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桃園新屋稻米博物館 體驗農村生活經驗及辛苦

  • 2008-10-30 【中廣新聞╱MING-CHAO LI】

    為了讓時下年輕人或者小朋友能夠瞭解先民來台時,辛苦開墾農田,種植農作物及如何保存稻穀,桃園縣內成立首座稻米博物館,尤其日前石油危機所帶來的糧食危機,更希望大家要記取經驗及教訓,珍惜每粒米都得來不易,不要輕易浪費。

    桃園縣內稻米博物館座落在桃園新屋鄉,是由桃園縣政府、客家委員會、新屋鄉公所及新屋鄉農會共同合作完成。

    稻米博物館的這些建築,根據桃園縣新屋鄉農會表示,桃園縣新屋鄉曾經是台灣北部地區重要的稻米產地,尤其在日據時代,為了能夠就近儲存糧食,避免糧食腐壞,於是在當地興建的稻穀倉庫及稻穀加工廠。新屋鄉農會會務股鄭金霸表示,這些當時興建的建築物都是以磚牆建造,牆壁以黃土泥漿混合穀殼或以水泥砂漿粉刷,並標上規尺方便檢測稻穀存量。

    另外,最具有價值性及可看性,就是木架構的梁柱以榫接懸吊來構築,黃金霸說,「尤其是木架構的梁柱以榫接懸吊構築,更具可看性」。

    這些稻穀倉庫及稻穀加工廠也以不同的吉祥物造型來祈求平安,同時結構更是精心計算,所以歷經地震等狀況還是依然完好,顯見當時先人的智慧,新屋鄉農會會務股鄭金霸說「這些建築屋頂是以日本瓦建造並有各種不同的吉祥物造型,如麒麟、獅子等,更代表祖先當時的智慧結晶」。

    為了保存這些稻穀倉庫及稻穀加工廠,客委會於九十三年邀集相關單位研議修復保存再利用,並於九十五年十一月完成歷史建築群外觀修復工程,民國九十六年客委會、桃園縣政府以舊穀倉展示空間利用計劃工程,決定在內部修建稻米博物館,才讓稻米博物館催生完成。

    桃園縣長朱立倫也希望藉由稻米博物館的完成,可以讓先民的歷史故事及如何開拓、建立家園等過程呈現在大家眼前,讓年輕的一代可以體驗農村生活的經驗及辛苦,了解每一顆稻米都是農民辛辛苦苦種植而來,同時也可吸引觀光客前來參觀,非常有意義。

    稻米博物館內有埤圳水世界、百年碾米機館、米食天地館、范姜古厝館、兒童故事館等區位,其中碾米機房為三層樓的木建築結構,是台灣北部地區少見的大型木造碾米機械,而在米食天地館中,可以看到古早的廚房實景、耕牛及農事器具展示等,埤圳水世界中則陳列水利設施及鄉內埤塘地圖等,非常值得觀賞。

    稻米博物館開放時間,是週一至週五,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目前開放的對象是以機關學校團體為主,不接受個別對象,同時採事先報名,想要參觀單位可以向桃園新屋鄉農會來接洽。

沒有留言: