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客家聚落 中市「水碓社區」獲保留

江慶洲與文史工作者努力重建舂米的水碓設施,讓人重溫舂米樂。
記者于志旭╱攝影

高鐵烏日站通車後的人潮,讓中市開發高鐵周邊的鎮南休閒發展區備受矚目,文史工作群力爭保存區域內的客家聚落「水碓社區」;市府經濟發展處長黃崇典說,都委會已經同意保留,未來並配合社區營造計畫,可以讓民眾享受都會區裡不同風貌。

中市規劃的鎮南休閒專用區,面積約148公頃,設有5個專用區,將原本農業區用地的水碓社區保留下來,只是把3000坪用地未來闢設為公園等規劃,不會影響到整體開發。

對於保存客家建築、聚落用心的犁頭店鄉土文化學會理事長黃慶聲說,去年10月文史工作群爭取西屯福成堂護龍行動,因為發動較遲而未告成功,但聚落完整的水碓社區,能夠得到市府認可,未來再經內政部都委會支持,中市就能保存都會區裡最完整的客家聚落,具有相當有意義。

家在石碓社區的文史工作者江慶洲說,從家祖在祠堂供奉的牌位、族譜尋根,能理解到清朝康熙年間,客家人就到中市南屯區落腳,當時至少有兩個聚落。可惜,一個隨著都市開發消失,只剩下水碓社區,所以力爭保存。

他指出,坐落於南屯區鎮平里8鄰水碓社區,至今仍保存部落唯一出路,即現今黎明路與環中路間的小路為主要出入口,而庄園四周又有刺竹林護庄,聚落中心是劉氏公廳,建築體以一進一護龍,再往外擴展,有著客家圍樓的建構意涵。

另外聚落的組合空間,雜有田園、菜圃等,又種植各式農作物,即使社區面對外侮,仍能充分的自給自足。

水碓社區民眾最引人為傲的是,透過市府在95年提供的社區營造費用,他們還原了部落裡早期的「水碓」設施;畢竟早先時代,想吃到香噴噴的白米,一定要先舂米,部落沒充足人力,特別設計用「水」資源舂米的機具。

江慶洲說,祖先在水碓社區的北側灌溉溝渠旁,用石墩築小水壩,引水車帶動水,藉由水或水筧導引水流入水碓內,依槓桿原理舂米,光復後不知不覺消失60年。他們探訪社區裡老人,由他們口述原始印象,再經原住民藝術家林新義,以百年針鐵杉原木雕刻,終於重現「水碓」設施,讓民眾可以地操作,社區也更名實相副。

【2008/03/25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