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神與寺廟 培養出革命情感 台灣每座寺廟本來就是獨立的信仰體,它與祭祀圈的關係超越主祀神發祥地、香火祖廟。以媽祖來說,同樣信仰湄洲林默娘,北港媽、大甲媽、新港媽、關渡媽便有所不同。早前醫藥衛生與農耕技術並不發達,神祇是撫慰民眾的心靈導師,兼扮演警長、醫師與農耕隊長的角色,引領移民開墾,巡莊治病,驅逐瘟疫、蟲災。 每個地方都有講不完的神明巡莊往事。例如台北縣金山鄉民因農作迭遭蝗蟲破壞,每年農曆四月中例由慈護宮媽祖會同萬里媽祖、石門老梅媽祖一起「迎媽祖」遶境三天,驅除蟲害。三重各界亦曾藉「迎五穀王」(神農大帝),撲殺為害農作的鐵甲龜蟲。前述神祇出巡時各地子弟陣頭伴隨神駕,演戲、擺場、宴客,熱鬧不已。在政府尚未重視文化資產的年代,寺廟也成為民俗工藝、戲曲與宗教禮儀的傳習與展演中心,人神與寺廟因而培養「革命」情感。 寺廟、神明的宗教與社會功能隨著時空環境而不盡相同,其間曾受政治力介入,如日治皇民化時期燒毀寺廟神像、戰後國民政府推動「統一拜拜」,皆影響民間信仰生態,但晚近寺廟的角色更異,多屬經營型態調整與社會變遷的結果。 傳統寺廟之間重輩分、尚倫常,香火淵源亦極清楚,現代寺廟則努力尋求新奇蹟,全力「拚觀光」、「搞創意」。任何能為寺廟爭取「第一」的機會,當仁不讓。各大寺廟多已財團法人化,青壯「頭人」善於人際交陪,注重新聞傳播與經營管理。愈能結合現代媒體傳播(尤其是電子媒體)的寺廟,曝光率愈高,也代表神威最顯赫。寺廟歷史一百年或三百年,僅供參考。 老牌新觀念 廟會活動商品化 為吸引新聞媒體注意,各大寺廟的廟會活動推陳出新,多半傾向簡單易懂、符合時宜的熱鬧活動,傳統廟會文化角色逐漸流失。在原來的寺廟品牌下,金身、玉身打造神明,強調大祭典規模的誇富宴(Potlatch)蔚為風潮,廟會活動也愈來愈商品化。 報載大甲鎮瀾宮正準備斥資兩百億元在中國天津興建媽祖廟,兼有禪苑、住商大樓、飯店與文化會展中心的空間功能。事後鎮瀾宮出面澄清,只擔任投資者顧問。不管實情如何,鎮瀾宮的經營氣魄與創意頭腦,已超過台灣「媽祖界」、「寺廟界」的「經營之神」們。只是當前經濟不景氣,台灣失業者眾,此時此刻到中國蓋廟做生意,恐非慈悲為懷的大甲媽樂見。 其實,像鎮瀾宮這樣的名廟,能為台灣社會與信徒貢獻之處甚多,例如運用媽祖遶境進香的神氣與民氣,使這個具歷史傳統的宗教盛事成為質量兼具的民俗藝術展演平台,不但保存文化資產,也可增強鎮瀾宮的觀光內涵,成為真正的台灣「第一」。 (本文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2009/04/18 聯合報】 |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邱坤良:現代寺廟經營之神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