早在四億年前,地球就出現了鱟,學名「中國鱟」、「馬蹄鱟」,是海中底棲無脊椎動物;成熟鱟體長卅至四十多公分,大大的頭、身披硬殼,有一對單眼、兩對複眼,拖著一條長長的劍尾;因為外型像鋼盔,人稱「鋼盔魚」,又因為公鱟和母鱟雙雙對對相依不離,也稱為「鴛鴦魚」。

     近年來台灣沿海汙染,鱟有滅絕之虞,一尾鱟從出生至成年需十多年時間,如今全國只剩金門與澎湖兩棲地,農委會水試所積極進行復育工作。

     鱟的食用價值不高,但是血液中有一種內毒螯合酵素,可以快速準確與細菌內毒素結合,所以鱟血製成的鱟試劑備受矚目。澎湖水試所研究多年,成功培育仔鱟數萬尾,這是國內實驗室首見。

     為了大量繁殖繼續研究,水試所在澎湖縣政府公告禁漁區馬公青灣海域,成立全國第一處鱟的生態育成區。

     昨日邀請近百名國小學童參與野放鱟活動,幫助兩百廿五尾鱟返回大海;澎湖水試所在育成區豎立告示牌,每一尾野放的鱟都已植入微晶片,呼籲民眾勿捕捉,否則被查獲將移送法辦。

南、北新都 6年後誕生

內政部長廖了以昨天透露,內政部規畫的三都十五縣,「中都」將於民國九十九年實施,「南都」目前規畫將高雄縣市合併,「北都」則規畫整併台北縣市加基隆市,南、北兩都規畫在民國一百零三年實施。

廖了以也宣布,他絕不會參加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

台北縣長周錫瑋日前落淚向中央嗆聲,揚言若不能讓北縣就地升格,他將辭職明志;廖了以昨天表示,他將心比心,若台北縣民對於台北縣升格案有失望、期待落空,這種心情他能夠理解,但政策必須作全面考量。

外傳廖了以也可能投入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他昨天強調,「我很坦然,我已把自己放空」,他並宣布,「廖了以絕不會參加台中縣市合併後的市長選舉」,以避免不必要的猜想及誤解,影響升格案推動。

廖了以說,內政部可以協助北縣依「準直轄市」的現狀,爭取其在財政、層級應得到的權益。

但是依目前的規畫與馬蕭政見,如果目前讓北縣改制升格,未來還得再合併升格一次。

內政部民政司長黃麗馨表示,內政部已收到台北縣政府所送的「改制計畫書」,要求將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內政部會將此計畫書送相關部會表達意見後,綜合各方意見再提報行政院決定。

為了配合台中縣市的合併升格案,內政部昨天也研修地方制度法,賦予縣市合併、直轄市併縣市的法源,並增列縣市改制計畫的提報資料與未來發展計畫。廖了以表示,「中都」形成後,對於未來推動南北兩都計畫是有幫助的。

【2008/11/01 聯合報】

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度景氣抗暖化 含水過冬相扶持

廿一世紀果真充滿挑戰與機會。

不久之前,我們才警覺到地球面臨暖化的危機,生態浩劫迫在眼前,因此各國疾呼節能減碳,綠色生活成為當紅的口號。緊接著就來了全球性的金融風暴,逼得各國不得不緊急端出紓困計畫,明天過後的景氣寒冬不知能否度過。

景氣寒冬與地球暖化,一冷一熱,都是全球性的警訊,看似不相干,但其實卻是福禍相倚,只不知人類能否作正確的解讀,進而作出適切的回應。這兩項挑戰的殺傷力有天壤之別,前者可能帶來貧窮痛苦,後者卻可能造成死亡滅種。但荒謬的是,景氣寒風一吹,大家只看見眼前的冷,立即忘了更可怕的滅絕,可見人們並不真確體認到地球暖化的威脅。

