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社造助轉型 長潭里漁村再生

自由時報20080726
長潭里純樸的漁村,轉型休閒漁業。(記者盧賢秀攝)
在潮境公園眺望九份山城燈火閃閃。(記者盧賢秀攝)
討海廊露天咖啡館有海洋味。
(記者盧賢秀攝)
張淵翔透過社區營造為長潭里漁民找新出路。(記者盧賢秀攝)

記者盧賢秀╱專題報導

長潭里漁港是基隆市北端小漁港,漁業逐漸沒落後,社區發展協會這幾年利用勞委會永續就業資源,訓練漁村媽媽,開發風味餐、漁村導覽解說,讓整個漁村活了過來,不管白天還是晚上,走一趟長潭里漁港和潮境公園,體驗漁村文化,感受大不同。

長潭里是個純樸小漁村,但10幾年前漁業沒落,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淵翔為了幫漁民找出路,讓漁村轉型,結合一些年輕朋友回到漁村,推動社區營造、創造社區產業。

找出路 社區動起來

張淵翔利用勞委會永續就業方案,訓練10幾名漁村媽媽成立社區廚房「討海廊咖啡館」,利用漁船捕撈新鮮魚貨,開發風味餐,有魚頭刀、四破、鯊魚、鎖管等,都是現撈仔。

基隆沿海夏天出產海藻,石花菜就是海藻的一種,漁民採摘的石花菜在漁村曝曬,是漁村特產之一,曬乾後的石花煮成石花凍,消暑解熱,易飽足感又沒熱量,還有豐富膠質,也是養顏減胖聖品。

社區廚房旁的露天咖啡館最近才完成,傍晚在這裡喝咖啡、石花凍清涼飲品,眺望漁港,令人心曠神怡。

享風味餐 賞海岸生態

長潭社區媽媽也接受導覽解說訓練,可以帶民眾走一趟傳統漁家,到海蝕平台、潮間帶觀賞海岸生態,少不了玩水、抓螃蟹、釣熱帶魚,小朋友可以採集海藻,自己動手做鑰匙圈或書籤。

日遊潮境 夜眺九份燈火

潮境公園原本是垃圾掩埋場,復育成海洋味的公園,在這裡可以賞海景、騎自行車,還有環山步道可以登上八斗子公園,上山下海都可以,用過晚餐後,在潮境公園散步,眺望九份山城金光閃閃燈火,十分浪漫。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行政區調整

馬提出3都15縣 減少鄉鎮市
自由時報20080116〔記者王寓中╱台北報導〕謝長廷提出「大破大立」,馬英九昨天則拋出既要破、又要立的「行政區劃」改造工程,主張將台灣二十五縣市重劃為「三都十五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市也有必要重新調整「減少」,但不贊成鄉鎮市長改為官派。

不贊成鄉鎮市長官派

幕僚指出,馬也支持將首都機能分散,也就是將中央官署分散辦公,但須先完成相關配套,才不會出現漁業署南遷的紛爭。

馬英九昨天選後首度公開演講,拋出執政後將推動行政區劃調整的重大改造工程。他強調,台灣行政區劃從民國三十九年後就沒有做過重大調整,如今社會、經濟及政治文化都已改變,再不做,將來台灣發展一定會遇到障礙,不改,台灣要大步向前將非常困難。

至於改造時間表,馬明確指出,假設國民黨能夠執政並再連任的話,「八年的時間應該可以把這些工作做好」。

幕僚指出,「三都十五縣」的構想,是合併台北市、縣、基隆市,中部合併台中市、縣,南部合併高雄市、縣,成為「三都」。此外,並合併新竹縣、市,嘉義縣、市及台南縣、市,再加上現有的桃園、苗栗、南投、彰化、 雲林、屏東、宜蘭、花蓮、台東及離島的澎湖、金門、連江,成為「十五縣」。

依馬營規劃,整併後的「三都」就是三大直轄市,每個直轄都會,不但有海、空港、工業、農業,還可進行區內的地方重劃,同時考慮賦予財稅的權力。

馬以台北市、縣、基隆市為例指出,三個縣市加起來,差不多七百萬左右人口,其下設「區」,每區大概三十萬人左右,區長民選。

至於三百一十九個鄉鎮市,馬指出,有些鄉鎮真的太小了,將來可作調整,減少一些。

幕僚指出,直轄都會的區,以三十萬人為基準,是可以評估的方向,也就是和立委單一選區規模類似。至於鄉鎮市的重劃,二十到三十萬人是一個基準,但詳細的重劃,還要考量各地的人口密度、社會經濟資源等問題,須因地制宜,且最好由下而上,交由縣市及公民透過自決的方式產生。

對於鄉鎮市長官派,馬明確表態不贊成,他強調,這是一種草根民主,當美日基層民主愈旺,中國也考慮民選時,如果改官派會很奇怪。
 
謝主張六星計畫 全台劃六區

〔記者王貝林、蘇永耀╱台北報導〕對台灣未來的行政區劃,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去年已提出「六星計畫」主張,認為應將台灣劃為北基、北宜、桃竹苗、中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等六個區域,再加上東部特區,等於六個新加坡的競爭力。

等於六個新加坡的競爭力

謝認為,目前各縣市的國際能見度都很低,依各地的行政編制,地方的人才和能力也不足,且缺乏深入了解地方資源並能協調執行優先順序的執行單位,提升國際競爭力或區域均衡發展都淪為口號。

他指出,由於餅未做大,短期利益往往淪為地方政治勢力或選舉角力的戰場,也使中央與各縣市的國際化發展面臨窘境。

謝主張,依「六星計畫」的規劃,每個區域人口約三百萬至四百萬人,等於一個新加坡的規模,人口、資源分配也能作最妥善的運用,根據各區域的產業優勢與地理環境各自定位,發展各區域最大的特色,可創造六個新加坡的國際競爭力,提升國際競爭力也是他主張的「幸福經濟」重要的一環。

他認為,「六星計畫」對內可整合地方資源,建立上、下互通的雙重管道,還有依產業發展、交通、觀光建設、城市規劃的優先次序;對外可做為國際宣傳的統一窗口,以區域內四百萬人口為基礎,加上各區域至少擁有一個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配合國際都會及鄰近城市和鄉村的規劃、國際學校的設立和具國際競爭力的觀光規劃,可吸引國際資金及know how的參與,並有效建立區域政府的國際品牌。

政院:精簡政府層級 朝野共識

此外,對馬英九昨天表示反對鄉鎮市改官派,行政院說,取消基層自治權,將政府層級精簡為二級制,更有助於地方自治的發展。過去國發會、經發會、永續會都認為應減少政府層級,這是朝野共識,何況蕭萬長當年還參與經發會的討論;如今昨是今非,反對鄉鎮市長改官派,難道是為眼前的總統大選?

2008年7月20日 星期日

節能減碳學台南

  • 2008-07-15 中國時報 【中時小社論】

     南部人看台北,總覺得台北人本位主義重,事事從台北看天下;台北人看南部,總覺得草根性重,事事講究阿莎力。不過有件事情,的的確確,南部領先時代,堪為表率,足以讓台北臉紅。

     「節能減碳」,早就成了當代顯學,在台北都會區裡,多少高官顯要、巨商富賈、社會名流、學者專家,天天侃侃而談,大家有嘴一起動,大言夸夸,光說不練。

     南部不一樣,就拿機動車輛「怠轉」來說吧,台南市從今年元月起就規定,汽車、機車只要停車超過三分鐘,就必須熄火,違者罰款一千元。台南市這規定,可不是聾子的耳朵,擺著好看的,還真是嚴罰不貸,真的開了一堆罰單。

     台北呢?不說別的,政府大官人們不管是開會,還是赴宴,黑頭車進進出出,司機待命等老闆,幾乎都是升火待發,怠轉、空轉等人,沒幾輛遵守規定熄火節能減碳的。大官人們如此,其他各方面可想而知。

     有人說,現在夏天,熱得要死,要車主熄火等待,實在不人道。然而,其他國家,比方說澳洲,就是如此節能減碳。行政院應該切實督導各縣市,以這個夏天為緩衝期,勸導三個月,等天涼了,就開始嚴罰。這樣,等到明年夏天,大家習慣成自然,可以繼續維持熄火。

     想當初,滿街摩托車,沒人戴安全帽;電影院、餐廳、公車、火車,到處是癮君子點火冒煙。台灣可以讓騎士戴安全帽,可以讓癮君子熄菸,應該也可以讓汽機車停止怠轉。

2008年7月19日 星期六

三座101倒在北濱海灣

自由時報20080715 ■ 王醒之、柯逸民

昨天上午,大批基隆市民與瑞芳鎮民分別到立法院陳情。一邊基於生態環境與觀光發展的理由反對台電深澳發電廠於番子澳灣興建卸煤碼頭;另一邊則是反對「基隆人」干涉瑞芳的「地方建設」。事後,行政院表示將於三個月內再決定是否興建。

這座卸煤碼頭興建案量體為長一四六○公尺、寬四十公尺、高十公尺,即便不計入儲煤倉區,其長度仍如同砍倒二點九座一○一大樓放入海灣中,對於番子澳灣生態環境與漁業經濟的破壞已經無庸置疑,對基隆市與海洋科技博物館的觀光利益也會帶來直接的衝擊;加上基隆市的雨水酸度向來是全台第一,酸鹼值直逼八寶粥,如果該電廠機組規模擴大後,懸浮微粒與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亦將遠超過除役前的排放量,對基隆人來說更是情何以堪。

至於瑞芳民眾,則以回饋金等地方利益為由不反對興建。

表面上看似是基隆人與瑞芳人地方利益的衝突,實際上這一如日前「蘇花高」VS.「蘇花替」、「決策」VS.「構想」般的荒謬。因為對卸煤碼頭興建,基隆市議會早已明確反對,而中央的經建會和教育部也表反對,何以在台電與少數立法委員的聯合運作下竟然翻案?而劉院長面對翻案,又層層向下交付,最後竟然送到了國民黨立院黨團,結果當然只能讓基隆人與瑞芳人競相動員到立法院打對台!

