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20081119
熱心的村民提供三合院,作為社區發展協會的辦公室與舉辦活動的場所。 (記者陳界良攝) |
頭屋鄉外獅潭社區利用當地的水圳,興建多座水車,營造水車村的意象。 (記者陳界良攝) |
記者陳界良╱專題報導
苗栗縣頭屋鄉外獅潭社區原是沒落的客家農村,近年來居民提供土地、三合院,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營造出「山麓、田園、水車村」新風貌,並籌辦蘿蔔節,吸引外地遊客造訪,成功發展休閒農業,成為農村再生的典範。
沒落客家村 轉型博商機
外獅潭社區是典型的客家村,純樸的居民以務農為主,村落後方倚山,前臨後龍溪,流經村內的大小水圳,是外獅潭的農業命脈。與其他農村一樣,外獅潭也曾面臨人口外流、社區老化的處境,但近年來出現了轉機。
沿126線進入外獅潭社區,四處可見居民自製的大小水車,成為外獅潭的意象之一,清澈的水圳內,還可以摸到蜆仔,這是早期農村才能享有的野趣,居民親手打造的稻草涼亭、焢窯區就座落在田間,構築出靜謐的田園景致。
營造山麓、田園、水車村
呈現新風貌的外獅潭社區,假日都有不少外地遊客造訪,為社區帶來新契機,轉變關鍵在於居民的參與,熱心居民提供三合院作為社區協會辦公室、提供農地蓋涼亭、參與製作水車等,舉辦活動時更幾乎全村總動員。
居民的高度向心力,也可從「千歲歌舞團」窺見,這個團員年紀加總達1000多歲的歌舞團,年齡最小才6歲,最大已90多歲,橫跨老中青幼4代,舞團的服飾、道具都是居民提供與製作,日前獲得全國社區老人才藝比賽第2名。
舉辦蘿蔔節 分享農村樂
社區協會理事長張華文說,外獅潭居民近年來集思廣益,決以「蘿蔔」作為產業特色,選在每年秋冬休耕時舉辦「蘿蔔節」,除相關活動外,還邀外地民眾一起來種蘿蔔,明年2月時再回來拔蘿蔔,深入體驗外獅潭的農村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