真正要有效地節能減碳,其實關鍵在於人類集體回歸儉樸生活:少消費就節能,少活動就減碳;而儉樸也是度過景氣寒冬的必要作為。可是眼前的政策多不作此想,其根本思惟仍是維持一樣多的活動甚至繼續成長,只是設法在活動中利用技術設備來節能減碳。同樣的思惟也出現在面對景氣寒冬的作為中,各國決策者力保經濟成長率為正數,個別的人們也期望維持原本的生活水準。所以,發給消費券鼓勵消費來維持工業生產的作法自然大受歡迎;甚至政府直接資助大企業希望維持生產,也沒有太多反對聲音。抽高來看,其實是:習慣於成長的思維,不能接受零成長;追求奢華的心不懂素樸的滋味。

當前人類應設法鼓動風潮,以集體儉樸來度過景氣寒冬,且同時減緩地球暖化,不妨思考以下作法:

政府的補貼應該用於鼓勵企業減產但不裁員,寧可縮短工時全面減薪,讓大家都有工作做,而不是憑空創造就業。社會上需要塑造一個集體努力互相體諒的氣氛,真的學習田螺含水過冬。

對個人,政府不要直接補貼,而是鼓勵以工代賑、以學代賑;鼓勵各行業辦理內部進修,利用縮短工時後多出的時間學習新的技術或心靈知能,提升工作效能與生活品質。

對於整體環境,政府應藉此機會引導產業轉型,鼓勵轉向「環境品質產業」、「生活品質產業」。譬如大量擴編環境維護的預算,除了可以多種樹之外也增加許多剪草修樹、清淨公共環境的工作機會,甚至也可刻意提升「打掃」的專業能力。由此衍生的花木培養、機具生產、人力運行以及管理技術等就是品質產業的核心。

一旦更綠更美的公共環境營造出來了,正是收入不多但時間較充裕的人們最經濟的休閒去處。工時短一點、物欲少一點、親情溫馨多一點、環境美一點,追求平靜而有尊嚴的生活,不正是人類基本的福祉願景?

面對景氣寒冬與地球暖化這兩項無可逃避的大危機,地球人能否看到這是他(她)們集體進化的關鍵點———因此進化成普遍能彼此關懷、合作扶弱的物種;或者只是迴光返照,終究走上滅絕?

【2008/11/27 聯合報】

回響》文化升格 多樣性永續發展

拜讀廿一日文建會邱坤良前主委的「縣市升格與文化升格」一文後獲益良多,文化局所有成員皆應虛心反省,但前主委對於文化經營與升格的指陳,與文化局目前所發展與規劃的方向顯然出現落差。

前主委文中以「文化意象模糊」來形容北縣整體空間概念不清及缺乏社群意識,又指出北縣最多只有「三重埔人」、「新莊人」、「嘉義人」的小區域概念,缺乏「台北縣」三個字的認同感。文化局秉持著「文化多樣性」概念思考文化永續與推廣發展的方向。過往的嘉義、雲林同鄉會到今日的外籍配偶,交織成不同色調、多重光譜的文化樣貌,北縣的文化意象當然不會是單一的、更不可能是牢固不變的。

邱前主委還以「台灣人意識」的形成來期許「台北縣人」透過族群與空間來建立認同。然而,自然空間的阻隔讓北縣的空間保有了文化區域化與多樣性的先天優勢,卻成為外界誤會北縣「文化意象模糊」的主要原罪。為了建立一個以單一人種為主體意識的文化觀,眾多區域與國家都付出無可補救的族群撕裂代價,追根究柢還是因為追求單一的認同將會貶抑其他不同的文化表現,甚至排除弱勢文化。文化局近年來的核心思考與政策執行即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共同呈現的、區域與區域並列的、多樣文化表現的可能性。我們期望能以「保有文化多樣性」與「永續文化經營」的概念深耕大台北,這種軟文化的經營理念完全不同於前人大興土木建館等同建立文化的概念,然而,此模式卻需要相對的時間與足夠的資源才能夠達成。