事件發展至今,不只是讓劉內閣的招牌再度「去角」,更糟的是,一再容許翻案、一再猶豫不決的結果,不只讓人民失去對政府的信任,也進一步造成了人民間的衝突、對立。

(作者為人民火大行動聯盟成員http://www.nobnog.org.tw

兩女生 把湖口「裝」漂亮了

高德蓉創作湖口老街繪本,輕鬆傳遞老街故事。
記者賈寶楠╱攝影
大學生蔡曉凡、高德蓉暑假不約而同返回湖口鄉老家,在大窩口促進會打工,設計特色手提袋、T恤,創作三元宮故事繪本,見證家鄉變化,也替鄉土文化注入新血。

2名女學生的月薪1萬8千元,感性地說「留在台北、台中收入比較多,但就是想回老家,看看故鄉的變化,不想再錯過」。

蔡曉凡住台中市,就讀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三年級,專攻編劇,每年都和妹妹回湖口外婆家過暑假;高德蓉是道地湖口人,就讀台中嶺東科技大學視覺傳達系一年級。

她們都有美工設計專長,暑假一起到從事老街社區營造的大窩口促進會打工,各拿著1台筆記型電腦就來上班。

「我們彼此不認識,但很快變成好朋友。」蔡曉凡說,想加入地方文史社團的人,都有「愛鄉土」的特質,理念相近、好相處。高德蓉說,起初以為自己走這條路會很孤單,「有個同伴真好」。

蔡曉凡負責以街景為元素,替促進會設計老街專屬手提紙袋,出乎意料外,樣品深受老街鄰居歡迎,促進會打算進一步做成T恤,推廣為老街特色商品。

高德蓉替老街地標三元宮製作故事繪本,供小朋友著色、遊戲,機會教育認識地方文化和社區,主題有神明、歷史典故、神話、愛情故事等,訴求寓教於樂。

蔡曉凡設計湖口老街手提袋,還要做成特色T恤。
記者賈寶楠╱攝影
大窩口促進會專案經理謝惠婷說,國內外景點都有賣當地特色T恤,橫山、芎林社區還有自己的繪本,湖口老街也要推出代表作,年輕人回鄉帶來大量創意,可替老街注入新活力。

高德蓉對老街很陌生,「原來我都不知道家鄉的事情,有點慚愧」;參考許多文獻後,現在已能暢談老街故事,向外地人介紹自己的家鄉。

「我們像在個人工作室般自由」,蔡曉凡說,這是理想中的打工生活,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以後大家拎著我設計的提袋,穿著我設計的衣服,很有成就感」。

【2008/07/17 聯合報】

2008年7月12日 星期六

台電深澳廠更新 爆搶錢大戰


為滿足民國102年用電需求,已除役的深澳電廠將興建兩部80萬超臨界燃煤機組,意外引爆卸運煤商機大戰,但相關利益團體都打出「環保牌」。不過,在能源價格飆漲的現在,台電綜合經濟、交通與環保考慮,力主在鄰近電廠海濱興建卸煤碼頭。

林口、深澳與大林電廠更新都是台電目前新電源開發最重要的計畫,也都是以最新設計的超臨界燃煤機組,取代舊式的燃煤機組。根據台電內部的資料顯示,新式機組發電熱效率超過42.3%以上,比舊式機組的35%高出很多;而且平均發1度電的二氧化碳排放只有0.78公斤,比舊式的0.97公斤環保很多。

前述三項計畫中的深澳更新計畫的推動,卻踢到「環保」鐵板,反對者主要來自基隆市,他們認為台電計畫在電廠旁的番仔澳西側海域興建一席專用卸運碼頭,恐會對僅隔1.2公里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造成影響;尤其是防波堤的興建,更會對當地海域生態帶來破壞。

反對者主張,台電不要興建碼頭,而改從蘇澳港、深澳港,甚至台北港卸煤,陸運至電廠。只是這種主張,有人懷疑除了海域生態保育目地之外,背後可能隱藏有「卸運煤」商機的爭奪。

由於台電計畫每年會對深澳地區提供5000多萬元回饋,而且碼頭興建會將防波堤加寬至40公尺,並導入遊憩設施,由地方管理以配合地方發展觀光,所以地方並不反對碼頭興建,甚至對於來自基隆市方面的反對聲音回嗆說:碼頭建在台北縣,基隆市人憑什麼來干預。

只是,如果不就近興建碼頭,電廠全年所需的420萬噸燃煤要如何運至電廠?技術難度很高。

台電主管表示,卸煤如果選在現有中油深澳港,除了工程擴建涉及民房價購外,由於太鄰近民宅,夜間不能卸煤,全年將不足80萬噸運能,約要減少發電21.6億度。

如果從蘇澳港或台北港卸煤,不僅成本高,而且陸運會癱瘓沿線交通,特別是在能源飆漲的現在,耗用大量汽柴油來運煤,這種「以能源載運能源」太不合理,也違反環保。

台電表示,如果不能就近興建番仔澳碼頭,深澳更新興建就沒有意義,將考慮暫時擱置更新計畫。

【2008/07/08 聯合晚報】

蕭壟文化園區 將設糖業故事館

自由時報20080516
原始製糖過程,將成為南瀛糖業故事館親子互動重點。(記者邵心杰攝)

〔記者邵心杰╱新營報導〕蕭壟文化園區將誕生一座全新的南瀛糖業故事館。縣府為突顯佳里在地的特色,委外規劃戶外糖?,增加與親子互動、體驗,讓下一代更能了解製糖過程。

縣長蘇煥智、縣府文化處長葉澤山、台灣糖業文化協會理事陳明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楊翎等人,日前與規劃廠商圓光多媒體代表探討該館規劃及定位。

在會中,蘇煥智等人提到,現在展館講求互動式、體驗式教學,因此,要吸引大小朋友前來參訪,展示不適合過於靜態,建議在戶外設計一座糖?,實際地榨甘蔗汁製糖,這套互動性設施,就抵得上許多其他設施。

尤其目前園區對既有設施沒有專業解說、導覽,新、舊糖廠並有不同的生產方式,這些都需要專業解說,才能讓從沒經驗過糖業文化的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

陳明言認為,甘蔗是很重要的能源作物,早於西元一九一○年,日本人就已經能夠從製糖過程中提煉出的丁醇,製成酒精燃料,現在南靖糖廠回過頭來開發生質能源,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重要知識遺產。

而且甘蔗不僅是最好的減碳作物,能吸收二氧化碳轉化成醣類,還能提煉製作生質能源,這也是台灣持續關掉糖廠的同時,中南美洲國家如巴西仍建了四十一間糖廠的最大原因。

蘇煥智期待糖業故事館能重視「糖的科學性」這個主題的設計,舉凡糖的成份、糖為什麼會甜、什麼可以製糖等,這些看以平淡或理所當然的問題,其實都具有很多啟發性及教育性,透過活潑解答設計,會有更多人前來蕭壟,探索台灣糖業的故事。

家燕築巢 熄燈迎接新生命

自由時報20080710
北投社大講師陳世揚以長竿製作觀察鏡,觀察家燕生態,當地居民也貼心在燕巢下方設擋板,避免鳥糞淋到往來行人。
北投市場附近一家雜貨店騎樓燈泡上出現家燕築巢,老闆也忍著不開燈避免干擾燕子,堪稱保育典範。

●記者林恕暉╱報導攝影

台北市北投市場附近有許多家燕在此築巢,家燕甚至在一家雜貨店騎樓的燈泡上築巢,洪姓屋主為了留下燕巢,不僅不敢換燈泡,每年春夏家燕停留期間更是忍著不開燈,保護家燕的愛心,令人感動。

半年時間 不打開騎樓燈

北投文化基金會昨天邀請北投社大講師陳世揚帶領民眾走訪燕子巢,陳世揚說,通常燕子都將巢構築在屋簷內側的橫樑上,在燈泡上築巢確實相當罕見,這個位於燈泡上的燕子巢屬於家燕所有,家燕會在每年春天造訪北投,秋天則飛到南方過冬,每年約有6、7個月的時間在此活動,家燕會在巢內產卵、孵卵、養育雛鳥,直到雛鳥長大才離開。

雜貨店洪老闆說,這個燈泡上的燕子巢,是在5年前由燕子築成,一旦有燕子在巢內,他就不敢打開電燈,以免打擾牠們養育下一代,直到燕子離開的秋冬季節才會開燈,每年約有半年以上時間不敢打開這個唯一的騎樓燈,5年來也未換過燈泡,只為了避免干擾燕子活動。

洪老闆擔心燈泡表面平滑,可能會導致燕巢脫落,還特別在鳥巢下方以黏土強化結構,增加燕巢支撐力量,燕子也以特殊的傾斜角度築巢,在人鳥通力合作之下,使這個燈泡上的燕巢得以持續保存,5年來,至少有5對燕子在此孕育下一代,儘管燕巢位於北投市場附近騎樓上方,每天人潮眾多,但沒有人會惡意干擾燕子活動,讓北投人與家燕和平共處的歷史,更添佳話。
保護燕巢 各出奇招
挖洞
木架

為了保護燕子巢,北投人各出奇招,有人為了保存燕子巢在天花板上挖洞,有人乾脆拆掉天花板,還有人在屋樑上訂製木架,希望吸引燕子進駐築巢,甚至有人裝設監視器觀察燕巢動態,避免遭到人為干擾破壞。

北投社大講師陳世揚說,家燕喜歡在河岸附近綠地覓食,也透過在人類屋簷下築巢,避免被大型猛禽獵食,使得位於淡水河岸旁的北投街道騎樓成為家燕築巢密集區。

中央南路一段的金鳳家具行附近騎樓,更聚集近十個家燕巢,家具行取名為「金鳳」,顯見店家羅老闆是個愛鳥人士,他不僅在騎樓橫樑下訂製多個木架,方便家燕在此棲息,他甚至在騎樓裝設監視器,避免燕子活動被人惡意干擾。

至於當地一家飲料店屋簷下甚至出現赤腰燕、家燕同時築巢,相當特別。

<小檔案>家燕

北投的家燕屬於過境鳥,北投社大講師陳世揚說,家燕每年元宵節至清明節之間到訪北投,在此產卵、孕育雛鳥,在中秋節前後離開,集體南飛到菲律賓一帶過冬,春天回暖再返回台灣。

公的家燕到訪北投後,會先佔據或構築一處燕巢,再展開求偶行動,細心者可在春天求偶季節,於燕巢旁觀看公母燕之間情話綿綿,母家燕產下4至5個卵後,公母家燕會輪流孵蛋,雛鳥約16天後破殼而出,此後公母家燕會外出覓食哺育雛鳥,約2個月即可長大為成鳥飛離。

觀察燕巢切勿以燈探照,也不要持長條狀物體揮舞干擾,以免燕子驚嚇飛離。(記者林恕暉)

人口回流 縣內1年來增近千人

自由時報20080710
〔記者游明金╱宜蘭報導〕宜蘭縣人口去年一度瀕臨跌破46萬大關,卻逐步開始回升,迄6月底已增加到46萬1082人,過去1年來增加949人,也是近3年來首度突破46萬1000人關卡;過去幾年,全縣人口減少,宜蘭市、羅東鎮、冬山鄉與五結鄉卻逆勢成長,縣內城鄉差距也在擴大。

縣府統計,民國86年至95年,人口遷出數都多於遷入,87年最多3852人、94年最少也有1577人,87年至89年連續3年都超過3000人,不斷外流,加上出生率降低,全縣人口從48萬多人逐年下滑,去年6月只剩46萬133人,創下近年新低。

4鄉鎮市近幾年逆勢成長

全縣人口下滑,但94年底到96年底,宜蘭市卻從9萬4606人增加至9萬6094人,羅東鎮也從7萬3629人增至7萬4173人,冬山鄉從5萬907人增至5萬1391人,五結鄉從3萬7702人增至3萬7821人,都是逆勢成長;縣府認為,人口朝宜蘭市、羅東鎮等都市集中,冬山與五結也緊鄰羅東生活圈,人口不易減少。

全縣人口從去年6月開始回升,也不再外流,去年7月初至今年6月底,遷入比遷出多606人,出生也比死亡多300多人。

渭水高通車 吸引遊子返鄉

縣府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通車,很多企業到宜蘭投資設廠,創造不少工作機會,部分縣民不用再離鄉背景到外縣市找工作,甚至吸引遊子返鄉就業,是人口成長最主要因素。

出磺坑石油文化景觀 要開發了

自由時報20080711
公館鄉出磺坑纜車道,一向吸引遊客鏡頭,在此停留。(記者楊倩慧攝)
中油出磺坑礦區,目前天然氣產量雖已不多,但在全台還屬一屬二。(記者楊倩慧攝)

〔記者楊倩慧╱苗栗報導〕公館出磺坑礦區是全台第1、全世界第2的油井,當地已有油礦博物館,地方人士催生「出磺坑石油產業文化景觀保存活化」觀光計劃已經有譜,台灣中油公司表示樂觀其成,等董事會同意後,將與縣府共同推動。

先期開發:具文化資產價值區域

台灣中油及縣府表示,將由國際文化觀光局招標,委託中原大學建築系先畫定產權單純、且具文化資產價值的區域,再向台油承租後先期開發。

台油行政組長邱創國說,出磺坑礦區目前平均月產80萬立方米的天然氣,賣到北部瓦斯公司供應家庭用戶,每月約有1萬5千多戶,台灣的天然氣多從國外進口,出磺坑礦區的天然氣產量在台灣屬一屬二。

依縣議員詹運喜、台油退休員工謝忠雄等人的田野調查,出磺坑礦區是台灣最早發現的石油露頭,始於清朝嘉慶年間(西元1817年),是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2口油井。

縣府及台油召集相關單位研討,台油探採事業部執行長呂明達說,出磺坑風景優美,具歷史文化價值,台油樂觀其成,將提送董事會同意後,與縣府共同辦理,但當地位處破碎帶地質,不利大型開發案,且受礦業法管制,纜車復駛也待法令解套。

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俊銘等人已完成初期報告,舉英格蘭媒礦博物館、摩威罕碼頭等成功案例,表示無形的文化資產頗具觀光價值,可善用宣傳網誌來提高國際能見度,或召開國際性礦業研討會,由老員工留下開採經驗的文史紀錄及技術保存,未來並引進退休人員擔任導覽員。

出磺坑有1間超過半世紀的老雜貨店,是開礦村長陳瑞雲的家,他和縣議員曾美露爭取用文化資產保存方式開發,增加在地工作機會,讓青壯人才回鄉服務。

生態旅遊 里佳、達邦新出路

自由時報20080521
阿里山鄉里佳村蝴蝶資源豐富,尤其鳳蝶科的蝴蝶,每年四、五月阿里山薊花開時,常見鳳蝴飛舞花叢中。(記者謝銀仲攝)
阿里山鄉里佳村的親水公園,景緻怡人,適合做知性生態旅遊。(記者謝銀仲攝)

〔記者謝銀仲╱阿里山報導〕嘉義林管處委託學術單位進行里佳及達邦二村生態資源調查及生態旅遊規劃,期末報告二十日出爐,學者認為二村因鮮少人為開發,原始景觀保留完整,生態資源也很豐富,若再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及產業等,適合安排二天一夜或三天二夜生態旅遊。

林管處從今年起分二年委託嘉大進行達邦、里佳、來吉及樂野等北四村生態資調查及生態旅遊規劃,第一年選定達邦及里佳村辦理。

嘉大針對里佳及達邦村的自然景觀、動植物、產業、傳統文化及觀光產業等潛力調查,統計里佳及達邦村鄒族常用民族植物,有台灣葛藤、百香果、愛玉、山苧麻、咬人貓、咬人狗、山胡椒、小玉等五十餘種。

當地常見有螢火蟲、獨角仙、綠金龜、蝴蝶等數十種昆蟲,鳳蝶科及班蝶科,百步蛇、蜥蝪、青蛙、蟾蜍等爬蟲類,鳳頭蒼鷹等鳥類,台灣獼猴、山豬等哺乳類,資源很豐富。

嘉大為期將生態旅遊結合當地傳統產業文化,也訪談多位原住民耆老、工藝師,綜整當地動植物種類、特性及利用方式,規劃二天一夜或三天二夜生態旅遊行程。

林管處說,里佳及達邦村有大石壁、親水公園、達德安生態步道、達邦特富野步道、鬼湖、風流洞等景點,景緻怡人。

角落發光 打造社區新風貌

自由時報20080708
烏麻村大樹原就是村民休憩場所,縣府計畫重新改造,塑造成新村落景觀。(記者林國賢攝)

從大樹下、廟埕等著手

〔記者林國賢╱林內報導〕打造雲林社區新風貌,雲林縣政府決定從農村社區的大樹下、廟埕等村民聚集聊天角落進行景觀營造,讓社區從角落發光,深化人文風情,縣府表示,這項計畫至少將選出3、40個社區進行改造。

至少選出3、40點改造

昨日上午,朝陽科技大學都景系教授張義勝、黃昭通、縣議員周秀月實地勘查林內烏麻、烏塗等多個社區,張義勝說,這些不起眼的社區角落,往往是村落最具特色的區域,且不必花大錢,就能提升它的休憩、消息傳遞功能性,甚至凝聚社區意識。

張義勝指著烏麻村廟埕說,「這個廊柱讓社區兒童加個彩繪,或是加個有在地特色的藝術看板」,這棵大樹裝置遮陽亭,整個社區景觀就能大幅提升,點燃社區營造的新火炬,打造雲林新故鄉、新風貌。

張義勝、黃昭通指出,農村社會中雜貨店、廟埕或是大樹下,是居民農閒聚集聊天的地方,以烏麻村為例,廟埕前這棵已有5、60年的樹木,每天傍晚仍有許多老人家到此閒聊,但這些小角落卻沒有任何營造,反而變成社區環境負擔,必須有小小的變化。

縣府說,這項計畫至少會選出3、40個點,進行總體營造,預估總經費約1000多萬元,希望透過公部門挹注少許的經費,讓社區從角落發光,帶動全縣整體環境提升,年底前塑造全新的社區營造觀念。

記者之眼》蓮花節成例行公事 如何期待遊客

白河蓮花節已成為暑假期間國內重要產業文化活動,吸引外地遊客來此賞蓮。
記者鄭惠仁╱攝影

白河蓮花節今年邁入第13個年頭,遊客人數一年不如一年,不少人認為創意與吸引力不足是主因。

白河鎮公所今年以路跑及踩街,希望營造熱鬧氣氛,但仍無法帶來大量遊客,藉蓮花節帶動白河觀光產業成效大打折扣。究其原因,除宣傳不夠外,未能營造出令人流連往返的蓮田美景及特色的蓮鄉產業才是主因,主辦單位需加把勁。

白河鎮有蓮花之鄉美譽,但許多遊客在蓮花節期間,常納悶「蓮田怎麼那麼少?怎麼只有少數蓮田點綴?」其實多數白河蓮田散布在鄉間小道,走大馬路所能看到的蓮田有限,加上多數遊客都是走馬看花,因此無法感受蓮鄉之美。

往年白河鎮市區,路旁常見緊連蓮田,但今年沒有了,「還好蓮子街旁有農田重植蓮花充場面。」台北縣樹林鎮楊小姐與家人、朋友從網路上獲知白河蓮花節活動,一行近10人開車到白河玩,他們被蓮花公園盛開蓮花吸引,但抱怨路標不清楚、不知有哪些景點。

高雄康先生第二次到白河賞蓮,他質疑今年的蓮田是不是少了?怎麼去年重植蓮花的蓮田改種稻作,「我覺得感受不到蓮花節的氣氛。」

「多數蓮農採收的蓮子都有銷售通路,即使沒有舉辦蓮花節,農民的蓮子照常賣得好,因此蓮農的向心力較不夠。」許多地方人士都有類似的看法,也因為部分蓮農向心力不夠,即使鎮公所鼓勵農民在市區入口種蓮花,在休耕期種植波斯菊、向日葵,營造花海景觀,但幾乎無人願意配合,鎮長劉米山很無奈,希望明年有人配合。

大竹里長張秀雁認為,舉辦蓮花節,確能吸引觀光人潮,帶動蓮子及相關產品買氣,但欠缺蓮農的向心力,鎮公所與農會應想辦法,讓蓮農體認辦蓮花節對彼此都有利。

公部門希望藉由蓮花節,帶動地方產業文化,創造商家、蓮農、遊客三贏,但因蓮田少,再加上缺乏文化產業創意與點子,因此,多數遊客到白河鎮都是短暫停留,僅賞蓮、購物與品嘗風味餐,未能深入蓮鄉文化,因遊客人數有限,民宿期望蓮花節帶來生意的願望也落空,除大多數遊客都到關子嶺投宿洗溫泉外,白河民宿缺乏特色也是主因,民宿要有自己特色,才能吸引遊客。

僅讓遊客到白河賞蓮、吃東西,無法讓蓮鄉文化展現迷人風采,也無法抓住遊客想再來的心,辦了13年的蓮花節,只成為例行公事,如何能期待遊客如織呢?

【2008/07/05 聯合報】

林口電廠過環評 地方跳腳

台電林口火力發電廠擴廠更新機組案,環境影響評估日前過關。大園鄉長張建隆昨天抱怨,林口發電廠汙染地方嚴重,桃園縣受害的程度比台北縣更深,縣政府為何不吭聲?