北縣確實擁有為數眾多之文學家、藝術家、表演工作團體,倘若北縣地方資源分配是充足的、文化基礎建設是公平的,他們又何須往台灣的資源核心尋求補助。台北市文化局年度預算除以人口數,平均每人享有五○九.一二元;台北縣每人就只分配到一九○.七七元,遠遠落後其他縣市。台中市每個市民可以享有二六八.○一元,北縣文化資源的短缺怎麼會是比上不足、比下綽綽有餘呢?行政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公成為文化發展的結構性障礙,這結構性的因素也就阻礙了百花齊放的北縣被看見。

北縣特殊的地理、經濟、文化特徵持續吸引大量人口遷移至這塊土地,這種人與空間的交織和匯集呈現一個難以被形容、論述出的北縣人。這種來自各地不同的移民所帶來之多樣的、俗民的、底層的、技藝的、甚至貧窮的文化,揉織成的眾生喧譁與多樣文化場域就是「台北縣」的文化特徵。可惜長期以來行政資源缺乏的結構性因素無法克服,反讓大眾誤會與不見北縣文化多樣風貌。

【2008/11/25 聯合報】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觀念平台─學生運動的南方問題

  • 2008-11-13 中國時報 【何明修】

     二十年前,台灣的社會運動界流傳著「北學南工」的講法。在當時,北部興盛的是一波波的大學生抗議風潮,從台大學生爭取校園自治的「自由之愛」,到文化大學學生抗議國大代表所上演的「草山傳奇」。在南部,從台南的紡織廠到高雄的國公營事業工廠,勞工階級的不滿充實了台灣工運的陣容。

     北學南工的說法反映了當時扭曲的社會結構。南部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如能擠進聯考窄門,辛苦地負笈北上,一方面試著適應大都市的冷漠與無情,另一方面也得面對嚴苛的課業壓力。

     很快地,這些力爭上游的南方學生變成了安滿自得的北部人,成了關心職位升遷、按月繳房貸、忙著安排小孩補習教育的中產階級。只有在逢年過節時,他們才會回到自身的原鄉,在短暫「親密的陌生人」之旅後,很快地回到鴿子籠的公寓生活

     南部人才的流失,造就了更為繁榮的北部,但也使得原鄉更為凋敝。原先在鄉里一言九鼎的士紳階級開始退位,取而代之的是擁槍自重的黑道民代,他們只能靠著買票與包工程,才能維繫自己的地位。

     二十年前的社會運動風潮強而有力地扭轉這種趨勢。政治民主化意味著教育機會需要更平等化,也因此,大部分的新設大專院校都是坐落於中南部,在地學子也才有可能在地學習。許多經歷了三月學運啟蒙與洗禮的青年,決定回到自己的故鄉,他們謙卑地從社區運動、社區大學著手,一步一腳印地慢慢改造地方社會。

     更重要地,一旦民主的生活方式成為習以為常的日常共識,即使極端邊緣化的居民也知道,他們有百分之百的權利,能夠批判傲慢而輕視人民的統治者。

     就是透過這樣的扎實打樁,學生運動才有可能在南方的荒漠萌芽。十一月六日,台北的大學生在行政院前靜坐,但是卻遭受政府官員的言詞羞辱,以及警方的強力驅離。南部的校園早就瀰漫著一股騷動不安的氣氛,台南的成功大學打響了南方學運的第一炮,十一月十日,高雄的大學生也集結在中央公園,向南傳遞這一把抗議的怒火。

     高雄的學生運動的確是南台灣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在三月學運時期,高雄至多只有承繼醫學院批判傳統的高雄醫學院有異議性社團,中山大學也只有個數位學生趕赴台北,親身見證了那場改變歷史的抗議活動。但是在這一場港都的「野草莓」運動中,青年的改革熱忱就像熱情的南部人一樣溫暖,學運的烽火也終於跨進了二行溪以南。

     更難能可貴地,高雄的環保、工運、身心障礙、教育改革團體,都有幹部到場,共同為學生們打氣。城市光廊原先只是都會觀光的景點,但是在那晚,卻成為了南部公民社會具體而微的縮影。