縣長朱立倫表示,他聽到了地方的聲音,林口發電廠只是通過環評,未來它如何運作,縣府會嚴格監控,台電回饋地方,當然不能漏了桃園縣。

「林口發電廠擴建案通過環評,台北縣長周錫瑋都動怒了,桃園縣沿海4鄉位於下風處,受害最深,縣政府怎麼可以不吭聲?」大園鄉張建隆昨天在縣務會議上開砲;觀音鄉長黃茂實、蘆竹鄉長趙俞菊蘭也要縣府不能再沈默,應要求台電提出環境改善計畫及合理的回饋方案。

張建隆表示,沿海4鄉的林木和農業,20年來長期飽受「不明公害」之苦,矛頭都指向位於上風處的台電林口發電廠,但卻像是狗吠火車,不了了之。這次林口電擴建更新機組,每年增加927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氣量,桃園沿海首當其衝,台電承諾要在台北縣種樹至少百萬棵,怎能略過桃園縣?張建隆要求台電現有的回饋金相對地應該提高,如果台電沒有做出善意回應,「沿海鄉民都會跳出來抗爭」。

環保局長蘇俊賓表示,目前對林口火力發電廠排煙監測,都還符合環保標準,環保局會時時監測,尤其要求降低硫氧化物排放量,電廠如果汙染環境,環保局不會坐視,並會行文環保署尊重桃園縣民的權益。

農業發展處長陳麗玲表示,電廠是用廣植樹木來抵充二氧化碳排放量,若照此計算,台電要種滿1000公頃,這非常不容易,如果台電想種到桃園縣,農業處會儘可能協助。

【2008/07/10 聯合報】

鹿滿菸葉博物館 年底完工

  • 2008-07-11 中國時報 【莊哲權╱竹崎報導】

 ▲鹿滿村閒置的菸葉廠,將闢建為菸葉博物館,為地方注入新活力。(莊哲權攝)

     竹崎鄉鹿滿村早期菸葉相當發達,前菸酒公賣局曾於該處設置菸葉廠,隨著菸業沒落以後,菸葉廠長期閒置,在地方極力爭取下,將保留原建物,闢為菸葉文化博物館,並結合鹿麻產車站、腳踏車步道等,除見證鹿滿菸草產業以外,也為地方注入新活力。

     竹崎鄉鹿滿村台3線旁有4棟老舊建築,是早年當地的菸農為了方便菸葉繳交,集資在台3線旁購買的面積約0.8公頃的土地,並無償交公賣局設菸葉廠,菸業逐漸沒落,加上公賣局改制後便停止運作,撥歸國有財產局,建物閒置,雜草叢生。

     鹿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張貴忠表示,該菸葉廠原擬辦理育幼院,但在地方極力爭取下,已決議規畫為菸葉博物館,目前已完成設計,下周二向村民簡報後即可發包,預計年底可完工,工程經費1千8百多萬元。

     張貴忠指出,菸葉博物館除了見證菸業發展的興衰以外,還規畫有美食街、鄉土文化表演廣場等,而新建的兩條自行車步道也在鹿滿交會,並且毗鄰重建的鹿麻產車站,這些景點結合後,可望讓鹿滿成為竹崎的社區中心,帶動地方觀光發展。

拚觀光 北投營造溫泉故事街

  • 2008-07-12 中國時報 【朱芳瑤╱台北報導】

     北市府打造新北投溫泉區成為國際觀光景點,喊出「懷舊」又「創新」,一來將重現北投身為台語片「好萊塢」的電影文化、那卡西表演,凸顯獨特的「限時專送」機車服務;二來將整頓雜亂的北投公園與地熱谷風景區,重塑北投溫泉區的入口意象。

     北市府觀光委員會昨日討論「北投溫泉親水公園周邊環境暨內部空間整合規畫設計」案,創建已有95年歷史的北投公園,因內部動線複雜、植栽雜亂,外圍機車違規停車嚴重,成為市府首要改善的項目之一。台北市溫泉發展協會理事長周水美反映,公園內有部分民眾從事聚賭性活動,不利於北投溫泉邁向國際景點。

     台北市長郝龍斌當場裁示,相關單位應進一步瞭解民眾於公園內從事的休閒活動,全案以國際級觀光景點為目標,相關的配套措施務必做到「一次到位」。

     根據都市發展局提出的規畫報告,當地將以「北投生活故事街」為主軸,營造溫泉小鎮的各項風貌,尤其北投早期常做為台語電影的拍片場景,市府有意以電影主題佈景與特色街道家具,營造懷舊風格;整個溫泉區猶如「舞台」,當地居民便是生活在電影故事街的人們。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對面的北投公園,作為溫泉區的入口,也將會有大規模的改善工程,包括引進溫泉打造溫泉水舞、改善夜間照明、路面重鋪等。

     觀光委員會委員SOGO董事長黃晴雯直指,都發局提出的北投公園改善模擬圖,看來雖美輪美奐,卻只像一般新建案的大樓花園,看不出北投溫泉區的「故事」,要以此和九份、金瓜石等景點競爭,恐怕還是略遜一籌。

     都發局表示,北投溫泉區規劃案預計耗資1億,設計部分將於九月完成,若順利籌措到財源,最快於明年動工。

2008年7月11日 星期五

1999年蘇花高

■ 陳重信

假若美國總統布希,或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或麥肯,有天突發奇想主張要建一條高速公路通過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那美國人恐怕要跳腳,總統都不要選了,因為,這已經不是懷俄明州民的事而已。黃石公園是美國甚至是世界的自然資產,是美國人的驕傲;太魯閣國家公園同樣也是台灣人的驕傲。

沒有一個人會反對,也不應該反對「花蓮人要有一條可以安全回家的道路」。只是,當蘇花高將經過太魯閣國家公園等十七個敏感地帶及生態保育區,就不只是花蓮人的事而已,這是全台灣人的事。

尤其,當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也就是傷亡慘重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台灣中部地層板塊嚴重移動,但開發單位交通部卻急著在地震後的二週內,也就是在十月初左右,便將興建蘇花高的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送交環保署審查,只為了趕在二○○○年二月,也就是總統大選前宣布。針對如此重大之開發案件,只用短短三個月開了幾次小組會議便給予通過,委實令人驚訝,而最應該被關注討論的,九二一地震對花東地區敏感脆弱地層及板塊是否產生影響乙節則付之闕如,開發單位從未有地震前及地震後詳細、完整,且嚴謹的研究科學報告及結論。

蘇花高之所以爭議不斷,從原始的開發政策決策就錯了,對開發行為缺乏完整風險溝通的概念,對上述國家自然資產的人為改變,或九二一的自然環境變化,乃至於環保政策或政策環評,甚至交通政策,往往語焉不詳,說法朝令夕改,無法將重大且可能導致高風險的開發政策,及其連帶的政治責任必需說清楚。

韓國李明博對進口美國牛肉政策的風險溝通嚴重欠缺,因而導致政治風暴,正是例子。

(作者為前環保署長)

凋零與沒落 花蓮人能撐多久

  • 2008-07-08 中國時報 【四方遊子╱花蓮市(自由業)】

     劉院長此次造訪花蓮,帶給花蓮人最大的喜訊就是給花蓮人一條能與外界順暢交通的道路。縱然,有許多人士極力反對,但,對花蓮人而言,這對當地繁榮,無非是一劑強心針。我搬到花蓮近三年時間,看到及感受到最深刻的,不是花蓮的好山好水,而是花蓮在政府長期疏忽下的逐漸凋零與沒落。

     攤開花蓮當地報紙,刊登得最多的不是企業提供給當地民眾足以得到溫飽的就業機會,而是當地人因工作不易覓得,坐吃山空的結果,終究不得不把自己辛苦打拚來,甚或幾代祖先留下來的房屋土地忍痛賤價拋售。運氣好的,賤價還可以找到買主拋售出去,但運氣不好的,卻只能每日在家守候,希望有朝一日能接到房仲告知房地順利賣出的好消息。

     這也難怪花蓮人前一陣子揚言抗稅。試想,沒有工作機會,當地物價又因交通不便利,賣家聯合哄抬價格,致使民生物資售價比其它都會區更為騰貴。再加上,每個月要繳納的房貸及零零種種的費用,花蓮人還能撐多久?

     到花蓮遊覽的旅客不希望看到蘇花高興建,因為他們只在乎美景。有誰想好好的去瞭解花蓮人的生活,甚至台灣其他住在偏遠地區的民眾需要的是什麼?繁榮!讓這些人也能像都會區的人們一樣享受便利的交通,合理的物價及安居樂業的生活。現在,政府該是時候拿正眼瞧瞧這些在偏遠地區掙扎的民眾了。

繁榮未必快樂 花東寧願淨土

  • 2008-07-08 中國時報 【李柏欣╱台東市(退休教師)】

     行政院長「分段興建蘇花高速路」的談話,所強調的是給東部民眾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事實上交通便捷是每個人的希望,但交通便捷之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才是值得我們更深層長遠的思考。蘇花高(甚至南迴高)的建與不建?確實需要花東人的理性抉擇。然而,「適度的落後(非全然落後)是居民之福」,相信多數的後山人都有這樣的體認。

     花東之所以被稱為「台灣最後的淨土」,乃在於後山仍保有著某種程度的「落後」,也因為有這樣的落後才有淨土之榮;否則事事便捷人車大量湧入,淨土不變汙泥也難,屆時再反悔已莫及。「帶動地方繁榮」是民代與官員爭取重大交通建設時最動人動聽的說詞,但在地窄人稠的台灣,所謂的「繁榮」就是人多、車多的嘈雜,以及跟著衍生攤販的多、建築的雜、交通的亂與治安的壞,如此的繁榮絕非當地居民所樂見。

     其實地方越繁榮未必就是代表居民生活快樂生活快樂與否與整體大環境相關,而非僅著眼於可賺更多的錢。試想如果花東和北高同等的繁榮,高樓大廈林立,人車上路追趕跑跳碰,人際相處盡是股票與名牌,請問花東人您會喜歡嗎?都會區的朋友們您願意來嗎?

替代路 替代了什麼?

  • 2008-07-09 中國時報 【風吉╱北縣板橋(退休交通工程師)】

     行政院劉兆玄院長提出新建蘇花公路替代路段,在原規畫的蘇花高南澳到和平路段興建替代道路,以解決花蓮對外的運輸問題。其實造成蘇花公路該路段行駛安全的最大問題在於:位於天候環境最為惡劣的地帶,及道路飽受超大載重砂石車日夜違規行駛所致。

     學者張榮攀投書指出:該路段的車禍事故,許多是由於奔馳於石礦場到花蓮港的砂石車所造成。而台灣東石西運有部分是為提供中鋼製鋼使用,所以從花蓮北部山上的礦區載運笨重礦石到花蓮港,因而使蘇花公路行車的擁擠,造成險象環生與事故連連。

     相信再高等級的道路,也難抵擋颱風暴雨及笨重砂石車之日夜侵襲。更何況,建這條新的替代道路,隧道多又長,排除所有貨車,讓自小客車及大客車之專屬通行。而貨卡車、砂石車、水泥斗車、石灰石車等車輛仍走舊的蘇花公路,新建這段替代道根本無濟於事,更何況蓋這替代道路要花三百多億元!

     雪隧通車至今,每遇連續假日,塞車情況極為嚴重,這些花蓮地區的車輛要如何經過雪隧的瓶頸路段?加上又有貨車禁行的禁制。所以,小客車與貨卡車同樣無法達到快速到達目的地,舊蘇花公路路段之行車安全又無法改善情況下,興建這條替代道路價值何在?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今天,分配比成長更重要

  • 2008-07-11 工商時報 【工商社論】

     面對日益疲弱的景氣,日漸升高的通膨,總統馬英九日前表示台灣經歷過兩次石油危機金融風暴都履險如夷,全身而退,台灣經濟基本面不差,只要國際情勢好轉,即可乘勢而起。

     由馬總統的信心喊話可以了解近月內閣壓力著實沉重,是以內閣近月時而馬不停蹄擴大內需,時而焚膏繼晷提振股市,其目的即在於促使今年經濟成長不致與馬總統承諾的6%差距太遠,惟以今天台灣的GDP分配看來,若不做結構上的改善,追求成長對民生經濟的助益僅屬杯水車薪,根本改善不了多數民眾的經濟困境。

     台灣自兩次石油危機履險如夷,確實值得稱道,但不論是民國60年代的首次石油危機,或70年代的二次石油危機,當時台灣的所得分配及財富分配極為平均,經濟成長的果實最後總能適當的分配到多數中產家庭的所得上,因此政府的一切擴大內需政策,最後總是可以雨露均霑,經濟的活水總是可以適時紓解民生的乾渴。

     但歷經這十多年來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業型態的調整,如今國內所得差距已愈來愈大,依主計處估計,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已由二次石油危機時的4倍驟升至目前的6倍,若依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台灣高低所得差距更已直逼11倍。除此之外,依據經建會近期委託的研究報告也顯示,有88.4%的民眾認為台灣貧富差距愈來愈大。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下,政府若仍以提升經濟成長率為政策目標,最後GDP成長的果實到底會流到哪裡?政府必須好好計算一下。

     眾所週知,GDP的實質成長率即一般通稱的經濟成長率,這些年來國人所創造的GDP到底有多少分配到薪資工作者的身上?又有多少是分配到資本家的手上?依統計單位發布的資料顯示,台灣近十年來GDP分配到受雇人員報酬的比重已由50%逐年滑落至45%,經濟成長的果實有更多是分配到資本家的手中,如此分配的結果自然是富者益富,貧者益貧,經濟的成長是資本家的喜訊,但已非中產階級的福音。

     這種情況其實不只彰顯於GDP的分配上,更彰顯在經濟成長與薪資成長彼此背離的走勢上,舉例來說,民國93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高達6.2%,但是同年薪資成長只有1.1%,近四年台灣平均經濟成長5.2%,但平均薪資增幅僅1.3%,這與十年前薪資增幅往往超越經濟成長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經濟成長難以提升中產階級的福祉,於此再度得到證實。

     分配的失衡不僅不符社會公義,也有害經濟成長,1930年美國大蕭條發生之前,美國即處於高度財富集中,全美最有錢的1%家庭擁有36%財富,部分經濟史學家相信貧富差距的擴大是造成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何以如此?原因很簡單,當財富過度集中,富人再怎麼消費總不可能每天買一百部汽車、買一百張床,吃一百個便當,長此以往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將會逐漸下滑,原本有消費需求的中產之家則礙於收入減少,無力消費,這個失衡原先只發生在所得面,最終必然顯現在商業活動上,而致經濟成長動能盡失。

     劉內閣必須明白台灣今天的經濟結構已不同於兩次石油危機的年代,當年擴大內需追求成長,可以同時達到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國民收入的效果,但今天已實已不可能。用二十年前的舊藥方來解決今日的經濟問題,勢有所不可為也。

     馬總統說台灣經濟基本面不差,等待經濟熱帶氣旋來的時候可以乘勢而起,我們馨香祝禱台灣經濟果能如馬總統所言,但從近三十年台灣經濟結構、就業型態重大改變看來,過去石油危機期間因應的成功經驗,已難以複製於本次危機,政府必須好好檢視近年來GDP的分配問題。對今天的台灣而言,改善分配問題絕對比追求成長問題更為重要。

蘇花高建不建 代價…天知道

蘇花高(或蘇花替)再度引起爭議。以往這樣的公共議題,通常是以「經濟vs.環境」的二元價值格式,進行正反意見交鋒。

過去台灣「經濟至上」的發展思維,經濟往往優於環境。時至今日,「環境優先」因為站上了「道德高度」,在輿論上常比「經濟優先」更加強勢。

蘇花高議題在強大的地方利益催動下,卻難突破環境衛護者的防線而陷入僵局,其實也反映社會在價值優先性出現結構性改變的趨勢。

但若單純以「經濟、環境二元論戰」看待蘇花高,顯然低估了蘇花高議題的價值爭議與價值選擇的難度。因為擺在眼前最殘酷的事實是:若蘇花高不建,以目前蘇花公路的崎嶇險峻,可預見的,年年都得上演「活人祭」。就如同聯合報報導提到宜蘭的尤姓一家人,在蘇花公路被巨石擊中,奪走三命,只留下一幼女倖存,這樣的悲劇,將不斷上演。

尤家親人一句怨訴:「環保比人命更重要嗎?」直指蘇花高真正的價值爭議核心。蘇花高爭議已從「經濟、環境二元論戰」,上升為更複雜難解的「人權、環境二元論戰」。

即便是反對興建蘇花高的環保人士,也很難硬起心腸答出「是,環保就是比人命重要」。但為何環保人士仍堅決反對蘇花高呢?因為,反對背後所堅持的價值,是與「個體悲劇」不同層面的「總體福祉」。這總體福祉可以是人權的,因為讓花東自然永續保存不受破壞,這樣的利益仍會歸屬於人,故就總體角度,環境並未與人權牴觸;這總體福祉甚至可以是「超越人的角度」,因為保護客體是自然,人只是其中一個衡量子項。

但總體價值再清楚,也無解於個體悲劇所呈現的冷酷事實,就像反對蘇花高者,也沒有辦法走到被蘇花公路奪走親人的倖存家屬前,告訴他們:「親人之死乃是必要之惡。」或論,蘇花居民仍可選擇不走蘇花公路,但這不也默認,蘇花公路根本就危險到不適合通行?

這選擇背後並沒有贏家,不管是支持與不支持蘇花高,各方對自己所持的意見都應該更謙卑,也應該試著站在不同立場者的角度去思考。甚至,近來行政院在蘇花高的立場遭批不清、反覆、想兩面討好,但換個角度,猶豫背後,不也顯示出至少這是個謙卑而非蠻幹的政府,表示他試圖同時為不同立場者思考,尋求那「極其困難的折衷」?

蘇花高蓋與不蓋,各有代價,那個代價可稱之為「值得」?或許只有上帝知道。

【2008/07/09 聯合報】

台灣客家三合院 如何保存

劉煥雲╱聯合大學全球客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苗縣公館)

報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公布增列了七處世界遺產,首為福建的客家土樓群。此一消息,令台灣人汗顏!台灣客家人更應該思考客家建築文化保存問題。

台灣並未有大型土樓建築,現存最具客家建築特色的,只剩下鄉間才有的三合院了。三合院蘊涵了許多客家文化意涵,例如倫理關係、淵源關係、天人關係和風水學。客家三合院用空間與多層次的組織,來具體化了客家人所重視的家庭倫理關係,正身中間的「廳下」,是祖先牌位或供奉神明的場所,也是家族聚會、祭祖之場地,也是執行一切家庭倫理關係的儀式、言詞、行動之所在;祖先牌位(阿公婆牌)是客家文化淵源與生命關係之象徵。正身的左側間,由最年長、輩份最高的祖父母居住。

三合院建築具現了客家人的淵源關係,三合院大門門框上方會寫上堂號,用以標誌家族與宗族遷徙的淵源。三合院常圍成內外「禾埕」,是整個家庭休閒中心,農忙時則可以用來曝晒稻穀或農產品。內外禾埕象徵著整個家庭的團結和諧,家長在廳下祭祀完畢,灑酒於庭,表示與天地相感、陰陽相通,祖德綿長,是「天人合一」的空間表現。

三合院的建築,一定要後有靠山(玄武),才會有龍氣,要順龍、正脈而做,左右要有青龍、白虎砂手,砂手要有環抱,前面要有明堂、案山(朱雀),案堂明廣,四水歸堂,水鎖而歸庫。客家人相信「山管人丁,水管錢財」,三合院一定要合乎以上風水原則。以上這些建築文化內涵,對許多客家後生來說,都是很陌生。

由於台灣颱風、地震與土石流等天災甚多,三合院保存不易;加上人口外流,造成棄置或閒置;客家人在分產時,大都是兄弟均分,結果產權不清楚,想改建或擴建,也就困難重重。

若欲保存活化廣三合院,保存客家建築精神文化,政府可以思考:對具有保存價值及富有歷史文物性質的三合院,編定為古蹟,並撥款維修、保存。配合鄉鎮產業的特色,將三合院改為客家文物保存中心,或客家器物販售中心,或客家文史工作室、資料庫。選定一鄉鎮一三合院,配合客家文藝節,在三合院建築舉辦活動,讓遊客認識客家建築之美。

【2008/07/09 聯合報】

2008年7月8日 星期二

蘇花替代道路 南澳擔心破壞冷泉

「真是太好了! 大利多」,位於蘇花公路上的宜蘭縣南澳鄉,鄉長江明順聽見蘇花公路替代道路要動工,開心地說這有助地方發展,「南澳的任督二脈終於要打通了! 」但蘇澳鎮長林騰煌認為,蘇澳有冷泉、海岸風光和武荖坑園區,當地業者擔心若要施工,會破壞冷泉泉脈,希望政府這個部分要說清楚。

江明順說,南澳鄉位於山區,聯外的陸路只有蘇花公路一條,只要颱風、豪雨,很容易就坍方中斷,長期交通不便,居民苦不堪言。如今政府終於要興建蘇花公路替代道路,對地方發展很有幫助,他樂觀看待此事。

位於蘇澳鎮的永豐活海鮮老闆陳永坤認為,即使蘇花高通了,南方澳地區作為台北到花蓮的中繼休息站的角色不會變。遊客從台北到花蓮,車程至少兩個小時,中途經過南方澳,還是會停留用餐,生意應該只會變好,不會變差。

「就算不為了交通、觀光,光是就醫的需求,政府就該給我們一條替代公路,不能把南澳人當作二等公民!」

【2008/07/07 聯合晚報】

環署:替代路線變化若大 須再環評

環保署綜計處長黃光輝昨(6)日表示,如果交通部提出的蘇花公路替代路段,與過去的蘇花高路線重疊,就屬於舊案,僅需提路線變更的環評即可;若路線變化很大,則為新案,得從專案小組開始審查,甚至有可能進入第二階段的環評。

黃光輝說,上次環評大會的決議是將蘇花高退回交通部,待其提送政策支持的部分,與補充環評委員所提意見後,再行審議,交通部未來要提送的蘇花公路替代路段,內容如果是之前的蘇花高,僅需提路線變更的環評報告書即可。

他強調,交通部提出的路線若與之前的案件不同,便視為新的環評案件,依規定須先送專案小組審查,看有無經過國家公園或其他環境保護區等敏感地帶,專案小組做出結論後再轉送環評大會討論。如果新的路線爭議很大,有可能會進入二階段環評,無法掌握何時完成環評程序。