     在野百合學運,負責聯絡的幹部需要自備零錢,打公共電話;在野草莓學運,網際網路的即時傳播相當程度地克服了城鄉落差,以及北部媒體的抹黑。但是即便如此,一場成功動員的學運也不會立即翻轉長久以來的南北差距,南方問題的陰影仍將持續存在。

     放眼未來,南方的野草莓世代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故事等著開創。聰明而世故的他們深知,如果不及早拋棄野百合的陰影,歷史的悲劇將會變成鬧劇,就如同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但是唯有突破集遊法體制的訴求轉化成為更廣大的改革方針,將激昂的動員升華成更綿延而持續的參與,南方問題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決。野百合運動曾經留下絢麗的傳奇,原因並不在於臨時條款的提早廢除,而是因為它召喚出一個世代的改革熱情。可以確定的,在未來,同樣的標準也會用來驗視野草莓世代。

財經漫遊:賤價出讓國土的那一天

  • 2008-11-22 中國時報 【沈雲驄】

     如果,把國家一半以上的土地,無償出讓給另一個國家的財團,你贊成嗎?

     馬達加斯加的政府,最近就是這麼做的。前幾天,這個位於非洲南端的島國政府傳出,要把國內高達一百三十萬英畝的可耕地,「租」給韓國的大宇集團九十九年。消息見報,整個非洲大陸與西方世界一片譁然。

     把大片土地出租或出售給別的國家,在非洲,其實不算是新聞。包括中國與中東在內,許多有錢有勢國家,都跟非洲有類似協議。這些富有的強國,有的搶農地,有的拿礦場,產出不僅供自己的國家用,用不完的還可以賣給別的國家賺錢。這幾年,從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到馬來西亞,許多被原物料與糧食價格狂漲嚇到的國家,只要財力還算不錯的,都紛紛遠到非洲找地。

     對於出讓國土的非洲國家而言,試圖換來的是更多就業機會、生產技術與資金。也就是說,理論上,這是一場各取所需雙贏遊戲。許多需錢恐急國家,例如伊索比亞等,此刻正迫不亟待地,向世界兜售自家的土地。

     問題是,像馬達加斯加這樣,把如此面積龐大的土地,以如此低賤的代價讓出,卻是聞所未聞。整個馬達加斯加的可耕地加起來,估計約有兩百五十萬英畝,這次出讓的一百三十萬英畝,相當於全國可耕地的一半以上,是台灣面積的四成。更不可思議的是,據大宇集團對外的說法,雙手捧上這麼大一片土地的馬達加斯加,很可能收不到任何租金

     到目前為止,由於雙方都沒有公布協議內容,沒有人能說出這麼做的理由。大宇集團只說,取得農地之後,會用來種植玉米、棕櫚等經濟作物外銷,確保韓國的糧食安全,也可增加韓國的外銷收入。但馬達加斯加到底可以因此得到什麼好處、增加多少就業機會、產值與學到什麼技術,卻語焉不詳。

     多個國際組織正在深入了解這項交易細節,是大宇集團趁火打劫,還是馬達加斯加的人謀不贓。更重要的是,在這全球財富嚴重不均的時代,該如何處理棘手的貧窮問題?窮國,除了讓地,可以怎樣讓自己更健康成長?富國,除了搶地,又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聯合國食品與農業組織擔心,這類賤價出讓國土的協議,會演變成一種「新殖民主義」。靠著財富,有錢國家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別人家的領土。取得這些土地之後,開礦的開礦,栽培的栽培,在經濟上受益最多的,往往是富國自己。我們該不該允許,有錢的國家用這種方式,併購他國的土地?