聽到行政院計劃興建蘇花高,綠黨決定今(7)日上午動員環保團體前往行政院抗議,希望行政院長劉兆玄不要只聽少數官僚的意見和地方利益團體的說法,而害到馬英九總統。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行政院說蘇花公路替代道路只是走高速公路路廊,但並非興建蘇花高,「這是玩文字遊戲」,而且馬總統說過,此案要審慎評估,結果行政團隊才上任一個多月就做出決定,決策品質太過粗糙。潘翰聲認為,行政院還沒提送環評就說年底要動工,等於宣告環評不過是橡皮圖章,而且從台北到花蓮的道路有很多條,劉兆玄和多位行政院官員,昨天就搭台鐵太魯閣號到花蓮,行政院應該改善軌道運輸,而非一味興建公路,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才對。

【2008/07/07 經濟日報】

環署:蘇花替 環評爭議小

行政院長劉兆玄有關興建蘇花公路替代道路的政策宣示,引發軒然大波。綠黨及環保團體昨天到行政院大門抗議,指行政院玩文字遊戲,換湯不換藥。高舉「集體掏空花東的時代來了」的海報,十多位環保人士諷刺劉揆踰越權限,搶著當總統。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說,馬英九總統在競選期間承諾,蘇花高要「審慎評估」,沒想到上任不到五十天就跳票,劉兆玄一意孤行,在沒有環評下,就說要動工。
圖╱黃義書•文╱何明國

交通部長毛治國昨(7)日表示,蘇花公路南澳至和平段替代道路路廊,和蘇花高南澳至和平路段重疊,但可視為蘇花公路改善的替代路線,替代道路若要達到高速公路品質,「不排除由國道新建工程局來執行」。

環保署長沈世宏指出,蘇花公路替代道路和蘇花高是不同的兩個議題,交通流量不一樣,對環境的衝擊也不一樣,而南澳至和平段的環評爭議相對較小。

行政院長劉兆玄6日在花蓮宣布優先推動「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後,蘇花高興建與否爭議再起,環保團體昨天上午聚集行政院大門抗議,批評行政院大玩文字遊戲,替代道路是換湯不換藥的蘇花高。

毛治國說,台9線蘇花公路南澳至和平段,每年平均出現二至三周的道路封閉,及長達50天以上僅能維持單線通車,為提升花東至北部地區聯外道路的安全及可靠性,此一路段必須優先改善。

毛治國指出,交通部經過綜合考量結果決定另選新線,因蘇花路廊狹小,工程選線選擇不多,可行的路廊與蘇花高南澳到和平路段重疊,可視為蘇花公路改善的替代路線。

毛治國強調,蘇花公路改善方案並非從過去經濟發展的角度著眼,而是基於社會正義的考量,以提供東部民眾一條進出北部地區安全、可靠的聯外道路,未來仍會兼顧環境保護的觀點。至於興建時間,這個方案還要過關斬將、完成環境影響評估等,沒有辦法馬上推動。

【記者陳亮諭╱台北報導】沈寂多時的蘇花高一案,在劉揆宣布將興建蘇花公路替代道路後,民進黨團昨(7)日要求重新審查;國民黨團表示,批評者應到花東住一年,以居民的角度來看這件興建案。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表示,蘇花高的替代道路,與原先規劃的路廊幾乎相同,「換湯不換藥」的作法,不禁讓人質疑政府有意把蘇花高分段興建,生米煮成熟飯後,「整段蘇花高偷渡完成」。

她呼籲,不管是蘇花高或替代道路,都應重新提環評,讓專業審查,不要讓政治力伸入環評過程。

【2008/07/08 經濟日報】

環評明年5月才能完成

  • 2008-07-07 中國時報 【朱武智╱台北報導】

     環保署表示,依《環境影響評估法》規定,只要興建快速道路或高速公路,都必須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交通部提出「蘇花公路替代道路」新案,雖強調並非先前的「蘇花高」,但其規格是「快速道路」,甚至等同高速公路,開發單位仍要提報環評說明書送審,由環評委員決定能否興建。

     官員說,依過去案例,開發單位對新建工程提出環評報告說明書,從收集資料到撰寫報告,最快要半年;環保署收件審查與補件,前後需要二到三個月。

     交通部若真提出替代蘇花公路的「蘇花快」環評報告說明書,待環保署召開環評大會做審查,恐怕要等到明年五月才能審查完畢,所以今年不可能動工。

     官員說,替代道路是否能興建,要視環評委員的決議而定,環保署沒有預設立場。

     環保署官員指出,在環評法下,訂有《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與認定標準》,其中第五條明確規定,高速公路或快速道 (公) 路的興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一般公路若位於山坡地,長度超過五公里,或挖填土石達十萬立方公尺以上,也要進行環評。

蘇花高興建 政治意義凌駕民意

  • 2008-07-07 今日晚報 【中時電子報戴志揚╱特稿】

    行政院長劉兆玄一席「分段興建蘇花高速高路」的談話,為政壇投下一個震撼彈,同時也重重的打了環保署、環保團體及當初退回環境評估的環評委員一個巴掌。

    蘇花高興建,當初就是政治操作,而非民意下的一個產物。當初前總統陳水扁一個命令,行政院立即核定,環保署立即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不過,將近九年來,「興建蘇花高」這個議題,只有在歷次總統及中央民代及選舉時才會被提及,平日根本無人關心。

    馬政府必須了解,蘇花高於八十九年通過審查後,九十一年行政院也核定通過,按理說當初政府一旦強渡關山,如今蘇花高早就「興建完成」。但為何延宕將近九年至今,除了反對的民意高漲,環評委員反對外,還有諸多的政治因素,是馬英九應該盡快深入了解的地方。

    如果如政治人物所言「民意」為洪水猛獸,高達九成花蓮人都引頸期盼蘇花高儘速興建,為何過去八年政府不敢興建?難道卅六萬花蓮民眾都不是中華民國國民?

    如果細心觀察,歷年來在花蓮地區,支持興建蘇花高的聲浪,永遠只有固定的幾位民意代表、縣府人士、及少數商家。但是多年來,歷次反對蘇花高遊行,民眾聲勢之浩大,聲音卻永遠走不出花蓮縣。

    撇開政治及環保議題,回歸實質層面,如果一旦興建蘇花高,試問,花蓮到底準備好了沒?

    花蓮人最矛盾的地方在於,廿年前的花蓮與現在的花蓮完全沒變,往好的方面想叫做「保持最後一塊淨土」,往壞的方面想叫做「沒進步、沒規劃、沒建設」。這對於一個口口聲聲要發展觀光的大縣來說無疑是一個諷刺。

    過去多年來,花蓮民眾大力反對垃圾場興建,蘇花高通車後,一天多出上萬輛車潮與數萬人潮,垃圾問題如何處理?花蓮地區現在一遇上假日,就會出現大塞車,造成當地民眾及觀光客苦不堪言,交通道路問題如何處理?

    未來蘇花高興建完成後,形成台北到花蓮形成一日生活圈,為花蓮帶來的是一日過往的大量人潮與攤販,可以想像,攤商及名產店數錢數得笑呵呵。但是對於觀光飯店、民宿業者及週邊賴以維生的觀光行業,甚至當地民眾,只能痛到苦哈哈。

    發展觀光需要的是一個天然資源及風景,無疑的,花蓮擁有無數資源。反過來說,空有天然資源,沒有任何相關配合的風景區服務規劃或是基礎軟硬體設備,對發展觀光而言毫無任何意義,然而這也是現在的花蓮。

    政府及民意代表天真的興建蘇花高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事實上,興建蘇花高後,問題才會接踵而來,如果未能及時先做好各項因應及配套措施,即使把中央山脈剷平了,對觀光發展也沒多大用處。

蘇花高「變相」興建? 環保團體:失望到極點

  • 2008-07-07 今日晚報 【中時電子報方佳怡╱台北報導】

    針對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宣佈將就環評爭議小、常發生車禍路段,先興建蘇花高部分路段,外界解讀為「變相」興建蘇花高,今(七)日上午除了有環保團體前往行政院抗議外,環保團體也透過媒體發聲,強調對政府「失望到極點」,認為馬英九總統違背選前承諾,還說未來若未獲得政府合理說詞,抗爭將加劇,環保團體也將串連「更大行動」。

    前台灣生態協會理事長鍾丁茂指出,選前總統馬英九就公開承諾,蘇花高興建與否是將尊重環評委員的專業評估,而劉揆的「分段」或是「替代道路」的說詞,無疑是讓馬總統選前承諾跳票。

    鍾丁茂說,事後劉揆的解釋,根本就是欺騙民眾、塘塞責任的說法,他說,環保團體無法忍受這樣的說法外;鍾丁茂進一步指出,目前政府有意興建的路段為南澳到和平,這路段不算短,切斷、小段式的興建,似乎也產生政府有意規避環評監督的意圖,他認為,這真的很不恰當。

    對此,鍾丁茂表示,環保團體除了今天前往行政院抗議外,他預料未來環保團體的抗爭也將加劇,據他了解,目前已有多個關心蘇花高興建議題的團體在商量中,打算串連「更大行動」,讓政府別輕忽這股反對環評未過、竟變相興建的反對聲浪。

建蘇花公路替代路 環署:須先過環評

  • 2008-07-07  【中央社】

     行政院長劉兆玄表示將優先推動興建「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環保署長沈世宏今天表示,不管是舊的蘇花高速公路環差案還是新的替代道路案,都要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才能動工,他不預估環評審查要多少時間。

     沈世宏上午表示,蘇花高環差案今年四月底被退回交通部,理由是「上位政策」及「專業爭議」要釐清,不管交通部要重送蘇花高環差案還是以「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新建案送環評審查,都要走完環評程序,對先前環評委員提出的問題都必須有所澄清。

     沈世宏指出,環保署的職責就是保護環境,民眾也可以透過環評審查程序表達意見,興建蘇花高還是蘇花公路替代路是交通部該決定的事,環保署要做的事就是進行該有的審查。

     媒體詢問是否能在年底前動工?沈世宏說,「應該不會那麼快」。

政院擬先興建部份蘇花高路段 環保人士批:換湯不換藥

  • 2008-07-07  【中時電子報盧素梅╱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劉兆玄昨日在花蓮突然說出就環評爭議較小、常發生車禍的路段,先興建蘇花高的部分路段,引發環保人士的不滿,上午赴行政院抗議指出「蘇花高換湯不換藥,蘇花高『分段』通車,就是蘇花高」。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同時痛批,行政院長劉兆玄為了挽救逐漸下滑的民意,為了拚經濟,而犧牲台灣長遠的未來

     劉兆玄昨日在花蓮回應花蓮縣長謝深山要求政府應該給花蓮人一條安全舒適的道路時,表示將針對蘇花公路「最危險、會經常發生意外、發生車禍,同時在環評上,環保上爭議比較少的路段,優先來推動。」立刻遭到媒體解讀為「宣布蘇花高動工」。

     十幾位環保人士午齊聚行政院前,他們高舉著「劉兆玄黃袍加身、馬總統承諾破功,誰說了算?」的海報,來諷刺劉兆玄逾越院長權限,搶著當總統。綠黨秘書長潘翰聲指出,馬英九總統在競選期間承諾,蘇花高要「審慎評估」,沒想到上任不到五十天就跳票,劉兆玄一意孤行,在沒有環評下,就說年底要動工,要求劉兆玄對環評委員及社會大眾道歉。

     他並表示,南澳到和平段這段山路長度約二十公里,占山區隧道段的三分之一,佔總長度約四分之一,其實就是蘇花高的核心部分,也是環評爭議最大的路段,卻被劉兆玄所說成「爭議最小的部份」,決策極為粗糙草率,而且蘇花高「分段」通車,分明就是蘇花高,政府根本是在玩文字遊戲。

     他並質疑政府搶建蘇花高,最大因素是擴大內需,雖然目前所說的經費只有三百億元,但是全部經費所需是二千億元,而蘇花高的地質破碎情形比雪山隧道更嚴重,因此施工至少需要十年以上,屆時會像雪隧道一樣經費加倍,結果經費要全國的納稅人一起負擔。

     太魯閣族學生青年代表Ciwang也表示,蘇花高不是花東發展萬靈丹,無法解決花蓮目前最為迫切的問題,像是城鄉差距、內部交通不方便、教育資源落差等等,尤其是未來只要蘇花高一建,商人跟著進駐炒地皮,年輕人根本無法購屋,所以請政府不要用蘇花高掏空花蓮,政治人物更不該用政治語言繼續撕裂人民。

     行政院上午並沒有代表出面收陳情書,而潘翰聲等人也嗆聲,今天是的陳情只是大規模抗爭的起點,未來等監察院開門,也將把陳情書送進去。

環署:環評過關才能動工

  • 2008-07-08 工商時報 【呂雪彗、王尹軒╱台北報導】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蘇花高危險路段替代方案將另組環評初審小組進行審查,不管是「蘇花高」環境差異分析,或是「蘇花替」環評說明書,都要先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通過後才能動工,但不預估環評審查能在今年底前通過。

     蘇花高環差分析在今年4月底退回交通部,環評委員要求交通部「上位政策」及「專業爭議」問題還未釐清,行政院表示將優先推動「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新建案,工程路段與蘇花高重疊,將送環評審查。

     沈世宏說,蘇花高與替代道路是不同兩個議題,若未來成為替代道路,即蘇花公路的一段。他坦承,過去蘇花高環評時,南澳至和平段確實是全段工程爭議最小路段,環評應比蘇花高單純,

     不過,沈世宏表示,2項方案都必須走完環評的程序,符合環評的標準,不會因為「蘇花替」是替代方案,就降低審查標準。但不同的是,「蘇花替」的車流量會比蘇花高小,對環境影響的衝擊相對較小。

     交通部計劃,「蘇花替」能在今年底前動工,沈世宏說,依照過去環評審查的經驗,應該不會那麼快。

因應三峽工程搬遷 睦和村民:收入增加 風景卻沒了

  • 2008-07-08 中國時報 【謝錦芳╱專題報導】

 ▲受三峽工程影響,許多原來住涪陵江邊的農民被迫搬到山上去,老奶奶說,收入增加了,風景沒了,現在聽不到水聲了。(謝錦芳攝)

     家住涪陵區南沱鎮睦和村的劉老太太說,十年前她就住在江邊,風景美極了。現在搬遷到山上種果樹,雖然收入增加了,但風景沒了,也聽不到水聲。

     「涪陵」區位於烏江與長江交會處,烏江古稱涪水,巴國許多君王陵墓葬於此地而得名,總人口約一一三萬人,是三峽工程主要淹沒區之一。三峽工程按一七五米水位蓄水後,涪陵地區就有廿八個鄉鎮、五十一平方公里被淹沒,因此有十萬八千人(約十%的人口)必須搬遷到更高的地方去。涪陵區自一九九三年開始規畫這項搬遷大工程,預計今年六月三十日全部搬遷完畢。

     搬遷工程進行十六年來,城區外圍許多大樓高聳林立,許多農村人口湧入,快速發展成新城鎮。涪陵距離重慶約一百公里,雖然是小地方,但當地最大的旅館設備相當新穎,還提供免費寬頻上網服務,令人印象深刻。

     不過,靠近烏江邊的山坡上,可以發現有不少打零工的外地人住在簡陋的屋子裡,六個床位分上下鋪擠在黑暗的房間裡,沒有衛浴設施,一個月房租三十元人民幣,平均一個床位只須付五元人民幣。可以想見,這些來自附近農村的農工每日打零工的工資非常低,否則不會住在這麼簡陋的屋子裡。

     涪陵以出產榨菜聞名,睦和村主要是種植榨菜和果樹,以龍眼和荔枝聞名,同時也養豬、養蠶。三十六歲的小陳說,他們家原本在山下靠近江邊,今年九月這一帶就會被淹沒了,原本家裡有一畝多田地,搬遷之後只分到五分地,實在很少。還好現在改種龍眼、柑橘等果樹,經濟價值高些,收入比以前好一點。

     根據官方統計,睦和村人平均收入十年來成長一倍,去年達到四一六○元人民幣。南沱鎮果品協會理事長劉家奇指著自己正在興建的新家說,將來房子蓋好了,準備開餐廳,同時發展生態旅遊。目前村子裡都有自來水,煮飯用沼氣,農村的面貌完全不一樣了。(本專題全文完)

理想香格里拉 東巴文化復活

  • 2008-07-08 中國時報 【謝錦芳】

 ▲雲南麗江古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址,東巴文化衍生許多新商機。(謝錦芳攝)

     雲南麗江古城當地人說,這就是外界熟悉的「香格里拉」。這個名詞是來自小說家希爾頓(James Hilton)寫的《消失的地平線》,該書出版後造成轟動,雲南的香格里拉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理想國度。如今麗江古城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址,以納西族東巴文字為主的各種衍生商品成為麗江古城一大特色,每年吸引五百萬人次觀光客,為當地帶來許多商機。

     「東巴」原是納西族的祭司,每年要主持重大節慶祭典,負責朗誦祭文。東巴文字是比甲骨文還早的圖畫、象形文字,被公認是世界上唯一活存的古象形文字。這些象形文字約有一千七百多個,每一個象形字就是一幅美麗的圖畫。為保存這些古文字,麗江東巴文化研究所花了二十年時間,完成《納西東巴古籍譯注》全輯,目前美國國會圖書館和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各有一套。

     東巴文化研究所所長趙世紅說,納西族的起源有許多不同說法,有一說是數千年前從青海、四川一帶遷移到雲南來。東巴文字「房子」看起來很像蒙古包,但納西族沒有蒙古包,文字的起源可能來自西北。目前翻譯完成的東巴經共一百卷,上面記載著先人的智慧,包括人類的起源、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部落遷移、爭鬥、宗教、醫藥等。這是舉行祭典時東巴要朗誦的祭文,早在數千年前,上面就寫著人類不能濫伐森林、濫殺野生動物等。

     雖然東巴文字保存下來了,但越來越少人懂得它。「東巴」通常是世代相傳,要培養一名懂得東巴文字與繪畫、宗教祭典等各種才能的「東巴」,要花二、三十年。一名正在學習東巴文字的年輕「東巴」感嘆說,「現在學這種文字,沒多大用處,不像學普通話,可以通過考試、找到工作。」為何要學東巴文字?他說,這是家族傳統,就為一份使命感。

     如今納西族的小學生一邊要學中文,一邊要學東巴文,還要學英文。一名納西婦女說,她的女兒小學開始學東巴文字,她很高興,這樣東巴文化才不會消失。不過,女兒也要學好英文,才能和外面的世界溝通,更有發展。

     雖然學習東巴古文字的人越來越少,東巴文字或許不如中文或英文來得有吸引力,但東巴文化卻成為麗江古城的一大特色。在觀光旅遊的帶動下,近年許多以東巴文字為主的衍生商品紛紛出爐,不論是T恤、圍巾、明信片、筆記本和各種書籍均熱賣,成為麗江古城發展觀光的一大賣點。東巴文化成為麗江古城文化旅遊的賣點,東巴文化並未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復活了。

新能源保江山 減貧戶全球最高

  • 2008-07-08 中國時報 【謝錦芳╱專題報導】

▲納西族人採用太陽能與沼氣為能源後,普遍所得比以前增加2倍;示範戶張成貴展示他種植的溫室水果。(謝錦芳攝)

▲納西族人採用太陽能與沼氣為能源後,普遍所得比以前增加2倍;示範戶張成貴(圖)展示他種植的溫室水果。(謝錦芳攝)

     雲南玉龍雪山下美麗的麗江古城是納西族的故鄉,納西族人世代務農為生。近年在美國自然保護協會輔導下,村民以太陽能與沼氣做為新能源,婦女們不必再上山砍柴,家戶平均所得比六年前成長了二倍,同時也保住了美麗江山。

     「村民們改用太陽能與沼氣做為能源,以行動證明經濟發展與環保可以並行。」任職美國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美國財長鮑森先前曾任主席)的納西姑娘和繼珍說,這對保護美麗森林有很大幫助,否則五十年後,這些森林都禿頭了。

     麗江古城用太陽能 保住森林

     納西族目前約三十萬人,傳統上納西婦女要上山砍柴,同時養兒育女、負擔家務。納西族男性則非常好命,農暇時抽著水煙或拉琴,不必做家務。

     納西族人張成貴世居麗江附近的美泉村,種植果樹為生。他說,六年前遇到來自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的蕭老師,才知道安裝太陽能熱水器與沼氣設備有很大的好處。在該協會與政府補助下,他採用了新式能源,婦女每年省下約一百天到山上砍柴的時間,空出來的時間可以去賺錢。

     納西族每戶一年多賺一萬元

     張成貴說,若以每天工資五十元人民幣計,每戶人家一年可以多賺一萬元人民幣。目前村裡一個中等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可達三萬元人民幣。

     走進張成貴的四合院,庭院裡種植許多景觀盆栽,還有結滿果子的櫻桃樹。張成貴自豪地說,他是全村第一個用太陽能與沼氣的示範戶,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熱水;以前是要燒很多木材才能準備洗澡水。沼氣則用來煮飯,如今所得是六年前的三倍,生活也改善了很多。最初村民們沒有意願安裝這些東西,在他的解釋下,全村慢慢都裝了。

     全村四人上大學 示範戶占二個

     張成貴五十二歲,一雙兒女都上了大學,全村有一百人,至今只有四個年輕人上大學,他們家就有二個。張成貴說,收入增加了,才有辦法讓孩子上大學。接下來,他最大願望是讓孫子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為避免雲南美麗的森林被砍光,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自二千年起在雲南地區推廣另類能源計畫,從少數民族村落開始,迄今已有一萬二千多個家庭採用先進的太陽能與沼氣設備。村民們不再燃燒木材,空氣品質大幅改善,也減輕對婦女健康的威脅。更重要的是,也保住了森林。