     當然不該。前天,英國《金融時報》就回應這起交易,抨擊有錢國家根本是假糧食與能源安全之名,行佔領與掠奪資源之實。貧窮問題,不能用這方式解決。

     馬達加斯加的窮,不是一天兩天。這個在地理上得天獨厚島國,論面積是法國兩倍,是世界上第四大島;論資源,也有著美麗海岸景觀與豐富海洋寶藏。但自從一九六○年從法國獨立以來,它就跟許多非洲國家一樣,掉入無盡政治惡鬥之中。七○年代輪番登場的軍政府,這幾年投票選出來的新總統,都沒有停止近乎玉石俱焚的政治傾軋。拼經濟、消滅貧窮,只出現在選舉語言中,從來沒有在選後落實。豐富的天然資源,在長年的惡鬥中被閒置;貧窮,則在低落的行政效率中滋長。

     要幫助這樣的國家,同時又確保自己的糧食與能源安全,富國們不該使用這種聯合國口中的「新殖民主義」方式。相反的,雙方應該利用自己的優勢,與另一方合作──有錢的出錢,有技術的出技術,有土地的出土地,共同經營,然後共同享受成果,才是真正雙贏的好方法。否則,《金融時報》認為,硬要拿下人家領土的國家,乍看之下好像很划算,但最後未必能討到好處。「想像一下,」該報說:「如果發生了糧食短缺,馬達加斯加人民會眼睜睜看著韓國人把糧食往外送嗎?」

     這起交易接下來會掀起什麼樣政治風暴,會給非洲的區域政治帶來多大震撼,目前沒人敢說。但迫在眉睫挑戰,是如何停止這種用財富當武器的新殖民現象,在金融危機中悄悄蔓延。窮國也好,富國也好,假如政府拿不出改善經濟有效辦法,政客們老是把國家的資源當作政治賭桌上的籌碼,倒楣的,畢竟是老百姓啊。

2008年11月19日 星期三

大溪老城區 爭取假日改徒步區

大溪鎮中山路老街的立面牌樓不輸和平路老街,老城區店家爭取周末假日也規畫成為行人徒步區。
記者劉愛生╱攝影

大溪鎮和平路老街周末假日改為行人徒步區後,人潮眾多,生意蒸蒸日上,一旁的中山路、中央路老街店家頻向大溪鎮長蘇文生反映,希望老城區居民同意後比照和平路老街,實施「周末假日改為行人徒步區」。

為讓大溪鎮老城區的中山路、中央路老街也能繁榮,老街形象商圈理事長莊森雄、福仁里長黃文正、興仁里長邱財榮等人昨天拜會鎮長蘇文生,表達兩條老街有意加入「行人徒步區」的意願,範圍是中央路李金興立面牌樓至和平路老街交叉口,中山路是整條老街加入,總計全長1200公尺。

蘇文生表示樂觀其成,希望兩里長能儘速召開會議,經兩條老街的多數住戶同意後即可實施,希望趕在明年元月實施。

【2008/11/12 聯合報】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老樹林不保 志開國小發起搶救

自由時報20081025
道路經過已荒廢的水交社幼稚園,園內老樹參天,但市府認為非珍貴樹種,將全數砍除。(記者蔡文居攝)
志開國小後校門這一大片綠帶全要砍除,師生不捨發起連署搶救。(記者蔡文居攝)

開路砍樹 環團痛批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市府開發水交社文化園區,一等三號計畫道路穿過志開國小北側校園,校內一整片已有30年的老樹林不保,環保團體痛批市府高喊節能減碳,施政卻背道而馳;志開全校師生也要發起連署,搶救老樹。

水交社文化園的開發工程,主辦單位地政處委託公共工程處已於上個月完成發包,預計10月底舉辦動土儀式。

都發處︰非珍貴老樹

都發處技正簡誠福表示,水交社文化園區是市長的重要政績,現在臨時喊卡,根本不可能。當初現勘時建設處認為那些樹木並非珍貴老樹,因此未列入保留,地政處也未編經費移植。

他表示,園區內該保留的老樹都有註記保留,民眾若有意見,應早提出來。

社大自然學程講師晁瑞光說,市府說水交社是市中心的桃花源,卻是將老樹砍除,再種新樹,這種做法令人無法接受。

台南環盟理事長黃安調也說,市長說府城是健康城市,但砍樹開路,又無移植計畫,令人失望,不只志開國小,林森、夏林路也有類似情形,根本是說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