     雲南是大陸第三窮的省份,但以張成貴為例,因為使用新能源,生活大幅改善,收入倍數成長,這是他過去做夢也想不到的景況。

     依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大陸貧窮率近年來大幅下降,每日所得在一美元以下的窮人,一九八一年高達七成四,二○○四年已降至一成五,降幅非常顯著。

     第三窮省份 發展經濟兼顧環保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指出,中國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以來,有三個很大的進步,首先是經濟高速成長,最近三十年中國經濟總量以每年接近十%的高速成長,三十年來人均GDP增長近四十二倍,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沒有先例。

     第二個成就是人民生活水準提高,三十年來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長了三十四倍,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長廿七倍。第三個成就是降低貧窮,以世界銀行的減貧統計,自一九九○年至二○○二年間,全球減貧人數有九成在中國實現。

     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由於忽略環保,沿海發展較快地區的環境因此遭到破壞,空氣和水都變髒了,生活品質也變差了。位於偏遠內陸的雲南少數民族反而後來居上,採用新式能源,出現令人驚豔的跳躍式成長,不僅家庭所得大增,也實現了環保的理想,難能可貴。

不願誠懇面對 徒使爭議擴大

  • 2008-07-08 中國時報 【蕭旭岑╱特稿】

     劉揆在花蓮宣布興建蘇花公路替代道路,被質疑是蘇花高「借殼上市」。其實,這是馬英九競選期間就開出的支票,馬雖始終未明確表態是否支持蘇花高,但承諾投入十一億經費改善蘇花公路;如今行政院更進一步,提升「改善」層級,以新開發案「另建新線」。

     對任何執政者而言,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常常是兩難的選擇題。國民黨執政五十年,執政理念向來是重開發、輕環保,可以說,興建蘇花高是較為符合國民黨執政思維的;但蘇花高確實環評爭議太大,劉兆玄用「膠著」來形容,可以窺見新政府的價值取向較傾開發。

     馬英九在大選期間,從未公開支持興建蘇花高,但也未絕決反對興建蘇花高,他的方式是採取迂迴式的,以改善蘇花公路著手。透過行政部門落實,就成為交通部端出的方案:以迂迴方式,變相興建蘇花高。

     否則,這世上那有「高速公路規格」的省道?這不是文字遊戲是什麼?

     但是,明明是蘇花高的規格與設計,卻要遮遮掩掩改稱為「蘇花替」,這就是「名輕於實」或「以名避實」。政府不願誠懇面對各方訴求,只是將蘇花高換個名稱分段興建,解決不了問題,反會讓爭議不斷擴大。

     首先,蘇花高規格的「蘇花替」,環境影響評估難度是否會比較小?政府是否會以行政力下指導棋?勢必引發極大爭議。

     無論如何,政府不能規避外界「變相偷跑興建蘇花高」的質疑,必須即刻就國土規畫、生態保育,與交通部的開發案同步進行研議。環保署的把關尤為重要,倘若環署淪為執行馬蕭開發支票的橡皮圖章,未來台灣的傷害,不是追究政治責任與行政責任可以解決的。

     給東部民眾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以及保住台灣後山生態命脈,兩者不應是放在天平的對立面。自許為「全民總統」的馬英九,全盤掌握行政院的規畫,他必須適當扮演一個平衡者的角色,切莫不能讓政府、花蓮縣民、關心台灣生態民眾走上「三輸」局面。

南澳和平段環保爭議小?環評委員:不盡然

  • 2008-07-08 中國時報 【林倖妃、朱武智、蕭旭岑╱台北報導】

 ▲數個環保團體7日前往行政院抗議「蘇花公路替代道路」;由於天氣炎熱,幾位成員高舉訴求文宣,也借此遮陽。(王錦河攝)

     行政院長劉兆玄說南澳到和平路段,環評爭議較小;但一位環評審查委員卻指稱,蘇花高沿線隧道都有湧水問題難以克服,國工局在環評時根本提不出解決辦法,幾年過後可能造成地下水枯竭;此外該路段通過三個環境敏感帶,要說環評爭議小恐怕不盡然。

     台灣綠黨、台灣環境行動網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化作春泥更護花聯盟、太魯閣學生青年會等環團代表約廿人昨天上午赴行政院抗議,批評行政院決策粗糙,玩弄文字遊戲,讓換湯不換藥的蘇花高過關。

     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表示,國工局曾提出「以蘇花高隧道,取代現有蘇花公路最危險路段」,「南澳與和平都設有交流道,可順利銜接蘇花高」,這正是蘇花高最核心的部分。他直指新政府企圖「化整為零」,以「頭過身就過」的方式興建蘇花高。

     從蘇花高八十九年通過環評時,就擔任環評委員,之前也是蘇花高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專案小組審查委員的專家學者昨天指出,蘇花高沿線共要興建十一個隧道,單單南澳到和平路段,相距不超過二十公里就有三個隧道,不但位處地質破碎帶,也有湧水問題。

     該名專家學者說,蘇花高沿線只要開鑿隧道,幾乎都會如同雪山隧道一般,導致地下水汨汨湧出,有的水量豐富更會如同小河川,若水脈方向是流往陸地,一旦因工程開挖以致水脈斷裂,當湧水量大於蓄水量,幾年後很快就會造成地下水枯竭。

     資料也顯示,蘇花高共經過十七個環境敏感帶,單在南澳到和平路段就有三個,除通過蘇花海岸一般保護區,並通過觀音海岸自然保護區、行經國有及保安林地,可能干擾到當地野生動物。

     至於蘇澳到南澳路段則爭議性更大,該路段沿途經過斷層包括南澳、東澳、猴椅山、小帽山、九股山等。途中規畫開鑿新永春隧道,可能影響當地水脈,造成嚴重湧水,並路經數個自然生態保護區。

     但國工局對此均不願表示意見,僅強調「南澳到和平」的環保爭議較「蘇澳到南澳」少,若開挖「蘇澳到南澳」段,外界對冷泉、湧水問題會有疑慮。國工局說明,不論興建道路會經過幾個環境敏感區,都會有相關對策。

蘇澳─南澳最危險 南澳─和平最常坍

  • 2008-07-08 中國時報 【何醒邦、嚴培曉╱綜合報導】

 提心吊膽上路 ▲台9線蘇花公路南澳和平段是最容易崩塌的路段,路邊的水泥護欄,常被巨大落石打到鋼筋外露。(季志翔攝)

 ▲南澳到和平計畫興建快速道路以改善蘇花公路的不便,不過這段路隧道都很長,可預見未來工程有不少挑戰。(季志翔攝)

     行政院長劉兆玄宣布,將在蘇花公路最危險、且環評爭議最小的「南澳至和平」段興建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但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表示,蘇花公路肇事率最高應為上方的「蘇澳到南澳」段。至於「中斷率」最高的路段為「南澳到和平」,興建替代道路就是以不讓交通中斷為優先。

     據調查,蘇花公路沿線的危險路段有卅五處;實際上,公路總局第四區養護工程處早擬妥蘇花公路蘇澳至崇德段的改善方案,從今年起分年、分段施作,預計六年完工,總工程費達十六億元,其中,今年先作九處彎道改善、邊坡保護等工程。

     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八十三至九十五年,蘇花公路至少中斷八十四次、約一四四天;去年受聖帕、柯羅莎颱風影響,全線坍方一一○處、路基流失十二處,造成交通中斷共二十天,單線雙向管制行車共一一九天。

     蘇花公路去年颱風過境時柔腸寸斷,單單南澳到和平段的一四七.一公里處及一四二公里、一四八、一四九及一五二公里等五處,都曾發生過三千立方米的大型坍方;據調查,蘇花公路沿線易坍方落石的危險路段有卅五處,其中廿處位於宜蘭縣南澳到花蓮縣和平之間,另有廿四處是易肇事路段。交通事故統計,八十六年至九十七年五月間,蘇花公路發生死傷的交通事故一○四九五件,造成一○四六人死亡、一萬三四八八人受傷,死亡率、肇事率分別為西部高速公路的十五倍與十六倍。

     蘇花公路山區路段分成蘇澳至南澳、南澳至和平、和平至崇德三段。行政院日前表示,將在蘇花公路最危險、且環評爭議最小的「南澳至和平」路段,興建「蘇花公路危險路段替代道路」。

     但根據許多開車族的實際經驗,多認為蘇澳至南澳這段最危險,尤其在東澳會車,又彎又陡,相當驚險。

     國工局指出,肇事率最高的是「蘇澳到南澳」,公路總局尚在整理中詳細統計數據。

     國工局表示,若以中斷率來看,最高者為「南澳到和平」廿公里路段,九十三與九十四年共有一○八天出現單線通車、卅二天道路封閉。另據公路總局統計,蘇花公路全線有卅五處「易落石坍方路段」,南澳到和平路段就有廿處。國工局表示,興建替代道路就是先以不要讓交通中斷、交通順暢為優先。

替代道路 只做中間一段 南澳鄉長:蘇澳到南澳應一起做

  • 2008-07-08 中國時報 【嚴培曉、簡東源╱綜合報導】

     蘇花公路替代道路的開闢,雖遭到環保團體的反對,但沿線的宜蘭蘇澳、南澳及花蓮秀林三鄉鎮長,除表示支持道路興建外,更要求延長興建路段。南澳鄉江明順更說,蘇澳到南澳這段應該一起興建,哪有道路去頭截尾,只建中間一段的道理。

     南澳鄉長江明順七日表示,中央要施作應從頭做起,也就是從蘇澳銜接起,不管是接到花蓮和平或南澳鄉都可以,哪有去頭、去尾,只做中間一段的道理,太誇張了,尤其蘇花公路蘇澳到南澳段死亡車禍多,蘇澳到南澳段也應該要一起做。

     蘇澳鎮長林騰煌說,在地質學者專家評估冷泉水脈不受影響的前提下,不管是興建蘇花高速公路或蘇花高替代道路,他都樂觀其成,但中央若是要做,蘇澳至南澳段也應一併作,而非只作南澳至和平段,他認為政府應該明確說明,不要讓外界看得霧煞煞。

     花蓮縣秀林鄉長許淑銀表示,要建「替代道路」就全線建「替代道路」,不要這裡一段、那裡一段,如果僅有一段替代道路,其他路段照常坍方、落石,道路還是中斷。

     她說,南澳到和平容易坍方,若先修建替代道路;和平到花蓮路段的大清水、小清水段也是容易坍方路段,也要興建替代道路,應該要雙管齊下才能收效。

     許淑銀甚至建議,乾脆將蘇花公路全線「截彎取直」,並設置貨車專用道路。

     宜蘭縣長呂國華下午表示,若從南澳到和平段做起,他是贊成的,因為那是較容易坍方的路段,但基本上須尊重環境影響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